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专题六 名著阅读
第一部 《红星照耀中国》
(一)
毛泽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湿润的。在那次暴动中他的省里有几个饥饿的农民因到衙门要粮而被砍了头。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然而我非常怀疑,他是否能够博得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敬仰,也许这并不完全因为他有非凡的头脑,而是因为他有农民的个人习惯。巴莱托的中国门徒们也许要嫌他粗鲁的吧。我记得有一天我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搜寻着什么寄生物--不过话得说回来,巴莱托要是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可能也非搜寻一下不可。但我可以断定,巴莱托决不会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前松下裤子的--我有一次访问林彪的时候,毛泽东却这样做过。小小的窑洞里非常热。毛泽东却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偶然只有林彪插口问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毛泽东都是一概知道的。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相一致,虽然他完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名人录》中的政治家照片一样。
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毛泽东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当他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并将自己的上衣脱给受伤的红军穿。②毛泽东是一个质朴纯真,不拘小节的人。他在与斯诺谈话时松下裤带搜虱子。
2.作者将巴莱托与毛泽东比较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将巴莱托与毛泽东进行对比,凸显了毛泽东不拘小节,质朴自然的性格特点。②这一对比还从侧面反映出了苏区当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③这一对比也符合毛泽东作为农民出身的领导者的特点,使得人物形象和叙述的作品更加真实可信,符合纪实性作品的要求和特点。
3.选文中的毛泽东有些不良的个人习惯,且“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但他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领袖”,你觉得斯诺这么写是否损害了毛泽东的领袖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与他身上“随便的习惯”“不在乎个人外表”的反差说明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一道理。纵观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可以发现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具有长远的眼光,对事物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不会在这些无关原则的琐事上投入过度的精力以致拘泥其中,所以才能成大事。正是由于毛泽东不拘小节,专注于中国革命开展和红军的发展,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且在当时条件艰苦,也不能做到小事一一在意。
(二)
“这时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学。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
1.结合原著,说说文中加点的“这些事情”指的是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长沙饥民请求官府救济遭到斩首示众;②哥老会与地主发生冲突,遭到与地主勾结的官府的镇压;③饥荒年间毛泽东父亲的粮食被饥民扣押;④“激进派”教师反对佛教,劝建学堂。
读完有关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后他感到沮丧,并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说明他好学、爱国忧国。
3.选文的叙事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是斯诺直接引用了毛泽东自己的话来回忆他的个人经历的,如此叙事很好地表现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高度纪实性”的艺术特点。
(三)
“A的外表怎么样?”我问李。
“A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A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虽然A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他的妹妹很像他,个子高大,是个大脚女人。她领导红军作战--还亲自背伤员。A的妻子也是如此。”
