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祭祀(sì) 鹁鸪(bó) 竹匾(biǎn)
B.獾猪(huān) 膝髁(kē) 乌柏(jiù)
C.伽蓝(qié) 胭脂(yān) 泼刺(là)
D.虹霓(ní) 追悼(dào) 吊唁(y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刺猬 郑重 凌乱 囫囵吞枣
B.拜年 潮汛 祭器 恍然大悟
C.撒网 束缚 逃窜 张冠李戴
D.收租 家景 伶俐 徒然一惊
3.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详细地解说 B.严肃的表情 C.柔弱的灯光 D.顽强的战士
4.下列各项中“红”字的意思和颜色无关的一项是( )
A.红润润的小脸 B.红光满面
C.走红歌坛 D.红花绿叶
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许多种动物能到很远的地方去,还能认路回家。燕子认路回家的本领很大, 只能飞回原来的地方。 把它们的巢移动几米, 放在显而易见的地方,它们 找不到, 在原来的地方筑起新巢。
A.但是 即使 就是 也 而
B.要是 即使 哪怕 也 而
C.要是 如果 哪怕 也 而
D.但是 如果 哪怕 也 而
6.“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看拼音,写词语。
jǐn dài níng shì dàng yàng
zhòu rán tóu zhì píng zǎo
8.解释下列词语。
便是: 先前: 如许:
没有知道: 单知道: 素不知道:
9.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2)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
(3)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10.补全下列四字词语,并将句子中的画线部分用合适的词语替换,写在括号里。
吞枣 大悟 张 李
三更 经风 模 糊
(1)有的同学读书总是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2)这位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的老人深深地留恋着自己的祖国。
(3)他生性迷糊,常常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闹了不少笑话。
11.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A.语言描写B.动作描写C.外貌描写D.环境描写
(1)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2)“他不咬人吗?”“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4)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12.文学常识填空。(《少年闰土》)
本文选自 ,作者是 ,原名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代表作有小说集 ,散文集 等18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 、 、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3.
《好的故事》
(1)课文《好的故事》中“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好的故事》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阅读链接理解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朦胧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理解: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理解: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 辨) 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合 和) 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极 级) 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 借) 的样子。
——节选自《孔乙己》
(1)给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打“√”。
(2)阅读文段,判断下面的描述是否正确。对的在横线上打“√”,错的在横线上打“×”。
①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借助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孔乙己内心的纠结。
②文中出现了几处细节描写,目的在于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③文章对“我”的心理描写,目的在于突出我在这篇文章中的重要性。
(3)请用横线画出文段中描写孔乙己神态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你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在下面的选项中选取一个描述项,并写一写自己的理由。
A.尊重知识的人 B.重视功名利禄的人 C.迂腐之人
四.习作(共1小题)
15.习作。
题目:我最敬佩的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朋友、老师、亲人……
(2)选择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令人敬佩的品质,语言生动形象。
第八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解答】B.有误,“乌柏”的“柏”应读“bǎi”,指柏树,常绿乔木,叶子鳞片状,果实为球果。读“bó”时,指柏科植物的总称。常绿乔木。性耐寒,叶小、鳞形,木质纹理细密,是上好材质。
A、C、D均正确。
故选:B。
2.【解答】A、B、C正确。
D.有误,突然一惊:没有任何准备,忽然受到了惊吓。故“徒”错误,应为“突”。
故选:D。
3.【解答】中间为“地”,后面为动词,则前面需搭配合适的形容词,认真分析所给动词的特点,然后搭配,如“详细地解说”。
中间为“的”,后面为名词,则前面需搭配合适的形容词,认真分析所给名词的特点,然后搭配,如“严肃的表情”。
A、B、D搭配恰当,C.搭配不当,“柔弱的灯光”应为“微弱的灯光”。
故选:C。
4.【解答】A、B、D中“红”字的意思都和颜色有关,C.走红歌坛:在歌坛成名。红: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
故选:C.
