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感古文明之光,学古论今》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目录
/CONTENTS
03
单篇教学资料集合
04
单元检测评价
02
整体单元设计
01
设计理论支撑
01
设计理论支撑
01
高 中 语 文 学 习 任 务 群 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文学阅读与写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当代文化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必上册 选必中册 选必下册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一)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二)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三)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 文学阅读与写作(四)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一)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一)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二)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一)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二)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
第四单元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二)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一)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
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
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三) 整本书阅读(二)
第八单元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必上册 选必中册 选必下册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 文明之光 伟大的复兴 苦难与新生 诗的国度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良知与悲悯 百家争鸣 理论的价值 时代镜像
第三单元 诗意人生 探索与发现 多样的文化 历史的现场 至情至性
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 媒介素养 逻辑思维 丰富的心灵 求真求实
第五单元 乡土的中国 使命与抱负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观察与批判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 不朽的红楼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责任与担当
统编教材单元与学习任务群的关系
所属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必修上 必修下
第六单元 第一单元 第八单元
《劝学》 《师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反对党八股》
《阿房宫赋》
《拿来主义》 《烛之武退秦师》 《六国论》
《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鸿门宴》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中华文明之光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
中化文明之光
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也已出现,体现的核心素养为“文化传承与理解”,特别是“传承中华文化”。
【单元构成】
本单元由3课5篇文言文组成。
第一课为选自《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和选自《庄子》的《庖丁解牛》,分别出自诸子中的两大显学儒家和道家。
第二课为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为选自《史记》的《鸿门宴》。着重需要完成的是两项任务: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和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提出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课程的实施,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单篇课文与课时,转变为重视大单元设计,以整合的思想组织单元教学,用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学习作为课程组织方式,把学习者引向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与单篇课文的碎片化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郑桂华
我们希望能够实现课程统整,关注减负增效,让学生回到语文学习的真实情境当中,在语文运用的真实情境当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我们期待学科教学能够更多地体现出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有比较强的问题解决的意识,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调派自己的原有经验,不断地补充新经验、新知识和新方法。
——吴欣歆
真实情境?
真实情境
这可以理解为语文学习活动比较接近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阅读、交流及语言运用状态。
一、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如阅读产品说明书、消费者与店员交流、给有关部门写投诉信等;二、是课程学习中真实的语言认知情境,如读课文、参加课堂讨论、写读书报告等;三、是文本中呈现的真实语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绘的梦境,《乡土中国》反映的乡村社会。
真实的语言情境包括三种类型:
语言
运用情境
课程情境
文本情境
02
整体单元设计
02
【单元目标】(教参)
1.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认识其深层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2.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是意蕴,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理解史传中体现出来的智慧、观念,学习对历史叙事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
3.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分析对比,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
4. 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话题,鉴古而观今,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篇目 名称 对应落实点(共同) 对应落实点(不同) 语文素养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孔子建立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 初步了解儒家的思想
增强文化自信,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理性思考其现代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孟子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庖丁解牛》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庄子“养生”之道 初步了解道家思想
《烛之武退秦师》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层折”的说理艺术 《左传》的艺术特色 体会论事说理技巧
写议论性文章,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鸿门宴》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写人生动传神,《史记》的艺术特色
分篇落实
单元涉及素养提升点 对应活动篇目 对应落实
情境设置
活动一:熟读精思子自知 对儒家、道家思想内涵的了解及理性分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对应现实意义话题讨论 话题探讨
“学古论今”不同的立场辩论
活动二:寻它山之石以攻玉(突出的写作特点) 1.学习论事说理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 层析艺术,《左传》艺术特点 思考烛之武是如 何劝退秦军的?
《鸿门宴》 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层层推进 分析情节起落发言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的“三段论” 读文章,理逻辑
2.写人生动传神 《鸿门宴》 个性化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对比手法 用一段话描写周围熟悉的一个人物,写出人物的个性。最好让大家猜出是写的是谁?
熟读精思
对话先贤,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1、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2、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养生: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修身
治国?
