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20:2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七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47分)
1.请欣赏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书规范、美观地写在田字格里。(2分)
2.读一读,根据拼音写词语。(6分)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fēng huá zhèng mào    的年轻人。他的教学设计dúchūxīn cái    ,他的课堂语言总是那么ráo yǒu qù wèi    ,在讨论时,他让我们gè shū jǐ jiàn    ,他对我们的教育总是yǔ zhòng xīn cháng    ,他的教学研究zhuó yǒu chéng xiào    ,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
小华在读文章时,读到“我漫步海边,看海燕采撷着浪花”,其中的“撷”字她不认识。她翻开字典,先查部首    ,再查    画,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是“xié”。“撷”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摘下,取下;②用衣襟兜东西。“采撷”中“撷”的意思是
   (填序号)。(3分)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庸俗(yōng) 伶俐(li) 绊住(bàn) 炊烟(cui)
B.眩晕(xuàn) 涔涔(chén) 潸潸(shān) 毡靴(xuē)
C.躲藏(duǒ) 梗概(gěng) 烟囱(cōng) 汲水(jí)
D.吞咽(yàn) 鸿鹄(gào) 火炽(chì) 批发(pī)
5.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分歧拆散 小心翼翼 花团锦簇
B.哂笑狂澜 荒草萋萋 锋芒毕露
C.炽痛仄歪 妇儒皆知 荡然无存
D.疟子诘问 大庭广众 长途跋涉
6.下列《西游记》中的人物,按字母表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①唐僧
②猪八戒
③孙悟空
④观音
⑤白骨精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⑤④②①③ D.⑤④③①②
7.下列词语中分类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深入浅出 有始有终 出生入死 争分夺秒
B.眉开眼笑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风雨同舟
C.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D.悬崖峭壁 崇山峻岭 人山人海 危峰兀立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抱着七、八本书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B.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C.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D.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9.小丽打算积累一些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诗句,请你选出不能归入此类的一句 (  )(2分)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0.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作者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请根据如图插图回答问题。(3分)
(1)图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是    、   。
(2)下面各项中符合图中人特点的是    。(多选)
A.多愁善感
B.精明能干
C.才华横溢
D.体弱多病
11.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1)《学弈》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2)“即使上面的石块有多重,小草也要从下面钻出来。”这句话没有语病。    
(3)“答应了别人的事不能不守信用!”与“答应了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吗?”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4)《北京的春节》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这样的写法对突出民俗特点很有好处。    
12.按照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直接引语)
(2)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缩句)
(3)在我军猛烈的攻击下,敌人投降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仿写一个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
1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9分)
(1)中国人的风骨是于谦笔下的“石灰”:“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郑燮笔下的“竹石”:“   ,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人的情怀,是《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是《己亥杂诗》中的“   ,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浣溪沙》中的“门前流水尚能西!   。”
(2)古人喜欢借杨柳表达离别之意,《诗经 采薇》中就有这么一句“   ,   ”,写出了亲人为出征的战士送行时的不舍。离别诗中,“   ,   无故人”这一句也流传千古,它写的是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二、阅读与欣赏(18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7分)
【材料一】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工具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深度阅读。
【材料二】
年度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日均手机接触时间
2018年 4.67本 3.32本 19.81分 84.87分
2019年 4.65本 2.84本 19.69分 100.41分
14.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15.阅读材料一,请概括出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3分)
利:   
弊:   
1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阅读。(2分)
(二)现代文阅读。(11分)
忆父亲
①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是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正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了,可以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唯恐那长袍沾上土或弄褶皱了。
④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
⑤还有一次是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子、母亲面面相觑,全家人都感到怪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吗?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啥,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吗?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吗?……”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 。
⑥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听。其实你愿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个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儿?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吗?”
