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28 11: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闻一多(1899-1946)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理论)1、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台湾问题
2、这一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2) 1981年叶剑英发表九条声明:阐明了统一后 的基本政策;
(3)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1984年一国两制成为国策,具有法律效力: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3、探究:“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呢?又有什么重大意义?
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探究一:“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
主要内涵:
“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种制度”: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核心:是祖国的和平统一

意义:
1、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2、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3、也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前提和基础)(主体)(长期共存)
1、香港是何时回归的?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
2、探究: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香港回归有何伟大意义?
3、类比香港回归说说澳门的回归?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回顾历史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这之前,香港和澳门分别被哪两个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是如何占领香港和澳门的呢?台湾问题又是怎样形成的?1842《南京条约》1860《北京条约》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 界香港岛九龙历史回眸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宝岛台湾 我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是我的命运十分坎坷,两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又两度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来因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中华民国”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1、 1982年,中国政府明确肯定1997年收回香港2、 1984年,中英签定联合声明,香港回归问题成功解决。3、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中英和谈签署声明香港回归1997 年 7月 1日,中国人民迎来了庄严的一刻2、香港回归历程 1987年,中葡签定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 。探究二: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香港回归有何重大意义?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凌青
请思考:
你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话可以看出香港回归的原因是什么?原因:
根本原因——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意义:
香港: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世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乡 愁(台湾·余光中)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海峡两岸交流不断加强的表现有哪些?2000年后台湾局势的变化?2、探究:分析台湾回归祖国道路上的哪些障碍和有利因素? 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 的真正停火  中央人民政府倡
 议两岸直接实行
 三通即通邮、通
 航、通商。1987年台湾
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在此共识的
基础上,1993年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了“两岸关系八条”1979年,大陆停止炮轰金门,提出“三通”
1987年,台湾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1990年,海基会成立
1991年,海协会成立
1992年,两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1995年,江泽民发表八项主张长期隔绝80年代历史性变化21世纪政局的变化90年代历史性突破  探究: 请根据你所掌握了解的知识,简明分析在台湾回归祖国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和有利的因素?主要障碍: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一国两府----
---- 两个中国
一中一台台湾当局:陈水扁吕秀莲李登辉京都大学时代“总统”时代李登辉李登辉5月27日在桃园县大溪参加一项地方活动时,突然遭当地愤怒民众泼洒红墨水,显得十分狼狈与尴尬。李登辉被泼红墨水说明了 什么?摇旗呐喊中 的陈水扁扁莲勾结图谋台独  探究: 请根据你所掌握了解的知识,简明分析在台湾回归祖国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和有利的因素?主要障碍: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有利因素:
强大的祖国; 正确的方针;
共同的信念; 交流的加强;
国际的公认; 成功的范例.胡锦涛总书记的四个决不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努力实现和平统一”“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江泽民 1995年
思考: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台湾民众反对台湾独立“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①《告台湾同胞书》③“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②《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④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1年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14周年纪念日。他提出的“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指的是( )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管理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2.(2010·邢台高一检测)“一国两制”构想能够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 )
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改革开放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一国两制”是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的,是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创造性的战略构想。因此它体现了祖国统一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3.(2010·临沂高一检测)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政协会议 B.中共八大
C.亚非会议 D.香港回归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观察图片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图片中的国旗,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一是英国的“米”字旗。据此判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香港回归中英交接仪式的场景。4.(2010·三明高一检测)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A.主要作用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享受权利不同【解题提示】解答本题可从“一国两制”的角度加以分析理解。“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在大陆实行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反映的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5.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近代台湾第一次与中国分离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造成的;第二次则是由于国共内战,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的。故选B项。6.(2010·南京模拟)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说:“‘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汪道涵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海峡两岸三通实现于2008年;“九二会谈”并未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而“汪辜会谈”于1992年。7.近来流传着即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三通”客船4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不少民众认为,此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再是孤岛了,不但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还可以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有利于金门和台湾的稳定和发展
②便于两岸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与往来
③有利于加快福建沿海地区的开发
④厦门和福州都是中国近代开埠的第一批通商口岸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解析】选A。本题考查祖国统一的相关内容,①②③④都与题意相符,厦门和福州都是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8.(2010·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 )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②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③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 ④坚持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我们党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是: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所以②错,可以排除。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0·皖南八校模拟)2009年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民族的团结、祖国完全统一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时身着中山装参加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庆谈判。当《中央日报》记者提问其特殊含义时,蒋介石表示:“中山装是民国政府公务人员的正式着装,中正(注:蒋介石)身为国府(国民政府)主席,今天是代表政府迎候毛先生莅临陪都,自然要穿中山装以显庄重”;毛泽东则大气地说:“原因很简单,委员长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国共两党继承的都是中山先生的衣钵,同宗同源,存续相依,都穿中山装,那是再自然不过了。”
——献给新中国60华诞的电影巨制《建国大业》材料三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
上海表示(右图):“我的政
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也就像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
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
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
关系的改善。而且我非常希望我们继续看到两岸不断地改善关系。”(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作的奋斗,分析这一新型民族关系的主要作用。(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重庆谈判中毛泽东、蒋介石分别赋予中山装的特殊含义,分析毛泽东说“同宗同源,存续相依”在抗日战争时期与今天具有的重大价值。(6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所指的主体内容,分析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次对话对台湾问题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解析】本题主要以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第(1)题,第一问实际要求概括、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并发展的过程;第二问要求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蒋介石与毛泽东的话,概括归纳即可;第二问,可注意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祖国统一两个角度来分析、归纳。第(3)题,注意材料三中“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等信息,其积极作用从祖国统一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答案:(1)奋斗:①1949年制定《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1947年至今,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旗)。
主要作用: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②实现了民族平等;③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2)特殊含义:①中山装在蒋介石眼中是身份的象征,可以凸显自己的特殊地位。
②中山装在毛泽东眼中则成为维护国共合作,避免内战、争取和平的一把利剑;同时表明毛泽东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
重大价值:①抗日战争时期价值:在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了纽带作用;②今天价值:依然可以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主体内容: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一个中国的政策。
积极影响:对阻止台湾分裂势力的图谋,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欢迎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