A对有钱人的仇视,在中国是到处流传的--这似乎主要要回溯到他的红色游击队刚刚开始组成的年代,当时湖南苏区还没有处在共产党的全面控制之下。在何键“农民大屠杀”时期许多农民有亲友遭到杀害,或者反动派在何键统治下夺回权力后,本人遭到地主的殴打和压迫,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A。据说,如果A还在两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有一次A逮到了一个名叫博斯哈德的瑞士传教士,军事法庭因他从事所谓间谍活动--大概不过是把红军动向的情报传给国民党当局,许多传教士都是这样做的--“判处”他监禁十八个月。A开始长征时,博斯哈德牧师的徒刑还没有满期,因此奉命跟着军队走,最后刑期满了以后才在途中释放,给旅费前往云南府。使得大多数人感到意外的是,博斯哈德牧师对A并没有讲什么坏话。相反,据说他说过,“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请写出选文中A的姓名,并结合原著内容(选文除外)写出他另外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贺龙;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②在酒宴上面对客人试探的开枪,贺龙脸不改色。③不止一次把地方哥老会成员收编进红军队伍。
2.结合选文,分析A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关心部下(爱护士兵):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②性格急躁、爱马:他的马给敌军俘获了,他去打仗把马夺回来。
③谦虚,忠诚于党:他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④仇视有钱人:地主豪绅惧怕贺龙,农民来投奔他。
3.选文中叙述瑞士传教士博斯哈德的事件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斯哈德传教士出卖红军情报给敌军被俘后,红军非但没有为难他还善待他,侧面衬托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宽宏大量,善良仁厚,同时也让贺龙这一人物更加丰满和立体。
第二部 《昆虫记》
(一)遭遇强盗
如果我们多盯着它看一会儿,也许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悲惨事情。果然,许许多多渴得不行的家伙在转悠着。它们发现了这口井,因为井边渗出汁液而暴露了。它们一拥而上,一开始还有点儿小心翼翼,只是舔舔渗出来的汁液。我看见拥挤在甜蜜的井口旁的有胡蜂、苍蝇、泥蜂、蛛蜂、金匠花金龟,最多的是蚂蚁。
最小的,为了靠近清泉,便从蝉的肚腹下钻过去,宽厚仁慈的蝉便抬起爪子,让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过。个头儿大的急得直跺脚,挤上前去,飞快地嘬上一口,退了出来,跑到旁边的树枝上兜上一圈,然后又更加大胆地返回来。不速之客们贪心越来越大:刚才还谨小慎微的它们突然变成了一群乱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掘井者从井边驱逐掉。
在这群冲锋陷阵的强盗中,最大胆最坚决的就是蚂蚁。我看见有一些蚂蚁在咬蝉爪,还看见一些蚂蚁在扯蝉翼尖,趁势爬上蝉背,挠蝉的触角。一只胆大包天的蚂蚁就在我的眼前咬着蝉的吸管,拼命地往外拽。
被这帮小蚂蚁如此这般地搅扰,巨蝉没了耐心,终于弃井而去。它在逃走时还向这帮劫匪撒了一泡尿。对于蚂蚁来说,蝉的这种高傲的蔑视无伤大雅!反正它的目的达到了。它成了这口井的主人了,但是,使井冒水的泵已不再转,井很快也就干涸了。井水虽少,但甘甜。一旦再有机会,它们还会用同样的法子再喝上几大口的。
1.为什么《昆虫记》被鲁迅称作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趣”体现在法布尔的语言风格上,如“在这群冲锋陷阵的强盗中,最大胆最坚决的就是蚂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蚂蚁的横行霸道,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情趣;②“有益”的是法布尔向我们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获得科普知识,如:“他在逃跑时还向这帮劫匪撒了一泡尿。”
2.法布尔眼中的蝉和蚂蚁分别是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布尔为被寓言作家污蔑的蝉平了反,这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蝉并不是寓言中所说的乞食者,而是一名著名的歌手,是作者眼中的“小可爱”;蚂蚁才是真正的窃贼、无耻的强盗。
只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而不是单靠书本和传说,才能发现自然的真实。我们要学习法布尔敢于质疑、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螳螂捕食
一看见罩壁上傻乎乎靠近的大蝗虫,螳螂痉挛似的一颤,突然摆出吓人的姿态。电流击打也不会产生这么快的效应的,生怕发生意外。即使像我这么已习以为常的人。如果心不在焉的话,遇此情况也不免吓一大跳的。这就像是突然从一个盒子里弹出一种吓人的东西,一种小魔怪似的。
