(共19张PPT)
数学活动
R·七年级上册
本节课通过以下两个数学活动,学会关注实际生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并经历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新课导入
活动目标
(1)经历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动手实验与动脑分析相结合发现规律,增强创新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推进新课
思考 去年相较于前年的人均收入增长率是如何计算得来的?
问题1 统计资料表明,山水市去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1 664元,与前年相比增长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5%.
活动1
探究增长率问题
增长率=
数学表达式:
1+增长率
(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
前年人均收入
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 )
问 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
解:设山水市前年人均收入为x元,
依据前面关系式和已知条件可列出方程:
x(1+8%)=11664
解得 x=10800.
答: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0800元.
思考 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多少元呢?
解:设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y元,
依据去年价格上涨率为1.5%可列出方程:
y(1+1.5%)=1000
解得 y ≈ 985.22.
小结
1
2
增长率=
变化量
原有量
×100%
变化量=现有量-原有量
在木杆中间处栓绳,并吊起使其左右平衡,吊绳处为木杆的支点.
问题2 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
活动2
探究杠杆平衡问题
1
在木杆两端各悬挂一重物,看看左右是否保持平衡;
2
在木杆左端小物体下加挂一重物,移动左端重物,使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左端重物的距离;
3
在木杆左边继续加挂重物,并重复以上操作和记录.
4
结果记录
悬挂重物个数 支点左端 支点右端
1 2 3 4 5 1
平衡时悬挂重物处离木杆支点的距离
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述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支点左端悬挂重物数×平衡时左端重物到支点的距离=支点右端悬挂重物数×平衡时右端重物到支点的距离.
用字母如何表示?
nx=1×
思考 你能用你所发现的规律,列出本活动中最后面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3x=1×
某书店把一本新书按标价的九折出售,仍可获利20%,若该书的进价为21元,则标价为( )
A.26元 B.27元 C.28元 D.29元
强化练习
C
随堂演练
B
1.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卫生部门决定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某种常用药品降价40%后的价格为a元,则降价前此药品的价格为( )
A. 元 B. 元 C.40%·a元 D.60%·a元
2.某学校在对口援助边远山区学校活动中,原计划赠书3000册,由于学生的积极响应,实际赠书3780册,其中初中部比原计划多赠了20%,高中部比原计划多赠了30%,问该校初、高中部原计划各赠书多少册?
解:设初中计划赠书x册,则高中部计划赠书(3000-x)册.
由题意列出方程:
x(1+20%)+(3000-x)(1+30%)=3780
解得x=1200 ,3000-x=1800(册).
答:初中部原计划赠书1200册,高中部原计划赠书1800册.
课堂小结
增长率=
变化量
原有量
×100%
变化量=现有量-原有量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