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历史·必修2 (人民版)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专题概述
课标点击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学习指南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特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本专题主要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本专题, 一要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巨大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能够通过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现象,分析变迁的原因;二要将交通工具的变化与两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理解科技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和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三要注意大众传媒更新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革命”的影响及不同传媒影响侧重点的不同;四要面向世界,通过中外联系、今昔对比感悟历史和生活,增强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特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栏目链接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基 础
预 览1.变化趋势: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转变。
2.变化表现。
(1)近代。
①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并行不悖。 栏目链接中山装等级森严 平民化基 础
预 览②女性服饰:晚清女子着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方向发展,改良的________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受政治生活的影响,________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________,________和干部服盛行。 栏目链接单调军装中山装旗袍基 础
预 览③ 改革开放后,民众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______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________。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近代中国服装有何特点? 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并行;传统服饰在西方服饰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穿得好
开放基 础
预 览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________、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中国。
(1)传入:1840年________战争后,中西餐并行于世,西式餐馆最初由____________经营,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之后,各通商口岸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2)与中餐区别:________、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与中餐存在明显区别。 栏目链接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粤菜鸦片外国人烹饪方式基 础
预 览(3)影响中国传统食俗:①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家。②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________。③西餐、________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栏目链接食品厂 西点基 础
预 览1.传统民居:________是北方典型民居。
2.变化:
(1)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的居住区,________开始大量出现。
(2)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区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改用 “新村”“花园”“________”“公寓”等。 栏目链接三、居室建筑的演进西式住房别墅四合院基 础
预 览 3.中国居室建筑融入西式建筑的特点: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方方正正、封闭而严谨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北方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民居样式。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封闭式住宅是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心态的体现;严格的住房安排是封建家长制、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中西合璧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1.婚姻习俗的变迁。
①古代:________、媒妁之言。
②近代: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
③现代:________ ,婚姻自主。
2.丧葬习俗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________,并出现带有浓厚的______色彩的新式丧礼。四、习俗风尚的变革父母之命恋爱自由简化西方 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____改革。
3.其他社会风尚变迁。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男子________,迫令女子______,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_____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③________、________取代了跪拜作揖; “先生”“同志”等称呼逐步取代“大人”“老爷”,旧道德、________遭到批判。火葬剪辫易服放足公历点头鞠躬 握手旧礼教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中旧式婚姻的比例远远超过新式婚姻,这说明什么问题?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④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________、步入社会。家庭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课堂点睛试用“一、二、三、四”(一大趋势、两大原因、三大阶段、四大内容)归纳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情况。
(1)一大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
(2)两大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外因:西方文明传入的冲击。
(3)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
(4)四大内容——衣、食、住、风俗。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②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中国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③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④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2)特点:①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②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1.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A.废止缠足 B.断发易服
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 栏目链接B课 堂
导 学2.中国近现代服饰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文化、历史内涵 栏目链接 (1)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①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20世纪早期,中国男女服饰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男子服饰在长袍马褂依然流行的同时,西装流行开来,中山装则大为流行,并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女性服饰则以改良旗袍最受欢迎。②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备受青睐。③ 60年代中期以后,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④ 80年代以后,服饰变化趋于复杂和多元。课 堂
导 学 (2)变化的文化内涵:
①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转向适体、美观和平民化。②现代服饰则由政治化、单调性转向人性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开放。
(3)变化的历史内涵:
①它们与中国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迁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②近代服饰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现代服饰体现了国家独立和由封闭走向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特征。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2.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图片中影响孙中山、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是( )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影响孙中山、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与政治思想观念变革、社会经济发展有关。D 栏目链接①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③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课 堂
导 学3.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的变化是东西文明碰撞中的“文明开化”的结果,分析其变化,简述变化产生的影响 栏目链接变化:(1)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古代封建等级及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课 堂
导 学 (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
(3)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3.1912年3月2 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成以官职。民间普同称呼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
A.自由的观念 B.互助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平等的观念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大人、老爷体现的是封建等级制度,而先生、君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倡导的平等观念。D课件29张PPT。历史·必修2 (人民版)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栏目链接一、大众报业的发展基 础
预 览1.背景:进入19世纪,品种单一的______________与落后的_______________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适合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概况:
(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_______________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栏目链接官方报纸办报方式普通民众阅读需求传教士基 础
预 览 (2)国人办报:①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____________,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②____________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③____________在民国成立后更加活跃,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实现了按类别专门分工。 栏目链接《昭文新报》维新通俗性报刊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报纸是时效性较强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除报道新闻的功能外,还具有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基 础
预 览1.广播。
①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近代广播事业产生。第一座广播台是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在________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②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________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③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___________开办的广播电台。 栏目链接二、广播影视的普及上海哈尔滨新新公司基 础
预 览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____________在南京开播,但当时广播只能覆盖少数大城市。
⑤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__________。2005年,我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超过94%。
2.电影:
(1)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__________,从__________到国产片的过程。 栏目链接中央广播电台各级广播电台彩色 进口片基 础
预 览 (2)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________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3)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
(4)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导演和明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如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渔光曲》以及抗战结束后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等等。 栏目链接1896基 础
预 览 3.电视:
