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阳安学校高三(上)入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阳安学校高三(上)入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2 22:5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阳安学校高三(上)入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礼记 祭统》载:“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谷梁传 桓公十四年》载:“天子亲耕,以共粱盛。”西汉桓宽《盐铁论 授时》载:“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据此推知(  )
A. 祭祀传统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B. 历代君主实行重农抑商
C. 国家重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D. 农本理念影响政府行为
2. 张荫麟、吕思勉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由此可知(  )
A. 封建社会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 B. 家国一体的国家治理模式
C. 先秦政权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D. 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
3. 有学者指出:“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周人的世界,从此便是一个‘天下’,而不是一个‘大邑’。中国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延续和发展的长篇史诗。这学者意在说明(  )
A. 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的遗存 B. 西周时期已呈现出政治文化认同
C. 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 D. 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4. 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公室与私家的斗争(  )
A. 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 B. 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统治
C. 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D. 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5. 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
A. 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 B. 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 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 D. 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6. 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统帝国的层级体系。由于没有大众传媒的存在,使官僚系统垄断信息成为可能,层级体制的设置,其目的是层层汇集信息,使处于权力最高层的皇帝能够成为信息的集大成者。然而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层级体制上的官僚有向上传递信息的义务,却没有相应的动机,使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与层级官吏递减信息的动机无关的是(  )
A. 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
B. 为了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C. 适度的信息遮蔽是为了保持行政弹性
D. 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
7. 两汉时期的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切合下层民众的乡土意识,“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见该制度(  )
A. 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 B. 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
C. 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D. 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8.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 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9. 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10. 如表著作所引,反映了秦汉时期(  )
秦始皇碑文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
西汉扬雄《甘泉赋》 “东独沧海,西耀流沙,北晃幽都,南场丹崖。”
东汉王充《论衡》 “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安宁。”
东汉张衡《应间》 “今也,皇泽宣洽,海外混同,万方亿丑,并质共剂。”
A. 辞赋体裁文学作品的兴盛 B. 大一统的文化观逐渐形成
C. 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D. 中央集权制已经深入人心
11. 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A. 法律体系完备 B. 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政府依法治国
12. 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善。汉代祠堂的兴盛()
A. 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 B. 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 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D. 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2.0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开战之初,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一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英军虽然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三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 1932年,张君励《再生》创刊:我中华民族国家内忧外患已濒临绝境,惟在此继续之际,未尝不潜伏有复生之潮流与运动,本杂志愿代表此精神,……因定名曰再生。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皆属平等。利害与共,痛瘁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摘自《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简析其研究意义。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民族观念的主要内涵。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鞍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
17. 材料: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 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三则材料“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天子亲耕,以共粱盛。”、“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可知,材料或记载了天子“亲耕”、或是官员的劝农行为,据此可推知政府受农本理念的影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祭祀传统”,排除A项;
材料文献反映的春秋及西汉时期,故B项中的“历代”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诸侯和天子间存在血缘关系,即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D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西周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排除A项;
家国一体强调的是家事和国事一体化,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
此时西周还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A.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原始民主遗存,排除;
B.材料内容反映出西周时期已经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华夏共同体的文化思想,西周以“天命观”来阐明周代商是承袭天命,西周代商实质上反映出其同属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这促进了政治认同,此项正确;
C.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通过“天命观”来阐明对商代的政治文化认同,并不是为了说明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排除;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认同局面基本形成,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应重点掌握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考查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4.【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春秋时期的生活变化可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贵族地主崛起,旧贵族逐渐衰落,由此可知政治体制受冲击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
公室与私家的斗争发生在诸侯国内部,与诸侯争霸不符,排除A项;
B项“取代”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统一的基础出现在战国后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考生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因此“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体现了消极避世的特点;而“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体现了接近现实的特点,因此这种差异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C正确;
