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 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曾写了一篇《桃花园记》,在作者笔下,桃花园那种超然世外、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也成了许多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瓦尔登湖,看看他到底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先教书后在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支持下开始写作。28岁时他抛开尘世生活,在瓦尔登湖畔自建小屋,自耕自食两年,《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他通过自己生活实验,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三)学习生字词:
1、 字音
2、 词义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熠熠:闪光发亮。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嬉戏:游戏。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如许:如此这样。
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瓦尔登湖的?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
第三部分(4——6自然段),写湖水的清澈。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3、 湖水的特点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明确:深邃、清澈 (清亮、深碧)
4、 第三自然段从哪些角度描写湖水颜色的变化?
明确:角度:(1)同一观察点:忽蓝忽绿
(2)不同的观察点:山顶——蓝天的色彩
湖边——黄澄澄
再远一点——淡绿
更远——黛绿
(3)不同的时间:在阳光的映衬下——鲜嫩的碧绿
晴空万里时——亮蓝
5、 章的第三部分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
明确:
湖水的清澈
6、最后一自然段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明确:运用了丰富美妙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怀。
(五)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充满诗意的情趣。他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平淡、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只有当作者消除了所有尘世的杂念,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才能对那一鸿如许清澈的湖水的体察做到细致入微,并且充满着诗意,给人宁静志远的力量。
(六)作业
坐落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得镇的一个普通湖泊——瓦尔登湖,因亨利·戴维·梭罗而闻名于世。一百多年前,梭罗凭着一把借来的斧头,在湖边建造了自己的小木屋,然后渔猎、耕耘,过者最简单最质朴的生活。他在孤独与审慎中,倾听、阅读、沉思,写下了独具特色的《瓦尔登湖》。
读过《瓦尔登湖》的人中,不乏梭罗生活方式的羡慕及模仿者。梭罗本人并不赞同这样的模仿。他说:“我并不希望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模仿我的生活方式。因为,或许还没有等他学会我的这一种生活方式,我又换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世上的人,生活越千姿百态越好。但我更愿每一个人都能慎重地寻找到并坚持他独有的生活方式,而不要去采纳他父亲的、或是他母亲的、或是他邻居的生活方式。”梭罗明确地告诉人们,不要模仿他,也不要模仿自己的父母或邻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瓦尔登湖,你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
请你以《心中的瓦尔登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片段。
深却见物
水中捞斧:
游泳所见
可以看见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
看见掉到湖中的斧子
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丈之后便是细沙
人如大理石一样洁白
即使在湖中游泳的人也未必找到水草
趴、吊、钻、砍、套、钩
表现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