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ta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ta 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耗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ta跟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红星照耀中国》
他是谁?
他的名字是谁给取的?
朱德
导入新课
朱德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于1944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6岁。3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朱母钟太夫人传略》。朱德深感母亲的养育之恩,写了本文,并载于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写作背景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中共中央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毛泽东
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
---中共中央党校
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刘少奇、周恩来等
送给钟太夫人的挽联
朱德
1886年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作者简介
溺nì 佃diàn农 劳碌lù 私塾shú
周济jì 宽厚 仁慈 连夜
不辍chuò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妯zhóu娌 li 外甥shēnɡ
检查预习
( )勉强( )倔强( )强大
( )周济
( )济济一堂
人才济济
强
济
qiǎnɡ
jiànɡ
qiánɡ
( )蛮横、飞来横祸
( )横七竖八
横
hènɡ
hénɡ
jì
jǐ
检查预习
碗wǎn碟
豌wān豆
婉wǎn约
检查预习
惋wǎn惜
蜿wān蜒
不辍chuò劳作
点缀zhuì
啜chuò泣
词语解释
妯娌:
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周济: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和平:
悲惨:
温和。
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为富不仁:
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慰勉:
安慰勉励。
任劳任怨:
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学习目标
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高尚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品味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夹叙夹议的手法,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文体知识
回忆录指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把所回忆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以时间为线索,详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14—17段)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根据寄其哀—述其功—颂其德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总叙
分叙
总叙
整体感知
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体会形象
时间顺序 母亲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思想品质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退佃、搬家和天灾
没有灰心,反感为富不仁者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支持和慰勉“我”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朴素的阶级意识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深明大义
热爱劳动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热爱劳动、勤劳一生
作者小时候
1895—1900
1905
1908
1919
1924—1927
1937
1944
体会形象
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母亲勤劳的一生。
线索
顺序
时间顺序
学习技法
一线串珠 以小见大
2.跳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的叙事,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叙议结合的作用。
3
4
7
7
14、15
16、17
勤劳一生
学习技法
1.母亲是个好劳动。 P4
2.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P6
3.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P7
4.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P7
5.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P13
突出人物形象
P14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P15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揭示文章中心
P16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P17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升华文章主旨
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文章中心
升华主旨
1
3
2
记叙文中用抒情议论做升华
1.总领全文的开篇。
2.一线串珠的线索
3.把人物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来写,以小见大:小事展现人物大精神。
4.叙议结合,抒情议论做升华
写作借鉴
第一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革命。
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情感。
品析语言
第二类:
⑦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丰富了母亲形象。
品析语言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⑩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品析语言
中国有句名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由于肩负着民族的重任,也由于战争环境,朱德没有时间侍奉老母,对他来说,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
1966年11月,当一位意大利记者问朱德:“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朱德毫不犹豫地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
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归纳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