AB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A.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所以官员向上传递信息的时候会递减;
B.为了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也会使得很多管理不愿意将完整的信息向上传递;
C.适度的信息遮蔽是为了保持行政弹性与材料中官员递减信息无关;
D.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是官员向上递减信息的动机之一。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发展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郡县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等信息分析可知,三老制度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A正确;
B.材料不涉及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
C.材料中三老只是提出意见,并不能反映出权力中心的下移,排除;
D.三老制度确实是基层管理制度,但是材料强调的并非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基层治理,解题关键信息是“三老制度”、“作为民众的代表,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基层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答案】C
【解析】材料“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即依据才干任命官吏,并非世袭,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属于郡县制推行的积极影响,不能体现“行其大公”的说法,排除;
故选:C。
本题关键信息是“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郡县制的出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
9.【答案】D
【解析】A周的宗法制是基于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故A项错误;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错误;
C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
D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管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而且以政府机构为切入点,考察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汉确立和发展的,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
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0.【答案】B
【解析】秦始皇的碑文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四至,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涉及到国家统一的内容,由此可知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文化观逐渐形成,故选B;
仅根据表格内容无法说明辞赋体裁文学作品的兴盛,更不能说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排除AC;
“深入人心“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中国古代史综合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中国古代史综合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1.【答案】B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仅是汉代的部分法律,不能得出“法律体系完备”的结论。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土地私有的观念深入人心,不仅王侯、官僚侵夺田地,甚至连皇帝也在民间购置私田,因此形成了汉代土地兼并日益盛行的局面。侵占田
地的纠纷日益增多,占有诉讼日益兴盛,出现所有权确认文书“契”。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长期重农抑商,文契只是针对土地纠纷问题,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政治的核心是君主专制,保护土地私有不能说明汉代依法治国。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先哲圣贤的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慎终追远,倡导祭祀文化和孝道,故汉代祠堂的兴盛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故C项正确。
A.儒学思想内涵的丰富无法从题干得出,排除A项。
B.“普及”的说法题干无从体现,排除B项。
D.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第(1)问中“共同性”的回答,紧扣材料信息“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断得出。关于“不同作用”的回答,紧扣书本内容,难度不大,关键突出“礼”与“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礼”强调等级,而“仁”强调缓和社会矛盾。而“品德”的分析,主要联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述即可。
第(2)问明确材料二的思路,即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而组织语言回答,要求学生注意综合归纳。而关于“具体社会背景”的说明,联系书本知识,明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而柏拉图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日益显现的时期。
故答案为:
(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与柏拉图的相关内容。考查对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的把握,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在理想国、哲学王或贤人政治、为政以德等方面有同有异。孔子的思想带有更多的现实性,是建立在以家庭本位基础上的、以人伦道德为统治手段的等级社会;柏拉图则是想建立以国家本位、以国家道德规范为统治工具的、毫无流动性的等级社会。他们的思想虽有闪光之处,但也对后世的专制和极权主义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在复习中应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掌握两人的思想主张。
14.【答案】【小题1】演进:“中国”名称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范围由周王所在“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扩展到交通枢纽“洛邑”地区;在此基础上,几千年来在中国范围内活动的民族和政权发展了中国版图。
意义: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准确探究了“中国”的名称来源及范围,对研究我国早期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几千年演进研究,形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史。
【小题2】变化:近代初期,鸦片战争时,中国老百姓普遍没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其变化是改朝换代,“中华民族”观念淡薄;近代西方侵略造成了中国民族危机,促使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逐渐觉醒;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小题3】内涵:中华民族自古生活在中国范围内,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建立政权,是上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由汉族和生活在中国范围内的各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休戚相通、团结平等;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及其研究意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民族观念的主要内涵,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华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5.【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确定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秦是用商鞍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等信息可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的,说明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恶劣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结合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进行论证,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示例: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额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具有合理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成为主流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来综合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秦汉时节社会变化的特点和要求,最后要搞清楚儒家思想演变的历程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极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背景:新兴政权汉朝的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
【小题2】简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
【解析】1.
本题考查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第一问要结合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来解答。
本题考查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本题考查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第二问要结合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小题2】争执: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
【解析】本题考查了巴黎和会,第一问结合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巴黎和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