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1专题九第一课美苏争锋(共8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1专题九第一课美苏争锋(共8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26 23:0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4张PPT。必修一 专题九当今世界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政治格局:
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国家、集团)从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导 语 二战后:
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两极瓦解,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近代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 传统:
以欧洲
为中心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1、两极对峙形成的背景(原因)1、雅尔塔体系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的基本轮廓(雅尔塔体制实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
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945年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苏英美昔日的盟友,今日的对手1、两极对峙形成的背景(原因)1、雅尔塔体系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的基本轮廓(雅尔塔体制实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
2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
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
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 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 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一、两极对峙形成的背景(原因)1、雅尔塔体系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的基本轮廓(雅尔塔体制实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
2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
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
3、两国实力均衡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冲突)

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美国白宫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所恃何长图争锋美国独占鳌头控制操纵联合国史料链接苏联克里姆林宫所恃何长图争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苏联空前强大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 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史料链接二、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过程“冷战”的概念(Cold war) 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思考:双方均有超强的军事实力,为何不直接武力对抗? 1946年3月,“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 趁今天还为时未晚,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是永久制止战争和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
---1946年3月 丘吉尔 铁幕演说 ——“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进而向全世界扩张杜鲁门主义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以发起冷战,它的目的是什么?
—“冷战开始的标志。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1947年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
“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分别指什么?
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各国共产党和苏联公开干涉他国内政,与苏全球对抗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任何政府愿意协助复兴工作的,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政府图谋阻挠别国复兴工作的,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实质: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目的: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1、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3、“药方”的实质是什么?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影响: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性质:军事政治集团二、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过程(1)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联“冷战”序幕(46年)(2)政治上对抗:美国: “杜鲁门主义”(47年)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3)经济上对抗:美国: “马歇尔计划”(48年)苏联:(1949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4)军事组织上对抗:美国: “北约”(49年)苏联: “华约”(55年)三、两极对峙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德国的分裂1、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总特点: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对德国及其柏林的分区占领“冷战”的主战区 1948年,美国策动了联邦德国的成立,苏联支持下
也建立了民主德国。图为东西柏林分界线——柏林墙。眺望柏林墙外的亲人这幅照片反映了1989年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开放两德边界和柏林墙之后,一些年轻人在柏林墙头跳舞。拆毁柏林墙三、两极对峙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德国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1、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总特点: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朝鲜分裂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答美国记者古巴导弹危机理性胜利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运送导弹的船只,导弹被大胆地成排放在甲板上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这场危机,差一 点引发一场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优势在美国三、两极对峙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德国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1、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总特点: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朝鲜分裂朝鲜战争:被遗忘的战争。朝鲜战争: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50-1953年)(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朝鲜战争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签字仪式
就在板门店举行。 板门店共同
警卫区。图中前
排的铁皮房就是
军事停战委员会
谈判会场,朝鲜
军事分界线横穿
其中。三、两极对峙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德国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1、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总特点: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朝鲜分裂 所谓“特种战争”(1961—1964年)就是由
美国提供“军援”,派遣“顾问”,指挥傀儡政
府的军队去镇压革命人民,以达到在越南南
部建立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在越南人民的英
勇抗击下,“特种战争”失败。特种战争 所谓“局部战争”(1965—1969)就是美国
大规模派兵直接作战,并把侵越战火烧到越
南北方,从而使美国对越南南方的“特种战
争”扩大为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但美国
“局部战争”也失败了。局部战争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美国处于守势1967年,越南 展鹏县 记忆之一:越南战争(1965-1973年)三、两极对峙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德国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1、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总特点: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3、积极影响③推动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崛起④两强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朝鲜分裂?
英法削弱
德日战败
美国成头号强国
苏联实力增强
雅尔塔体形成两极格局形成二战后国际形势小结从大同盟到冷战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热战支持中国内战
侵略朝鲜战争
进驻台湾海峡读史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失去亲人的痛苦
动荡不安的生活
经济的衰退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1.______________的确立,勾画了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上的矛盾(根本原因)
3.美国成为______________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之抗衡的_______________大国
二、两级格局形成的过程
4._________________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美国成立“北约”主要是为了 ( )
A、遏制苏联和东欧,称霸世界
B、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使命
C、武装“解放”东欧
D、维持在德国占领区的社会治安
7、揭开“冷战”序幕的是( )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确立
D、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8、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是( )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柏林墙的修筑
C、德国的分裂
D、经互会的成立
9、“二战”后,出现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 )
A、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C、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D、干涉别国内政C 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D3、下列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宗旨是唤起合理经济再生,以便使“自由制度”存在B、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并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C、采取较为隐蔽的手段,苏联与东欧没有列入计划之内D、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C4、美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的目的是( )A、遏制苏联B、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C、镇压人民革命D、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A5、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集团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A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新格局的根本原因( )