⑦……
⑧是啊,父亲所“演”的,不过是些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的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17.从文中找出一个与“端端地坐”意思相近的成语:   。文章通过对父亲这种坐姿的描述和强调,表现出父亲当时    的神情。(2分)
18.联系上下文,第⑤自然段的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2分)
19.文中第②、⑤自然段中,父亲提到导演时,总在前面加“我们”两个字,表现他
   的心情。(2分)
2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写父亲的两件事。(2分)
21.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对父亲赞不绝口的原因是什么?(3分)
三、口语表达(5分)
22.学校要举行以“颂织金文化,扬艺术风采”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3分)
在这次比赛中,你们班的小红同学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她很难过。比赛结束后,你将如何安慰她?(2分)
四、书面表达(30分)
23.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意料之外的人和事,也许是惊喜,也许是发现,也许是收获,也许是一种美丽,也许是一种遗憾……请以“意外”为话题,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要求:题目自拟,叙述具体,感情真实,不少于400字。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七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应用
1.【答案】答案:
天道酬勤
2.【答案】见解答。
【解答】答案:
风华正茂 独出心裁 饶有趣味 各抒己见 语重心长 卓有成效
3.【答案】扌 12 ①
【解答】查“撷”字读音,先查部首“扌”,再查12画,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是“xié”。“采撷”中“撷”的意思是“摘下,取下”。
答案:
扌 12 ①
4.【答案】C
【解答】A.有误,“炊烟”的“炊”应读作“chuī”。
B.有误,“涔涔”的“涔”应读作“cén”。
C.正确。
D.有误,“鸿鹄”的“鹄”应读作“hú”。
故选:C。
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妇儒皆知”应写作“妇孺皆知”;
D.正确;
故选:C。
6.【答案】D
【解答】题干中人物名字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分别是:T、Z、S、G、B。按字母表顺序排列为:⑤④③①②。
故选:D。
7.【答案】C
【解答】A.全部是并列短语。
B.“眉开眼笑”是并列短语,其余为主谓短语。
C.全是主谓短语。
D.“危峰兀立”为主谓短语,其余为并列短语。
故选:C。
8.【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A.约数“七、八”之间不用顿号;
B.正确;
C.“等…”不能同时使用;
D.不是疑问句,问号改为句号;
故选:B。
9.【答案】B
【解答】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描写的是中秋节。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没有写传统节日。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春节。
故选:B。
10.【答案】(1)林黛玉 葬花
(2)ACD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人物和情节的识记能力。图片来自《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的情节,人物是林黛玉;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林黛玉生来体弱多病,她从小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容易感到寂寞,害怕孤独;不轻言放弃,但有时过于顽固,感情丰富。而选项中的“精明能干”是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概括,不符合林黛玉的性格。
故选:ACD。
答案:
(1)林黛玉 葬花
(2)ACD
11.【答案】(1)√
(2)×
(3)×
(4)√
【解答】(1)正确。
(2)有误,关联词使用错误,可以把“即使”改为“不管”。
(3)有误,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答应了别人的事不能不守信用!”是反问句,表示一定要守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吗?”是疑问句,没有明确答案。
(4)正确。
答案:
(1)√
(2)×
(3)×
(4)√
12.【答案】见解答。
【解答】答案:
(1)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两山之间流动着小河。
(3)在我军猛烈的攻击下,敌人不得不投降了。
(4)花儿向我们绽开笑脸。
13.【答案】见解答
【解答】答案:
(1)粉骨碎身浑不怕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一片冰心在玉壶 落红不是无情物 休将白发唱黄鸡(注意“磨”的书写)
(2)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
二、阅读与欣赏
(一)【答案】(1)碎片化阅读就是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
(2)利:获取信息便捷、知识面广;阅读成本更低。
弊:知识来源随意和不可靠;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3)培养读书的兴趣;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多读书,经常进行深度读书。
【解答】(1)根据材料一“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可概括为:碎片化阅读是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
