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陌生人说话——《心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跟陌生人说话——《心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27 16:2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跟陌生人说话——《心声》教学设计
写在前面:
这一单元的主题日渐明晰:孤独。
而这一课,则是它的终结篇——如何走过孤独?还有,为何学习语文。
抽丝剥茧般地读出一个人的心声,这是怎样一种感动!学生应该经历。
解题——
什么是“心声”?
引导与明确:
声音,传达的是思想感情。
在心底,被隐藏,最渴望、最强烈。
内心最深处,最想要、最想表达的东西,即为“心声”。
如此强烈而被隐藏,定有原因!故事的背后定有故事。
读课文,思考这个主问题:
主人公的心声到底是什么?
辨析——
老刘认为,李京京的心声是朗读那篇叫作《万卡》的课文。
你觉得呢?(先肯定,再否定。找依据,说理由。)
引导1:
阅读文段——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程老师皱起眉头。
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
“什么事?”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1、做批注:神态、动作、语言所传达出的人物心理。
2、为什么是“举了举手”,而不是“举起了手”,有差别吗?
3、为什么是“结结巴巴”,还有后面的省略号是怎么回事?
(这个想读课文却在老师面前自卑到了极点的李京京……)
小结:
可是,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想读课文呢,他的心声到底是什么?
引导2:
“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读课文,是为了表达他的情感,所以这不是他内心深处的东西,不是心声)
朗读文段——
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爷爷有一根光亮光亮的水烟袋,一抽烟,就喊:“火!”京京赶紧拿来纸捻子,点着火,递到爷爷手上。爷爷“噗”一声把火吹燃,然后“咕噜噜,咕噜噜”抽上几口,深深吸进一口气,又长长地吐出来,好像美得不行。抽过了瘾,爷爷放下水烟袋,一把将京京揽在怀里,开始说:“从前有个财主,雇了两个兄弟在家当长工……”到了夏天,晚上,爷爷搬一把竹椅到打谷场上乘凉,京京像个小狗似的蜷在他旁边。爷爷指着天空说:“看见了吗?发亮的带子是银河。王母娘娘不让牛郎织女会面,拔下头上的簪子,嗤地一划,就成了这条宽不见边的大河……”
1、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爷爷喊的“火”什么意思?(李京京理解这个意思了吗?可见——)
小结:
原来啊,宣泄自己的情感,是表达对爷爷的思念,就是李京京的心声。
但是,思念那种折磨人的感觉,不是表达则已的。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
所以,李京京呢?他最想要的其实是……
最初,回家的欲望,占据了他整个的心灵。把杜小康逼入绝境,死去活来。这就是“想念”。
而后来,他把家暂存在心里,只想把鸭子养大。家就不再是一种想念,而成了一种“念想”。
此时的李京京属于哪一种呢?“想念”,还是“念想”?
引导3:
李京京最想要的,一开始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以为是读课文,他以为是当众表达思念。
但他发现,他错了……他最想要的其实是?
阅读文段——
他又站起来了,沙哑着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是怎样的信?猜猜信的内容。
(“恳求”与“哭诉”)
小结:
原来啊,向爷爷表达自己的思念,让爷爷来看他,这才是李京京的心声。
可是,这真的如此重要么?他为什么不可以像杜小康那样——把书读好,把思念揣在口袋里,放假的时候,去乡下看爷爷?
引导4:
任何一个特别的故事背后,总有另一个故事。
阅读文段——
后来京京长大了,妈妈说要让他到城里来上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就再没见过爷爷。可是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吵起来,妈妈总是打他,一边哭一边打,他害怕极了。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凡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凡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1、吵架之前加了一个“总”,而且连用了两个“总吵架”。读一读,一个和两个有什么区别?
(连用两个,感受到李京京的感受:焦虑、委屈、压抑、难受,甚至恐惧……因为——)
(结论性认识:话讲一遍,可能只是讲述事实;连用两个,便是抒发感受。老师再举例)
2、关于“一边哭一边打”,怎么理解?妈妈是真想打李京京吗?