(1)________年,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各省(自治区)市的____________纷纷宣告成立。各电视台创办了一批内容更充实、质量大为提高的名牌栏目。
(3)2008年,“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电视“______________”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 栏目链接1958地方电视台村村通基 础
预 览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以及优秀电视连续剧的播映,吸引了无数观众,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栏目链接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课堂点睛试用“二、三、三”(报业两阶段、广播三阶段、电影三变化)归纳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情况。
(1)报业两阶段——西人办报、国人办报。
(2)广播三阶段——西人广播台、国人广播台、政府广播台。
(3)电影三变化——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进口片到国产片。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1.互联网的兴建: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__________,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________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到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互联网的影响:①互联网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各________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使人们可以更主动、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60年代末1993政府部门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更大限度地获取信息。②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________,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③负面影响:互联网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________等情况。 交往方式 网络沉迷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曾说:“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巴雷特的话反映出互联网哪一方面的特点?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具有速度快、知识储量大的特点。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1. 近代政论性报刊与通俗性报刊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受到西方文化、西人办报的影响。②都是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产生,并逐渐走向繁荣。
(2)不同点:
①功能不同。政论性报刊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发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重大启蒙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进行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通俗性报刊主要是民众休闲娱乐的工具。
②取材不同。政论性报刊取材以时政评论为主,具有时效性强,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舆论监督等特点。通俗性报刊取材于世俗,运笔浅显,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刊。通俗性报刊在民国成立后更加活跃。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D A项“不受限制”、B项“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与当时状况不符,C项“党派的宣传工具”与题干有距离,材料“是非曲直报中分”, “振聩发聋权力大”, “万般提创总由君”正是对报纸社会功能的评价,故D项解读最全面、最准确。课 堂
导 学2.认识报刊、影视、互联网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及各自影响的侧重点的不同 栏目链接 (1)巨大影响。
①报刊:近现代报刊具有传递信息、社会教化、舆论监督、文化娱乐等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②影视:电影、电视作为传媒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听觉享受,它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③互联网: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播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报刊、看电影、电视、听音乐,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反馈各种信息,或参与网上讨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方式。
(2)侧重点的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是在人们政治生活方面,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互联网作为“神奇的第四媒介”正在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2.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此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A项错误;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的是《昭文新报》,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时务报》销量增长4倍左右,这反映出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效地开启了民智,故C项正确;《时务报》销量最多时也仅17 000份,言其需求“极大”,夸大了影响,故D项错误。C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3.认识互联网的优势和缺陷,正确应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 (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播媒介的优势于一体。②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及时了解所需咨询,查找所需资料。③费用更为低廉。④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方便朋友之间的交流。
(2)缺陷:①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进行犯罪活动。②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造成对网络过分依赖,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甚至荒废学业,误入歧途。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3)正确应对:
①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一方面,我国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这一世界潮流,继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作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立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应用示例:3.2010年7月中旬,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空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祖国60周年大庆,有网友就打出了“台湾,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 由此可见,网络传媒( )
①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 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课 堂
导 学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④“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的说法也不妥。D 栏目链接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课件19张PPT。历史·必修2 (人民版)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栏目链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基 础
预 览1.更新:________、马车、帆船等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________、汽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2.表现:
①________成为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19世纪中后期________(脚踏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主要代步工具,以至有 “____________”之称。
③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的出现,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栏目链接轿子火车人力车自行车自行车王国基 础
预 览④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________,1872年,中国近代最早的航运企业______________创办。
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__________________蓬勃发展,中国铁路建设较快发展;1969年,________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6年,________铁路全线贯通。
⑥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________起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所有省份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栏目链接轮船上海轮船招商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北京 青藏民航事业基 础
预 览3.特点:
(1)交通工具的更新地区分布不平衡,在________地区比较显著,在________比较迟缓。
(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近现代中国________运用。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是什么?有何影响?城市农村并行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 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 础
预 览1.邮政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中叶,中国仍依靠________和民信局通信。
(2)1866年,________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__________正式成立,邮传开始脱离海关。
(3)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4)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成立,开创邮政与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栏目链接二、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驿站海关大清邮政局邮电部基 础
预 览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①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________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________个省;②1906年创设国内无线电报, 1932年底,开设了________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________年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增加。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____________合一的新时代。 栏目链接台湾 18国际1882邮政和电信基 础
预 览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________位。 栏目链接一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课堂点睛试用“一、二、三、四” (一个冲击、两个特点、三种通信方式、四种交通方式)归纳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情况。
(1)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2)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
(3)三种通信方式——邮政、电信、电话。
(4)四种交通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1.关于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1)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明显呈现出城市比乡村先进、东部比西部先进。
(2)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1.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筑路安全 栏目链接B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广总督毛鸿宾找出种种理由阻挠铁路的修建,说明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故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描述。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包括修建铁路,所以毛鸿宾不可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D两项的内容。课 堂
导 学2.近代中国交通与通信发展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栏目链接 (1)正面影响:
①推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信息的交流。②推动交通、邮政业务的发展。③开阔人们的视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④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的质量。
(2)负面影响:
①给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便利了外国对中国的掠夺。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2.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 栏目链接②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课 堂
导 学 张家口到北京没有大河,马是传统的交通工具,不如火车好。1910年,中国民航事业尚未起步,故不能选B、C、D三项。A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