(2)利:根据“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的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可概括为:获取信息便捷、知识面广;阅读成本更低。
弊:根据“也有人对此表述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和“碎片化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情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可概括为:知识来源随意和不可靠;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3)学生需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从培养兴趣、多读经典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
(1)碎片化阅读就是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
(2)利:获取信息便捷、知识面广;阅读成本更低。
弊:知识来源随意和不可靠;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3)培养读书的兴趣;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多读书,经常进行深度读书。
(二)【答案】(1)正襟危坐;郑重其事。
(2)背台词。
(3)自豪。
(4)父亲端坐被导演遗忘;父亲包饺子时背台词。
(5)因为父亲为人正直,做事认真投入,精益求精。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二段写父亲“端端地从”,意思是说父亲坐的姿态很端正,表现父亲这种坐姿的在第③段“父亲坐得很特点。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中也有,即:正襟危坐。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做事的认真,态度的严肃,并没有把群众演员当作一个随意的工作。
(2)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补写句子。根据前文叙述的事件,以及段落中“瞎,那是一句台词”“我恍然大悟”可以看出这里是揭开了父亲说这句话的原因,所以第五自然段末尾括号内应补出的内容是:背台词。
(3)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父亲提到导演时,总在前面加“我们”两字,说明他把自己当作了剧组中的一个正式成员,字里行间表现了他为自己的演出感到自豪。第五、六段我对父亲说的话,“试探”“可能不爱听”,可以看出我很注意措词,很委婉,怕伤到了父亲的自尊,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尊敬与爱护。
(4)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认真读短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内容。通过阅读第②~④自然段可知,第一件事是:父亲端坐被导演遗忘。通过阅读第⑤~⑥自然段可知,第地件事是:父亲包饺子时背台词。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主要写父亲做群众演员的两件小事:父亲正襟危坐,等待着导演新的任务;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父亲利用这个机会熟悉台词,揣摩台词该怎么说。由此可知父亲为人正直,表里如一,做事认真投入,精益求精,因此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都对父亲赞不绝口。
答案:
(1)正襟危坐;郑重其事。
(2)背台词。
(3)自豪。
(4)父亲端坐被导演遗忘;父亲包饺子时背台词。
(5)因为父亲为人正直,做事认真投入,精益求精。
三、口语表达
【答案】见解答。
【解答】答案:
(1)示例: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灿如星辰,李白、杜甫、王维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佳作纷呈,浩如烟海,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让我们畅游于于古诗词,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2)示例:小红,我们参赛的目的不是获奖,而是锻炼自己,提升能力。再说,虽然这次没有得奖,但你积累了经验,下次做好充足的准备,也就会有更好的成绩了。你说是吧?
四、书面表达
【答案】见解答。
【解答】
意外的收获
一场小雨以后,外面空气很清新,妈妈提议我们出去散步。“好,我赞成。”我说,“那我叫爸爸一起去吧!”没想到爸爸也有这个想法,于是我们出发了。
走出房外,我顿时感觉到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忍不住地做了一个深呼吸,就像在炎炎夏日里冲了一个冷水澡。我们走着走着,在路灯的照耀下,我不经意地发现路边的树底下,灌木丛下,草地上,长着一朵朵鲜嫩的蘑菇。
“哇!好多蘑菇啊!”我惊讶地说,“我们把蘑菇采回去吃吧!”爸爸说:“这个建议不错,我同意。”可是妈妈又说:“如果这种蘑菇有毒怎么办?”我马上回答说:“那我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确认一下啊。”最终妈妈还是采纳了我的建议。
回到家中,我们查看了蘑菇有无毒性的鉴别方法,经确认我们看见的这种是较为常见的可以食用的蘑菇。我们准备好袋子,我给袋子各取了一个名字,妈妈的是收集一号,爸爸的是收集二号,我的当然就叫收集三号了。
我们再次来到发现蘑菇的地方,我第一个冲上去,把最大的那朵给抢摘了下来,之后我们三人都采了起来,不一会儿,周围的蘑菇就被采完了,我的还是最多的呢。我们把所有的蘑菇算了一下,足足有三十几朵。我本想再走走,看有没有其他地方还长了这样的蘑菇,不过看看天色已经不早,我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午饭,我发现餐桌上多了一道菜——蘑菇炒肉。我品尝着我们采的蘑菇,觉得美味极了,心想:“只要有劳动,就会有收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