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
立与元朝的统一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
经济新发展之农工商
1.耕作技术
3.边疆开发
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
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各民族共创造
手工业
问题导学:阅读教材内容,简要回答。
一、农业新发展:
基础
2.经济作物
煤普遍使用
活字印刷术
2.矿冶业
3.印刷业
宋代五大名窑、元代彩绘瓷器
二、手工业新发展
问题导学:阅读教材内容,简要回答。
1.制瓷业
宋元时期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瓷器
沉舟侧畔 丝路流光
探究:为什么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对外交往通道呢?
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如何?
材料一:宋代各区域中大小港口并存,形成多层次结构。与这种结构上多层次相适应的是市舶机构从市舶司、市舶务到市舶场的设置。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两宋政权并立示意图
政府重视;造船技术发展;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国内市场
(1)基层市场
(2)榷场(宋辽夏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交易的场所)
1.海外市场
三、商业新发展
材料: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民族交融共同创造
材料一:“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宋朝事实》
北宋的交子与南宋的会子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纸币出现的原因:
①商贸的繁荣;
②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3.货币
4.城 市
南宋临安
元杭州
元大都
北宋东京
材料一: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剑桥插图中国史》
城市商业、
娱乐功能增强
市的时间
限制被打破,
市场化
探究:相比唐代长安,北宋汴京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商业、娱乐功能增强;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坊市界限被打破
坊市界限
打破
经济新发展之经济格局
经济重心南移
问题导学: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南移呢?
材料一
材料三:南宋政府……又奖励州县 官兴修陂塘堤堰等
水利灌溉工程。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靖康元年,金军南下……大量北方居民不堪
忍受金兵的蹂躏也开始向南迁徙。
——赵盛印《靖康之变后人口南迁对南宋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移民因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知识、技术和劳动力)
政治因素:北方战乱及其破环,南方相对安定
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政策因素:政府注意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教育、人才
安定
政策支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果将来的你是当地父母官,从经济重心南移因素中对发展经济有何启示呢?
新
经济新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格局
耕作技术
经济作物
边疆开发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国内、国外市场
货币
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变化
二
社会新变化
2.社会身份之变化
材料:经历唐宋变革,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不仅士庶制度和良贱制度不存在了,而且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也淡化了。
——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名社会的兴起》
1.婚姻习俗之变化
材料: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3.国家控制之变化
材料一:“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材料二: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4.文化格局之变化
南方文化发展
5.饮食文化之变化
材料:“南宋时北方人大量南迁,汴京的饮食业也涌入杭州等地,……宋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
——马端临《文献通考》
南北交流、民族交融加强
经济重心南移
新
经济社会新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格局
耕作技术
经济作物
边疆开发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国内、国外市场
货币
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身份趋于平等
控制相对松弛
南方文化发展
民族交融加强
有学者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代的开始,主张唐宋变革论。
请结合所学,对此解释说明。
一幅画、一座城
东京梦华游,现代拂晓处
虹桥上、人攒动
虹桥下、船舶聚
市井风俗情,人间烟火气
三
儒学的复兴
儒学发展的历程
应运而生
百家争鸣
遭受打击
正统思想
面临挑战
三教并行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武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明
思想变革——程朱理学
任务一:思考儒学复兴的背景。
材料一 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
——《新五代史》
材料二 汉儒治经,偏重注解,名物古训;唐儒治经,上承汉
儒,依注作疏。……不仅以“疑经”为背道,而且以“破注”为非法,严重束缚着思想界,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创造,而只能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宋明理学研究》
材料三 十族之乡,百家之闾,必有浮图(佛教)为其粉黛。
——(唐)舒元舆
材料四 天下各郡州都有道教紫极宫,道教宫观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一千六百八十七座。 ——《太平广记》
儒学的日益僵化
佛教、道教的冲击及影响
1.背景
任务一:思考儒学复兴的背景。
理学是一种既能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新儒学。
2.含义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朱熹
任务一:思考儒学复兴的背景。
3.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五子》图
阅读下列材料,指出理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伦理道德观。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1)世界观: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三纲五常”就是“理”的表现。从而赋予儒家伦理道德的先天权威性。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2)方法论:格物致知。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人们接触万事万物就能融会贯通把握理。
材料一 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张载、文天祥、顾炎武传递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和灿烂光辉,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客观上要求儒学更多地关注现实,即强调“格物致知”。……更重要的是,两宋理学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人性,使得传统儒学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等精神,真正融化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王育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变革及其意义》
4.影响
积极影响: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更加哲学化、思辨化;有利于
中华民族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
民族精神的形成。
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
任务二:思考理学的影响有哪些。
四
文学艺术和科技
文艺变革——宋词元曲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处在从“雅文学”到“俗文学”演变的承前启后的阶段。“雅”,主要指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士大夫文学,包括诗、词、散文;“俗”,主要指流传于民间下层的小说、戏曲。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宋代的诗、词、散文,长期受到后世作家的追怀和仰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
——改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再认识文学艺术 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轼 新岁展庆帖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局部
元朝杂剧演出壁画
元杂剧家 关汉卿
再认识文学艺术 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再认识文学艺术 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认识文学艺术 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庭坚
宋徽宗赵佶《恭事方丘敕》
再认识文学艺术 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千里江山图》
北宋
王希孟
再认识文学艺术 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径春行图》
南宋
马远
再认识文学艺术 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富春山居图》
元代
黄公望
特点:文化通俗化和平民化。
原因: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等。
任务三:思考宋代文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材料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最后,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任务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加入创作队
伍;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影响:创新了传统文学形式;
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推动了古代戏剧艺术的发展。
科技变革——成就突出
沈括《梦溪笔谈》
(元)郭守敬
简仪
宋朝水罗盘
元朝火铳
泥板活字
(模型)
科技变革——成就突出
材料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非常突出的。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一些文集中也保存了不少科技方面的内容。
医药学:宋真宗时期,王惟一的《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针灸的穴位;南宋理宗时,宋慈编写的《洗冤录》是法医学上有重要成就的著作。
农学:南宋陈勇编写的《农书》,是我国农学史上十分重要的著作。
天文学:宋朝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中记载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元朝的郭守敬修订《授时历》,精确度相当高。
三大发明:火药到了宋代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宋仁宗时曾公亮和丁度编撰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种火药的配方。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开始制活字印书。北宋末年,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了当时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作为辨别航向的仪器。
任务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特点。
高度发达;种类众多;内容丰富;世界领先;与农业联系密切;具有实用性。
文字变革——多元共通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文在保存古代文化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元朝巴思巴字《百家姓》
元朝: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汉文化主体性
民族多样性
多元一体,
相互交融
文字变革——多元共通
核心总结
本课从社会发展角度,主要包括经济的 发展、社会的变化、儒学的复兴及文学艺术和科技,经济上主要指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格局的新发展,社会新变化主要体现在门第观念、社会成员身份、国家对社会控制、南方文化发展和南北交流等方面,正是经济的新发展带动了社会的新变化,从而从唯物史观角度加深了对这一课的理解。随后,文化内容中儒学复兴重点是对理学深远影响的分析,尤其是理学注重内心修养、情怀表达,推动书法、绘画、宋词等文艺的发展;格物致知的方法推动科技的发展;理学家所倡导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民族气节等,有利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形成,推动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