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3 14:47: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主题 在一个平静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小华的五年级学生,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暑假中他经历了很多,北京、河北、东北的水灾;山东的地震;还和爸爸妈妈去了甘肃的月亮湾风景区,在那里听说了罗布泊无人区失联的四人全部遇难,此时小华感觉到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渺小,于是他的那些疑问也一一罗列了出来,希望我们帮助他解决:1.地球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到底怎样;2.地震和火山的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风和水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华解决这些问题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地壳主要由岩浆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11.2自然灾害: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千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学业要求: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 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树立关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教科书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假设、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本单元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起始课假设地形成因,后续课程中进行实践活动,逐步修正认知,最后通过回顾和反思,建构对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四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但对于地形变化的具体原因可能还不清楚。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推理。他们对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表地形地貌不断变化,有缓慢过程中的自然作用,如风、水等,也有突发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球上的水循环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间断进行。 地球表面有多种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会产生影响,抗震防灾有方法可循。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变化,归纳和分类出地球的不同地表变化类型。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看视频、图片等方式探究地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最终总结和归纳地球表面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3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 会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 会进行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模拟实验。 能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能运用科学思维,根据搜集到的证据进行科学解释和论证,形成科学结论。 会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身的进步与成长。 会使用科学记录单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和形成科学解释的依据。 4.态度责任: 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 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 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关注学生小组模拟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一般1-2个)达成评价1起始课 研 讨 课地球的表面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整体认知,并猜测形成原因学生能够对地球上的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作出猜测。1过渡课 实践课地球的结构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内部结构及状态有初步认知,为学习铺垫会制作地球模型,并能利用模型解释地壳运动。1回应课 实验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1回应课 实验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风的作用能根据己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风对于地球表面的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水的作用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掌握降雨和河流对地表样貌的影响。1总结课 实验课总结我们的认识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单元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 学生能够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地球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1.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地球结构模型,能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探究实践: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态度责任: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难点: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认真参与课堂活动,得1星; 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得2星 ( )★ ( )★
了解地壳的结构 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得1星。 能总结三类岩石的成因和特点,得2星。
了解地壳的运动 能认真观看视频,得1星; 能认真进行模拟实验,得1星, 通过视频和模拟实验了解到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得2星
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 能按比例制作出地球结构模型,2星 能够明确“制作模型需按照原型各部分数据成比例缩小来完成”,2星 3.能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1星 ( )★ ( )★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1.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大家回顾一下,地球上陆地都包括什么地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 生2:平原宽广而平坦...... 师:小华的疑问解决了一个,接下来我们继续帮助小华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结构是怎样的? 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结构的探知欲望。 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播放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地球仪模型,学生近距离观察地球的内部结构。 师生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引导学生明白地球表面是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因此地壳运动与地球的内部构造密切相关。 活动二:了解地壳的结构 课件展示部分岩石图片,给每个小组下发有关岩石的相关资料。 师:五年级我们学习了岩石和矿物,在拓展知识中老师也给大家讲到了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你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几大类吗? 小结:可以根据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对各种岩石的成因进行猜测,并填写到记录单中。 分类成因特点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件播放视频《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和特点》 小结: 分类成因特点岩浆岩内力作用形成,由岩浆生成以粒状结晶、斑状结构为其特征,具有流纹、气孔、杏仁、块状构造,多以侵入体出现,少数为喷发岩,呈不规则状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由沉积物生成以碎屑、泥质及生物碎屑、化学结构为其特征,多具层理构造、有些含生物化石,有规律的层状变质岩内力作用形成,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生成以变晶、变余、压碎结构为其特征,具片理、片麻理、块状等构造
活动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师:同学们想一下,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 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学生尝试回答。 2.播放视频,观看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地震、火山和岩层弯曲变形等现象。 3.出示材料:海绵块。 模拟实验:用海绵块模拟岩层,用两只手分别从两边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 学生交流发现,并进行小结: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活动四:做一个地球结构模型 1.出示材料:红黄蓝橡皮泥。 2.课件出示地壳、地幔、地核的平均厚度数值 3.师生共同计算按比例缩小后的数据。 4.学生分小组按课本要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5.小组展示模型,进行PK比赛,学生评选最优小组,给予加分奖励。 活动一:通过播放视频和观察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结构。 活动二:通过阅读有关岩石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明白地壳的结构,了解常见的岩石及岩石的分类。通过记录单,帮助学生总结三类岩石的成因和特点。 活动三: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视频补充,了解地壳的运动。学生用海绵块模拟岩层弯曲的活动仅仅体验了地壳运动中的挤压受力,而地壳的运动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播放视频进行补充说明。 活动四:通过做地球模型,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活动一: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完成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 活动二:观察学生参与思考活动的表现,给予学生及时评价。 活动三:教师巡视学生的模拟实验,及时给予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模拟实验,进一步了解地壳的运动。 活动四: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准确,小组分工情况等。
(三)研讨 1.回顾本课内容,形成知识框架。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课本空白处,或专用笔记本上。 2.解答小华的第一个问题,回顾一二课内容,地球的外部和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引出下一个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可以加以猜测,课下搜集相关资料。 通过回顾本课内容,在脑海中建立思维导图,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铺垫。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给予及时反馈。
(四)生活应用 1.播放视频,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地隆起?鼓励学生尝试解释原因,是否与地壳运动有关。 2.再做毛巾实验,挤压毛巾看毛巾是否会隆起。 将知识内化,让学生更加理解各种地形地貌。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参与本环节,并鼓励参与学生。
(五)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 教师通过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成果集成
能够通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模型。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题
1. 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最外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 、 和 三大类。
二、判断题
1.火山喷发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 )
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 )
3.地壳时而运动,时而静止。 (  )
三、选择题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三个圈层,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核、地幔、地壳
2.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岩石是石灰岩。“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容开采石灰岩很不容易,“烈火焚烧”是指烧炼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下列岩石中不属于沉积岩的是( )。
A.砾岩 B.板岩 C.页岩
4.关于岩层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变化的原因是地壳的运动B.图乙表明岩层形成了褶皱C.图乙中岩层受力而断裂
【综合实践类作业】
将三块不同颜色的条状橡皮泥一块一块地叠起来,用手握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地壳运动,并观察形成的地形特点。
答案:
一、填空题
1.地壳 2.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判断题
1.√ 2.√ 3.×
三、选择题
1.A 2.B 3.C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在前后课之间起着过渡作用,是桥梁和纽带。本课需要完成两个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内部构造的学习,第二个任务是为第3、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