A 美苏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B 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打破
C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D 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A 知识点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2010·龙岩高一检测)杜鲁门总统上台后发表演讲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是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放到美国人民的肩头。”杜鲁门的意图是( )
A.唤醒人民的责任意识 B.缓和人民的反战情绪
C.承担维护和平的大国责任 D.获取世界的霸主地位
【解析】选D。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领导世界的重担放到美国人民的肩头”可知杜鲁门的意图是获取世界的霸主地位。2.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
①控制西欧国家 ②阻止西欧崛起
③提升英镑地位 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想通过对欧洲经济上的援助控制西欧,共同遏制苏联,故选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这一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D.经互会的成立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也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选C。 知识点2: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4.(2010·广州高一检测)美国《地理杂志》刊发了一幅“逃兵”的照片,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合封时,一位参与围墙修筑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德修筑柏林墙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
B.东德修柏林墙是防止民众逃往西德
C.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
D.柏林墙从修建之时起在民众心中就已倒塌【解析】选A。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柏林墙为东德所修建,目的是为防止民众逃往西德,B、C、D三项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表述,A项表述错误。5.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是(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伊拉克战争 D.波黑战争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以冷战为背景”、“持续时间最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要求的是B项。6.(2010·深圳高一检测)美国一位国务卿谈到美苏争霸的一件大事时曾说:“我们互相瞪着眼,各不相让,但我想,还是对方先眨眼了。”这件事应是( )
A.柏林墙的修建 B.古巴导弹危机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从“互相瞪着眼”到“对方先眨眼”表明了美国在实力上占上风,符合材料信息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点。材料中杜鲁门说的“极权政体”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符合题意。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加强了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这些受援国家能够得到美国援助主要得益于( )
A.与美国同为资本主义国家
B.都属于二战的主要战胜国
C.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D.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战后,美苏两国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而马歇尔计划正是“冷战”在经济上的反映。3.(2010·枣庄模拟)“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约 D.成立经互会
【解析】选B。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反对饥饿”等可知是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从材料可知,相关的措施是美在西欧实行的经济上的措施。A项是美政治上政策,不符合题意;C项是军事上;D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上的对策,也不符合题意。4.(2010·苏州学业水平检测)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解析】选B。题目强调的是美国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联系教材知识可知,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所以选B项。5.(2010·徐州学业水平检测)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下列一组图片中反映了两极格局下全面冷战事实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在亚洲也发动了侵略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②属于热战,①③④均属于冷战。6.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
A.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德国分裂
C.铁幕演说 马歇尔计划 越南战争
D.朝鲜战争 杜鲁门主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中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采取的措施。C项中越南战争是热战而非冷战。D项中朝鲜战争也是热战,只有B项的三个事件与题目要求相符,因而选B。7.眼前的这块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
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②它是“冷战”的著名标志
③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④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能力。①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柏林墙的修建是当时美苏冷战的结果。更表现了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今天虽已被推倒。其遗址仍能让人回忆历史、反思历史。故选D项。8.2010年3月5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出席俄国防部会议时发表谈话说,俄罗斯与美国已接近签署新的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正积极开展工作,努力保持国际政策方面的积极趋势。上述材料表明( )
A.俄美双方已经尽释前嫌,不存在分歧
B.俄美双方在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方面意见完全一致
C.俄美双方关系正在向积极方向发展
D.俄美双方在国家利益上完全一致【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B、D三个选项表述的太绝对,也不符合事实。材料只能说明美俄双方关系正在向积极方向发展。在国家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不可能完全一致,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0·镇江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1)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6分)材料三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题的解答需从“冷战”的含义入手,是指除直接武装对抗(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材料二的立场:为美国做辩护。回答时主要从美苏冷战的原因入手即可;第(3)题联系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成功的援助等说明苏联政策变化的理由;第(4)题从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入手作答。答案:(1)欧洲冷战:美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遏制苏联;苏联和东欧针锋相对,成立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亚洲热战:发动或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不同意。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积极反苏、反共。(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4)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7.(2010·泉州高一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局面。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试分析二战后近半个世纪“冷战”却没有发生大规模“热战”的原因。
(3)对于“冷战”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国际关系进步的一种表现;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国际关系倒退的表现。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述你的理由。【解析】本题以二战后美苏冷战为切入点,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第(1)题根据课本回答即可。第(2)题要从双方在二战中的关系、双方的实力、国内人民的愿望等方面回答。第(3)题属开放性题目,不论同意哪种观点,理由合理即可。
答案:(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军事上建立“北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过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的军事实力长期内基本上均衡,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双方吸取了世界大战残酷的教训;世界人民强烈的和平愿望和斗争;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兴起,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等。(3)同意第一种观点:“冷战”是处理国际关系走向理智的表现,明显进步于动辄使用武力;把战争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的手段,是一种残酷方式,不利于各国人民;某种程度上,“冷战”对峙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第三世界人民的斗争;美苏“冷战”时期,许多地区和国际争端,并非都是美苏对峙争夺造成的。
同意第二种观点: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大打代理人战争,干涉别国内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冷战”有利于和平,那只是客观的,也是次要的。材料一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利,我们就可能危机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1947)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阅读下列材料 ①杜鲁门主义讲话中所说的“极权主义”和“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是指什么?杜鲁门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回答: 指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与苏联全球对抗②从马歇尔的演讲分析,他主张美国实施对外援助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③比较两段材料,分析杜鲁门的讲话与马歇尔的演讲有何异同? 同:都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稳定资本主义秩序,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异: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宣称干涉他国的内政,马歇尔是采取较隐藏的方式控制他国。心中和平世界才会真和平
愿人类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
永远没有一丝阴霾
让和平的玫瑰永远灿烂地开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