学古论今
话题2: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3: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其自然”的思想,有人认为主要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话题1:孔子认为“为国以礼”,认为想要实现曾晳讲的太平盛世,民生和乐的目标,过程同样重要。虽然“大道不行”,但也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孔子的这种做法,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寻它山之石以攻玉
对话名篇,学习写作
叙事艺术
《鸿门宴》
1.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层层推进
2.个性化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对比手法
《烛之武退秦师》
层折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
三段论
《烛之武退秦师》
除字、词、句基础以外的活动
1.第一句:烛之武见秦伯,劈头就直截了当来一句“郑既知亡矣”,为什么?如果先从两国关系讲起,或先说“舍郑”的好处,或直挑秦晋的矛盾,把“阙秦利晋”的要害一下子捅破,不是更省事吗?
2.第二句:接着以“若亡郑”为假设前提,动机是什么?“敢以烦执事”一句是否给人以“卑下”的感觉?怎么理解这里看似退一步,却未尝不是进了一步?
3.第三句:“越国以鄙远”同上一句是什么关系?如果需要加上一个关联词该是哪个词?对这么重要的一句话,烛之武没有多加解说,只说“君知难也”,是否太简单了呢?
4.第四句:是两句并列分句,意思基本一样,省掉其中一句行么?
层折艺术
5.第五句:这是第二个假设前提。它和前面的“若亡郑”是什么关系?试比较一下,是先诱之以利好呢,还是先示其以害好 为什么?又何以不说“君亦有利焉”,却说“君亦无害焉”?“有利”与“无害”有区别吗?
6.第六句:有了前面“亡郑”与“舍郑”的铺垫,此时再来提醒秦晋的关系史,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前面说“君知其难也”,这里说“君之所知也”,为什么前后都用同样的表达口气?
7.第七句:“夫晋,何厌之有?”和第六句开头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有着什么样的照应?如果把5、6、7句连起来一气(注意每句开头的“若”、“且”、“夫”)读下来,你会感觉到有一股怎样的说服力量与气势?最后落到“阙秦”与“利晋”的比较上,仍然用的是设问和启发的语气,有什么好处?
8.回顾整个说辞的过程,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说“利”,后者侧重于言“害”。这一逻辑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
层折艺术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 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三、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个
别
一 般
思考烛之武是如何动退秦师的?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述害处,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引史为例,挑拨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练习(劝说艺术)
1.学生出题
2.选取一个题目写作。
学生出的题
1、强盛集团欲要收购烂尾街小灵通店等店铺,店主一家生活困难,只能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如果被收购只能去贩鱼。请你劝说强盛集团董事长高启强放弃收购烂尾街店铺,并继续“莽村”的项目,帮助政府建设旅游区造福当地百姓。
学生出的题
2、20世纪30年代,德国闪击波兰后向西扩张,并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则认为有了条约和莫洛托夫防线和斯大林防线德国短时间内不会攻击苏联。
请你劝说斯大林让他做好防护以应对德国的闪击。
学生出的题
3、如果让你回到公元前202年,假如你是乌江亭长,来到被逼到绝境的项羽的身边,你如何劝说项羽使其不再拔剑自刎,使其回返江东,卧薪尝胆,以备东山再起。
学生出的题
4.网络用语的丰富,体现着人民生活的日益多彩。出现了“正能量”“追梦人”“YYDS”同时,多彩用语的兴起也激起了一些粗俗文化的泛滥,出现了一些如“鸡你太‘美 ’”“初生”“菲柱”“飞舞”“答辩”之类的词汇,很“火”,但却影响了中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学习。你将怎么样劝这些“键盘侠”,让他们意识到问题,做正确的舆论向导。
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练习(劝说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
除字词句基础以外活动
逻辑三段论
类比论证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绝招:逻辑三段论
“远庖厨” “不见其杀禽兽” 这是“仁 术”,“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命题: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逻辑三段论
凡是“不忍之心”的君主可以“保民”
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
所处,宣王可以“保民”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所以,宣王“足以王矣”
命题: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却“不推于民“,是在为有称霸的大欲。
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类比法
(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这是“不用力”。
(有人)“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这是“不用明”。
同理可得:
(大王)“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
——这是“不用恩”。
《鸿门宴》
除字词句基础以外活动
播放关于项羽的视频
沛 公
张 良
樊 哙
曹无伤
项 羽
范 增
项 庄
项 伯
梳理曲折情节,感受起落
感受人物形象
理解《史记》的
真实性与文学性
单篇资料
评价习题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