(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需要了解得更多一些:哭,既是为自己的不幸而心疼,也是为儿子的无辜而心疼;哭,是矛盾,是冲突。而“打”,则是冲突的结果——心疼自己,比心疼儿子更多一点!但这个结果并不会停止,而是继续向前发展——在“打”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体味到孩子的无辜、自己的不幸、家庭的破裂、婚姻的失败。哭得自然更厉害了,打得自然更凶了。这是一个不幸福的女人!而怎样才能幸福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那是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那么,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呢,如何拥有这种智慧呢?这堂课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小结:
原来,我想有一个温暖的家,这才是李京京的心声。
但我要给这个“家”字打一个双引号。家,仅仅是“家”吗?
它还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引导5:
你说,除了爷爷之外,李京京为什么还会想到妮儿呢?
阅读文段——
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妮儿有一双特别黑特别黑的眼睛,一笑,那双眼睛就眯缝起来,带着点狡猾的神气。她总是领了京京去摘桑果吃,她会爬树,双手一扯一扯,爬得飞快,跟猴子似的。她让京京在树下举着篮子,她坐在树上一把一把摘下桑果,扔进篮子里。然后,他两人坐在河边的水码头上,把脚丫子浸在水里。痛痛快快地吃桑果,吃得嘴唇和牙齿黑紫黑紫的。
1、给你一个选择:赵小桢与妮儿,你想让谁做你的朋友?给出理由。
2、这个故事,围绕着一节公开课展开,但真正的故事却隐藏在背后。——告诉我……
(李京京周围,没有人关心他、欣赏他,甚至没有人尊重他。包括他最最亲爱的人。他爱的和爱他的人,都不在身边——李京京,他回不到那个“家”了)
小结:
这就是那个真正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
“李京京!注意力集中!” 程老师的目光不满地盯住他。
“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程老师皱起眉头。
“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所以,李京京的心声,是渴望关爱、欣赏与尊重(这才是想要朗读的原因)。
李京京心里的那个“家”,也不仅仅是一个“家”。
那是一个心灵的港湾,是一个记忆中的故乡……
而最能代表它的,是爷爷的家;
所以,那个地址怎么可能忘掉!
引导6:
但李京京从未停止寻找,就像丑小鸭从未停止逃亡。
阅读文段——
赵小桢还在往下念,还是那样软绵绵、奶声奶气的。
“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屋里的朗读声一下子停了,六个人都吃惊地望着他。
“你说什么?”赵小桢惊讶地问。
京京有点儿发窘。也许,是他自己理解错了呢?他嘟嘟囔囔地说:“读得不对。”
“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京京说的又算个什么呢?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不对。不对。”
屋里的同学全都哄笑起来。赵小桢尖起嗓子说:“得了吧,老师不让你读,你就说人家不对。你在妒忌。”
京京气得要命。怎么能这么说呢?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想到妒忌别人。他可不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
“好吧。”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他委屈地离开教室。走出好远,他还听见赵小桢银铃儿似的笑声。
面对这样的窘境,李京京的反应怎样?可见——
(相信老师,相信这个世界的温暖;善良;爱自己,何尝不是共同的心声呢)
拓展延伸:
善良的人都有这么个特点——
都是那么的“忠(相信)”、那么的“实(实在)”、那么的“厚(宽厚)”、那么的“木(木讷)”。
——他们往往表达不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忠、实、厚,都在上文有所体现。唯有这个“木”,学生最不容易看到,所以我要“说”……)。
填空——
所以,李京京就绝对不会对老师说:
所以,李京京就绝对不会对同学说:
所以,李京京就绝对不会对妈妈说:
他只会跟爷爷说,我想你,也只有爷爷才会最精准地听懂他的心声。
结论:
对于李京京来说——
老师、同学、妈妈都是陌生人,这么近,那么远!
熟悉的人不须我们开口,但如何跟陌生人说话呢?
记住了,这一生,我们也许能听到内心里的声音;
但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却是我们永生的难题。
需要的是智慧。这也正是我们学语文的目的所在!
不断地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就是寻找这种智慧。
(所以我真的想知道,同学之间的矛盾真的解决不了吗)
(这就是我的心声!自从那位新生转来它就没有停止过)
有谁知道年轻的程老师的心声呢?
有谁知道李京京的妈妈的心声呢?
他们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呢?
这其中,有多少奥秘、多少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