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28 12:1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发展的概貌,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一.商业的产生与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
剩余产品、社会分工→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即
原始商业;2.【商朝】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的产生;最早的货币——贝币财账购货赚赊贸贫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从事商业活动,从而形成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这个职业被称为“商业”,一直沿用到今天。一.商业的产生与发展3.【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
即商业受政府控制与统一管理;周公姬旦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
“商”指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
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
资料和衣食等生活资料,称“食官”。
他们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
徙的自由,专门为官府和贵族服务。一.商业的产生与发展4.【春秋战国】
生产力→生产关系
表现:
a.出现以私人资本经营
商业的私商并且取代
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著名都会 临淄 郢 武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富甲陶朱
范蠡吕不韦营国巨商 三致千金
十九年间一.商业的产生与发展5.【隋唐】
①原因:
政治上的统一;
大运河的开通;
②表现:
南北经济交流密切;
西域、阿拉伯及波斯商人
来往频繁;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
繁荣;一.商业的产生与发展6.【宋代】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会子
集镇与夜市兴盛最早的纸币 “交子”南宋纸币
“会子”一.商业的产生与发展7.【元代】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1287年元朝至元宝钞 元世祖 忽必烈一.商业的产生与发展8.【明清】
——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④白银的广泛使用;
⑤地域性、行业性大商帮; 初唐一两银子,约值4130元人民币,晚唐时约
值2065元人民币,明中叶则为660元人民币,清朝
中期约只剩下250元人民币左右的价值。晋商徽商闽商粤商龙游江苏洞庭陕商山东京师
山西商帮 --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 --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 -- 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 --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 --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 --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 -- 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 -- 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 -- 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 -- 追求厚利,既和且平明清十大商帮当时乔家一度有2000万两现银,总资产接近3000万两白银。而在同期,由于遭遇内外战乱,银路不通,整个清政府的年收入仅有700万两白银。慈禧西行避难时,乔家曾一下借给清政府30万两白银,救清政府于危难之中鼎盛时期富可敌国
曾帮慈禧渡过难关 剧情回放:电视剧中的乔家被形容得富甲一方。 考证:在1900年以后的两年里,乔家实现了“汇通天下”经营理念:诚信为本、广聚财源、汇通天下
一.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总结】二.城市的繁荣——城市的功能与格局城市——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二.城市的繁荣——城市的功能与格局周唐1.自周迄唐——坊市分离制①县以上的城市,官设市作为交易场所,设
市令、市长统一管理;②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坊市分离;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城市的功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
市场的规模不大;二.城市的繁荣——城市的功能与格局周唐2.唐代 完善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唐長安城坊平面圖 凡市,以日午击鼓
三百声,而众以会;日
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
——《唐会典》二.城市的繁荣——城市的功能与格局宋3.宋代①坊市制被打破,形成街市;
②城郭与乡村被允许设市;
③出现夜市、晓市和草市;
④瓦子 御街 商业活动不再
受官府的监控,城
市的经济功能大大
增强,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繁荣! 金银采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
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地域上:唐:县治以上的城市方可设
市,县城以下不可设市。
宋:城郭与乡村可设市。
时间上:唐: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宋:打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晓市
空间上:唐:市在城中特定的位子,严格
的坊市制
宋:坊市的界限被打破
管理上:唐: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宋: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控。 想一想,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a.不同
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空间界限不复存在;
市的启闭不再由政府统一规定时间;
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视;
出现具备多种商业功能专业场所;
b.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
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提高;《清明上河圖 》
【北宋】張擇端 之城管來了》
《清明上河圖(2008广东文基)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9全国文综)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二.城市的繁荣——城市的功能与格局4.经济城市的兴起①唐宋
——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表现:a.蕃客云集
b.船舶数不胜数
c.货物堆积如山广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泉州 灵山圣墓
我国现存最古老、最
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清净寺
即艾苏哈子大寺。我
国最悠久的伊斯兰教寺院。
建于北宋大中祥符2年
即公元1009年。伊斯兰教【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其
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
建于南宋绍兴8年(1138),历时14
年告成。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
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
海港大石桥。 二.城市的繁荣——城市的功能与格局4.经济城市的兴起②明清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
工商业市镇,以江南为盛;
表现: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松江景德镇佛山汉口——棉纺织业——制瓷业冶铁业——商品转运码头————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点!三.“重农抑商”——“舍本逐末” “上农除末” 即重视农业,以农
业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是为了彻底抑商,“抑商”是为了确保重农。两者互为条件,彼此缺一不可。 其贯穿中国古代
社会的始终,是中国
古代传统经济政策的
思想基础!士农工商【战国之前】——鼓励重视商业
①原因: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措施:给予一定的重视和鼓励;三农 园圃 虞衡 藪牧 百工 商贾 嬪妇 臣妾 閒民 三.“重农抑商”——“舍本逐末” “上农除末”1.战国——产生
【产生原因】
a.商业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
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法家 韩非 b.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
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前395~前338 三.“重农抑商”——“舍本逐末” “上农除末”2.商鞅变法——实践
①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②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
③重征商税;3.汉代——发展
①“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
②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有效避免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盐铁官营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一定合理性! 即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商人利用自己的财富
形成影响社会经济、政治运转的势力;
而“重农抑商”则能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
加强中央集权;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
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归之农,
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
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
人乐其所矣。
——《论积贮疏》贾谊 前200~前168三.“重农抑商”——“舍本逐末” “上农除末”4.中唐以来——松动
①对海外贸易的鼓励;
②“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5.明清——强化
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
鼓励政策,还经营以各种
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
①海禁政策
②控制民间贸易愛新覺羅.胤禛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
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唯在平日留心劝
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消极影响:
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
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
后的一个重要原因!1.商业起源早,历史悠久;2.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4.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5.受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发展艰难曲折;6.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中国古代商业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