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7
《短歌行》《归园田居》
学习任务
篇目 意象 情感 手法 抒情主人公形象
《短歌行》
《归园田居》
短
歌
行
魏·
曹
操
诗歌常识:诗歌体裁
古体诗(古诗、古风):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字数、句数不拘,不要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如:《诗经》、《离骚》等
近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且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言、七言)
现代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诗歌常识:“歌行”
这是一首乐府诗,“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和短歌之分。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如《木兰辞》)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如《短歌行》)
知识链接: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豪情三国,英雄辈出
许劭曾评价三国里一个人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也说此人“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此为何人?
感知时代
曹操
知识回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气韵沉雄
慷慨悲壮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感知作者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ì
jīn
yōu
duō
qì
mò
zā
bǔ
正音解意:朗读诗歌
①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②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整体感知:诗词大意
本诗大致讲述了什么?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几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通过那句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歌是通过什么来表达情感的?
意象
有哪些意象?
酒、朝露、杜康、月、星、乌鹊、树枝、山、海
文本分析
诗人忧的是什么?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朝露:时间短暂
杜康:代指酒
酒:借酒解忧,感叹时光苦短
忧人生苦短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文本分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典。“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这里把渴求贤才比作姑娘思念情人,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求贤而不得的苦闷和哀思。
“呦呦”二句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明月:贤才难求
文本分析
诗人忧的是什么?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人生苦短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文本分析
诗人曾经有过贤才投奔于己的场景?回忆这个场景有何作用?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再次强调诗人对贤才的礼待
明月:贤才难求
月明星稀:触景生情
乌鹊:人才南流
绕树:人才犹豫不决
何枝:没有贤主,无枝可依
山海:暗喻自己求贤若渴
文本分析
诗人忧的是什么?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忧人生苦短
忧贤才难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文本分析
如何求得贤才?
周公吐哺,天才归心
用典。《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广纳贤才,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
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情感解读
忧人生苦短
忧贤才难求
忧功业未成
求一统天下
忧愁
激昂
基调:悲凉苍劲、高昂激越
情感:抒写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赏析手法
本诗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用典:“青青子衿”二句,出自《郑风 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用《诗经 小雅 鹿鸣》写贤才来归时的竭诚欢迎。用《管子 形解》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2、比喻:“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3、欲扬先抑:诗作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转折,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大大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抒情主人公形象
这首诗歌塑造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是一世之雄,有一统天下宏大气魄的
A (丞相):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
B (统帅):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宗、走赤壁、克马超、收张鲁、封魏王。
C (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枭雄
归
园
田
晋·
陶渊明
居
知识回忆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朴素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
感知作者
“田园诗人”(田园诗派之鼻祖)
“隐逸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几经坎坷,陶渊明在官场之中看透了种种卑污,本诗便是他在人生幡然醒悟中的感叹,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正音解意:朗读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jī
zhuō
yán
ài
fán
《归园田居》其一
整体感知:诗词大意
本诗大致讲述了什么?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
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
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
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
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
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
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
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
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
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通过哪句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归
归园田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歌是通过什么来表达情感的?
意象
有哪些意象?
丘山、尘网、羁鸟、池鱼、旧林、故渊、南野、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户庭、虚室、樊笼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往何处
归处如何
文本分析
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世俗的束缚
表达了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脱离官场后的愉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仕宦生活
丘山、旧林、故渊:田园生活
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官场的厌恶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
从何而归
文本分析
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南野、园田:田园生活
承上启下,讲述诗人将要过田园生活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
构成了一副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
归向何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虚室:暗喻内心世界
衬托诗人恬淡的心情,并抒发自己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归去如何
情感解读
这首诗的基调是如何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情感: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脱离官场后的愉悦,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基调:朴素平实、恬淡自然
赏析手法
本诗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白描: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如,榆柳、桃李等景象都没有细致刻画,只简单地交代其所处位置。这种手法具有平中见奇,淡而有味的表达效果,体现了语言的质朴自然。
2、情景交融:
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副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色
声
近
远
静
动
赏析手法
本诗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比喻和反衬
如: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官场的丑恶,反衬田园生活的美好,更加表现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纯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抒情主人公形象
这首诗歌塑造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鲁迅先生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是隐逸之宗,有崇尚自由的隐逸。
隐士
篇目 意象 情感 手法 抒情形象
对比鉴赏
《短歌行》
《归园田居》
酒、朝露、杜康、月、星、乌鹊、树枝、山、海
丘山、尘网、羁鸟、池鱼、旧林、故渊、南野、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户庭、虚室、樊笼
渴求人才、一统天下
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用典、
比喻、
欲扬先抑
白描、
情景交融、
比喻和反衬
枭雄→
入世
隐士→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