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天净沙·秋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3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所作。这首诗非常短,但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深沉的秋意,以及对生命的哲思。
马致远的作品风格真实,充满了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讽刺。
学前了解
走近作者
马致远 :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杂剧15种,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生平经历
马致远生活在元朝统治的中期,当时,蒙古统治者实行着严格的种族压迫政策,只是极小规模的任用汉族的文人为官。马致远作为汉族的传统文人,自然有着读书取仕的强烈愿望,也有着一腔忠君为民的伟大抱负。他曾在自己的一首散曲中说“写诗曾献上龙楼”,可见他追求功名的强烈渴望。可是,当时的马致远只是一介草民,虽然苦苦追求入仕,但是长期都没有结果。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文
学
常
识
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按照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注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诗句释义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这首词中一共有九幅图画,请你把他们找出来。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第一幅:枯藤,想象得出,那一根根缠绕交错的藤条,失去了生机勃勃的阳光,叶子掉光了,藤条也变得干枯了。
第二幅:老树,用老来形容树,一方面说明树经历了百年沧桑,显出老态;另一方面,秋风扫落叶,绿树变为黑黄,显得萎顿、枯干。
第三幅:昏鸦,昏鸦俗称老鸹,它的羽毛的颜色是乌黑的,在“夕阳”暮色苍茫中,天空也是昏暗的,这样越发增强了暗淡的色彩。
第七幅:古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羊肠小道被枯草所围绕,七弯八盘地伸向远方。
第八幅:西风,秋风行使着它萧杀的权利,肆无忌惮地蹂躏者枯草、树枝、行人,使他们瑟瑟发抖。
第九幅:瘦马,一匹疲惫不堪的老马在秋风的催逼之下慢悠悠地走在古道上
第四幅:小桥,第五幅:流水,第六幅:人家,分取了三个画面,表现出了偏僻地方的荒凉,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的彷徨愁苦。这三幅画面如果在隐者的诗句中出现,可能是极难得的佳境,然而在游子的眼里却是荒凉可怖的场景。
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
从枯藤老树到小桥流水,再到远的古道,空间层层延伸,视野逐渐扩大,错综有致,作者的情感也随之有了微妙的变化,耐人寻味。结尾两句作为曲眼,画龙点睛,将作者的悲愁思乡情表达得非常丰富。
第七幅:古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羊肠小道被枯草所围绕,七弯八盘地伸向远方。
第八幅:西风,秋风行使着它萧杀的权利,肆无忌惮地蹂躏者枯草、树枝、行人,使他们瑟瑟发抖。
第九幅:瘦马,一匹疲惫不堪的老马在秋风的催逼之下慢悠悠地走在古道上
第四幅:小桥,第五幅:流水,第六幅:人家,分取了三个画面,表现出了偏僻地方的荒凉,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的彷徨愁苦。这三幅画面如果在隐者的诗句中出现,可能是极难得的佳境,然而在游子的眼里却是荒凉可怖的场景。
九幅画:
重点学习
第七幅:古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羊肠小道被枯草所围绕,七弯八盘地伸向远方。
第九幅:瘦马,一匹疲惫不堪的老马在秋风的催逼之下慢悠悠地走在古道上
第八幅:西风,秋风行使着它萧杀的权利,肆无忌惮地蹂躏者枯草、树枝、行人,使他们瑟瑟发抖。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1、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表现主题的角度分别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 。
2、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3、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1、前三句写景:深秋暮(晚)景图。游子思乡图
2、没有提到过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有力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做了有力的铺垫。
3、这是寄情于物的写法。
发挥想象,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美文细品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铺垫烘托
思乡
萧瑟 荒凉
凄凉 冷清 孤寂 愁苦
温馨 安适 恬静
游子思乡图
深秋暮景图
写景
抒情
断肠
对比反衬
侧面: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反衬手法
正面: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惆怅之情——寄情于景。
诗的写作手法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体味情感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