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专题七(打包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专题七(打包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28 13:13:35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历史·必修2 (人民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专题概述
课标点击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学习指南
1.学习本单元要掌握一条基本线索: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2.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
3.通过比较和分析,综合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理解一个重要的观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本线索
俄国十月革命开启了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新道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渡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艰难时期,之后苏俄逐渐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恢复和发展了经济。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产生,推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但后期该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也制约了后续改革的发展,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栏目链接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 础
预 览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__________国家。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接管了国家政权,与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 《____________》,退出了一战。
(3)国内被推翻的地主阶级和 __________,不断发动叛乱。 栏目链接社会主义布列斯特和约资产阶级基 础
预 览(4)帝国主义干涉者与苏联境内反革命势力勾结,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开始,政治、经济形势严重恶化。
2. 内容。
(1)农业:实行__________制,将农民除________、________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又将征集对象扩大到各种农产品。
(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__________管理。 栏目链接粮收集 余口粮种子粮高度集中基 础
预 览 (3)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制。
(4)实行成年人____________制,规定______________。
3.作用: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__________非常措施。它适应了________的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栏目链接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劳动义务不劳动者不得食军事性  战时基 础
预 览(2)但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栏目链接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课堂点睛试用“一、二、三、四”(一个适应、两个特点、三个结果、四点内容)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一个适应——适应战时需要。
(2)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3)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4)四点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基 础
预 览1.经济危机:1920年年底,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__________大幅度下降,人民__________都得不到满足。
2. 政治危机: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中,农民强烈不满____________。
城市中,________因生活条件恶化也不满,纷纷罢工。
军队中,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地____________发生水兵叛乱。 栏目链接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四年世界大战三年国内战争工农业产量生活必需品余粮收集制 工人喀琅施塔得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基 础
预 览1.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________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这一报告,____________政策开始向____________过渡。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_,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________和________的形式,实行__________。 栏目链接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十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粮食税余粮收集制租让制 租借制国家资本主义基 础
预 览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___________。
(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____________制,实行____________的工资制 。
3.意义:
(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为实现__________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________。 栏目链接自由贸易实物配给按劳取酬国家工业化苏维埃政权基 础
预 览 (3)是列宁从俄国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找到一条向________过渡的正确道路,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4.苏联的建立:1922年,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苏联”。 栏目链接社会主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课堂点睛试用“一、二、三” (一个适应、两个特点、三个背景)归纳新经济政策。
(1)一个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
(2)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3)三个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直接过渡失败。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1.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2)从经济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从材料的内容看,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 A项不正确。B项与A项是相反的两种结论。所以B项叙述是正确的。C、D两项不是材料反映的问题。B课 堂
导 学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续表)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2.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而新经济政策规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剩余归己。因此,在这两个政策下,农民都必须把一部分粮食交给国家。由此可知A项是其共同点。A 栏目链接课件28张PPT。历史·必修2 (人民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栏目链接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基 础
预 览1.背景:
(1)二战后,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状况堪忧。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栏目链接斯大林模式基 础
预 览2.内容。 栏目链接过分集中自主权收购价格玉米地方权力基 础
预 览(续表) 栏目链接个人崇拜斯大林个人崇拜基 础
预 览 3.评价。
(1)进步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__________,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失败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栏目链接斯大林模式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家的桂冠”和“蛮干”是指什么?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 改革家的桂冠主要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赫鲁晓夫的蛮干主要是指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基 础
预 览1.初期:
(1)重点放在________上,推行____________。
(2)结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________增强,成为超级大国,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2.后期:
(1)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栏目链接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新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基 础
预 览 (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但后期改革的步伐停滞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苏联陷入了困境。基 础
预 览1. 改革目的:20世纪80年代,为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________地位,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改革。
2.过程。
(1)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______________,困难重重,难以奏效。
(2)后期: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栏目链接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超级大国“加速发展战略”基 础
预 览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______________。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________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_______。从根本上动摇了________在国家政治危机四伏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影响:
①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栏目链接“科学社会主义”自由化多党制苏共基 础
预 览 ②1991年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变成松散的________。
3.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12月25日。
(2)标志:______________签署。 栏目链接邦联《阿拉木图宣言》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课堂点睛试用“三、二、一”(三大改革、两大方面、一个结果)归纳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三大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两大方面——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经济、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主要转到政治方面。
(3)一个结果——苏联解体。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一、如何评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1.评价: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最终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上发展,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导致苏联的解体,但我们不能把苏联解体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事实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正确理论指导,对改革目标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其许多做法源于个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2.借鉴: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1.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民主社会主义”,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背离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将改革引向歧途。C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课 堂
导 学二、如何认识苏联解体 栏目链接 1.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改革过于急进。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课 堂
导 学 2.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3.苏联解体的教训:
(1)不要一味强调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4)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不能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2.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本题属于原因类的考查,要求从根本原因上分析,B项是外因;C项是直接原因;D项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制度性因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它指的是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凝聚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A 栏目链接课件29张PPT。历史·必修2 (人民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栏目链接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基 础
预 览1.背景。
(1)1924年1月列宁因病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
(3)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________,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________基础。 栏目链接农业国 民族独立物质技术基 础
预 览2.进程:
(1)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实现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2)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________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33年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于1937年提前完成。 栏目链接社会主义工业化重工业基 础
预 览 3.成就:
(1)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________,世界________,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3)问题: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栏目链接第一第二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①重点发展重工业。②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威胁、封锁社会主义苏联,苏联必须为工农业发展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基 础
预 览1.原因:十月革命后,苏俄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________大提出了农业__________的方针。
3.进程: 栏目链接二、农业全盘集体化十五逐步集体化基 础
预 览(1)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________运动开始了。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都在抢时间、争速度。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
(2)1930年3月,斯大林的 _________________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但不久,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3)到1937年,__________完成。 栏目链接集体化《胜利冲昏头脑》农业集体化基 础
预 览4.影响:
(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________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__________本身的发展。
(2)到1932年底,__________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 栏目链接工业化生产力富农经济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基 础
预 览1.确立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2.特征。 栏目链接三、斯大林模式《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高度集中“计划就是法令”指令性市场调节重工业 轻工业企业基 础
预 览 (续表) 栏目链接党中央大清洗政局民主法制 “伟大领袖”个人崇拜斯大林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右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片面发展的经济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①经济发展不协调。②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基 础
预 览 栏目链接课堂点睛试用“一、二、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一种模式——斯大林模式。
(2)两条道路——苏联工业化之路;农业全盘集体化之路。
(3)两大影响——初期取得巨大成就;后期经济丧失活力。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1.如何认识苏联的工业化? (1)必要性:工业化建设开始前的苏联,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制定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的方针和政策。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3)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不同:苏联工业化的特色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4)工业化的过程:1926年,苏联进入了工业化的建设时期;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1932年苏联完成了“一五”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至此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5)存在的问题: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削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1.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本题可用排除法。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④的说法错误,可排除。A课 堂
导 学2.如何看待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栏目链接 (1)特点:这一体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①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②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课 堂
导 学 (2)原因:这种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①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②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③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崇拜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④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3)影响:该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二战后,苏联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但该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隐患,成为后来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应用示例:2.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经济模式。C 栏目链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