5.【解答】但是:表转折的关联词。
即使……也……:表假设的关联词。
就是:虽说是;即使是。
只: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表条件。
要是:如果;如果是,表假设。
哪怕:表假设,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即使。
如果:表假设的关联词。
而: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表转折。
结合语境应依次填入“但是”“如果”“哪怕”“也”“而”。
故选:D。
6.【解答】结合句子“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指的是这样的人欺压百姓,替法西斯卖力,剥削人民和压迫人们,使百姓生不如死,所以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故选:C。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解答】故答案为:
锦带 凝视 荡漾
骤然 投掷 萍藻
8.【解答】故答案为:
就是。以前。如此;这样。
不知道。只知道。向来不知道。
9.【解答】(1)微弱:小而弱。故反义词为“强烈”。
(2)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故反义词为“肤浅”。
(3)爱戴:敬爱并衷心拥护。故反义词为“憎恶”。
故答案为:
(1)强烈;
(2)肤浅;
(3)憎恶。
10.【解答】囫囵吞枣 恍然大悟 张冠李戴
三更半夜 饱经风霜 模模糊糊
(1)囫囵吞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2)饱经风霜: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3)张冠李戴: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故答案为:
囫 囵 恍 然 冠 戴
半 夜 饱 霜 模 糊
(1)囫囵吞枣;
(2)饱经风霜;
(3)张冠李戴。
11.【解答】(1)句中“捏”“走”是对人物动作的描写。
(2)引号内引用了人物的语言,为语言描写。
(3)句中描写了周围的环境情况,为环境描写。
(4)句中是对闰土外貌的描写。
故答案为:
(1)B;
(2)A;
(3)D;
(4)C。
12.【解答】《少年闰土》选自《故乡》,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等18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故答案为:
故乡 鲁迅 周树人 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民族魂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3.【解答】(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读课文可知,“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所见的花草树木、人、房屋都很美丽;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非常优雅;有趣的是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2)考查对连接中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好的故事》,结合两则链接内容可知,对第一则链接内容的理解是:作者希望梦境城真。
对第二则链接内容的理解是:表现了作者向往美好的事物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故答案为:
(1)所见的花草树木、人、房屋都很美丽;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非常优雅;有趣的是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2)作者希望梦境城真;
表现了作者向往美好的事物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4.【解答】(1)本题考查形近字与同音字的辨析。根据字义,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字。不屑置辩:是认为不值得分辩。附和: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等级:指按某一标准区分的高下差别。惋惜:怜惜;可惜;表示遗憾或同情。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应依次选“辩、和、级、惜”。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①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借助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的特点,不是纠结。故说法错误;②文中出现了几处细节描写,目的在于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故说法正确;③文章对“我”的心理描写,目的是为了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故说法错误。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阅读“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等表现了孔乙己迂腐顽固,不思进取的性格特点。故选C。
故答案为:
(1)辩 和 级 惜;
(2)×√×;
(3)C 阅读“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等表现了孔乙己迂腐顽固,不思进取的性格特点。。
四.习作(共1小题)
15.【解答】范文: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提起我的好朋友,一种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她,就是小红。她有“三大特征”,我向你介绍介绍吧!
说起这第一个特征,那就是“高音喇叭”,只要你走进吵吵闹闹的教室,第一个听到的声音就是她。因此,“宣传委员”的桂冠就归她啦!上课发言时,不管你在教室哪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她的声音。
第二个特征嘛,就是“乐于助人”。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到“黄金海岸”游玩,因为我们是坐大巴去的,路上,小明晕车了,吐了一地。我想:真倒霉,我偏偏坐在他前面,臭死了!“有谁能和小明换一下座位?”陈老师说。可大家我看看你,你看看我,谁也没有回答。突然,一声清脆的“我”!同学们循声望去,啊!是小红,小红便到小明的座位上坐下,好像没闻到那一阵阵臭味似的,仍没事儿似的坐着。“儍小红,自己找苦吃!”顿时,人群里议论纷纷,而我却被她感动了。
“铁面无私委员来了!”不错,小红素来就铁面无私。就拿上次我借书来说吧!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到图书馆借书,啊!真巧,今天是小红值班,当我借书时,小红还不停地说:“小心点儿,不要弄坏了!”“行行行!烦死人了!”我不耐烦地说。可是晚上表弟来我家玩时,却不小心将书撕破了好几页。“啊,糟了,九点了,来不及补了,对了,或许小红明天会原谅我!”我安慰自己。第二天,我便到图书馆还书,小红见我来了,便笑着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检查起来。突然,她皱起眉头,“为什么破了这么多?”“嘘,小点儿声,我不小心将书撕破了,反正又没有人看见,再说我们还是‘铁姐们儿’呢!”“什么什么?”“不行,你补好了才可以还,还是回去补吧!”“嗯!补就补,咱们走着瞧!”我说完,嘴里还嘀咕着:“真不够朋友,破了几页就这样小题大做。”小红追上来说:“我们要爱护公物,如果每人都这样,那……”“好的,我补!”我羞愧地低下头,但心里却佩服着她呢!
瞧!这就是我的朋友小红,你喜欢她吗?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