鞘翅随即张开,斜拖在两侧;双翼整个展开来,似两张平行的船帆立着,宛如脊背上竖起阔大的鸡冠;腹端蜷成曲棍状,先翘起来,然后放下,再突然一抖,放松下来,随即发出噗噗的声响,宛如火鸡展屏时发出的声音一般。也像是突然受惊的游蛇吐芯儿时的声响。
身子傲岸地支在四条后腿上,上身几乎呈垂直状。原先收缩相互贴在胸前的劫持爪,现在完全张开,呈十字形挺出,露出装点着排排珍珠粒的腋窝,中间还露出一个白心黑圆点。这黑的圆点恍如孔雀尾羽上的斑点,再加上那些象牙质的纤细凸纹,是它战斗时的法宝,平时是密藏着的,只是在打斗时为了显得凶恶可怕,盛气凌人,才展露出来。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姿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螳螂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这种架势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螳螂是想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如果后者没被吓破了胆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它成功了吗?谁也搞不清楚螽斯那光亮的脑袋里或蝗虫那长脸后面在想些什么。它们那麻木的面罩上没有任何的惊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可以肯定被威胁者是知道危险的存在的。它看见自己面前挺立着一个怪物,高举着双钩,准备扑下来;它感到自己面对着死亡,但还来得及时它却并没有逃走。它本是个长腿的蹦跳者,善于高跳,轻而易举地就能跳出对方利爪的范围,可它却偏偏蠢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还慢慢地向对方靠近。
(选自原著第五卷)
1.法布尔的笔下的昆虫通常都有着个性十足的绰号,除了选文中提到的“心理专家”外,你还能举出两个彰显其特性的绰号及对应的昆虫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蜘蛛:万能的几何学家;②蝗虫:追逐阳光的歌手。
2.选文中作者把螳螂比作心理专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人性观照虫性,将螳螂比作会运用“盯人战术”让敌人感到恐惧的心理专家,不仅惟妙惟肖地将螳螂捕食的样子写得活泼生动,盎然多趣,同时也凸显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对昆虫的痴迷,与其说螳螂是个心理专家,不如说作者才是个昆虫心理专家。
3.选文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昆虫记》的语言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通篇充满着盎然的生机和情趣。作者用“傻乎乎”“吓破了胆”“蠢乎乎”等词语将两种昆虫强弱之间的对峙写得情态毕现,十分有趣。
(三)宽宏大量的隧蜂
在我所观察的隧蜂中,它的数量很多。它常常蜷缩在一个地穴附近的阳光下静候着。一旦隧蜂收获归来,爪上沾满黄色花粉,它便冲上前去,尾随隧蜂,前后左右飞来转去,紧追不舍。最后,隧蜂突然钻入自家洞中,这双翅目食客也随即迅疾落在洞穴入口附近。它一动不动地,头冲着洞门,等待着隧蜂干完自己的活计。隧蜂终于又露面了,头和胸廓探出洞穴,在自家门前停留片刻。那吃白食者仍旧纹丝不动。
它们常常是面对面,间隔不到一指宽。双方都声色不动。隧蜂没有戒备伺机偷食的食客,至少,其外表之平静让人做如是想;而食客也丝毫没有担心自己的大胆行为会受到惩罚。面对一根指头就能把它压扁的巨人,这个侏儒却仍旧岿然不动。
我本想看到双方有哪一方表现出胆怯来,但却未能如愿: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隧蜂已知自己家里有遭到打劫之虞;而食客也没有流露出任河因会遭到严厉惩处而有的担心。打劫者与受害者双方只是互相对视了片刻而已。
巨大的宽宏大量的隧蜂只要自己愿意,(类似这样宽宏大量的还有蝉)就可以用其利爪把这个毁其家园的小强盗给开膛破肚了,可以用其大颚压碎它,用其螫针扎透它,但隧蜂压根儿就没这么干,却任由那个小强盗血红着眼睛盯住自己的宅门,一动不动地待在旁边。隧蜂表现出这种愚蠢的宽厚到底是为什么呢?
1.隧蜂的愚蠢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隧蜂在四月的繁殖期是“不设防”的,但在七月却谨慎小心。请结合原著,把作者在隧蜂第二次繁殖期观察到的实况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隧蜂没有戒备伺机偷食的食客。②不知道自己家里有遭到打劫之虞。③即使面对面碰到偷食者也是熟视无睹。
①隧蜂外婆在洞口站岗放哨;②隧蜂外婆用脑袋堵住入口,防止外来者入侵;③隧蜂外婆会用肢体威吓,甚至挥舞着大钳向来犯者扑过去。
3.《昆虫记》善以“虫性观照人性”。请结合选文或原著,举两个例子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讽刺了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社会现象。如蚂蚁从蝉口中抢夺水源,并贪心地将掘井者驱逐掉。②批判了人类社会中争斗不断而造成的各种规模的屠杀现象。如绿蝈蝈为了争夺食物不断地残杀同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