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2019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内容,旨在为后面四章自然环境不同要素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从宏观层面看,地球具有圈层结构的特点,其中内部圈层有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从微观层面看,即具体到地球的某一个区域内,地球的自然环境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地理要素组成的,如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某一区域内具体表现。人们可以直接观测地球的外部圈层,只能通过地震波间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在圈层结构知识之前,教材安排了“地震与地震波”的相关内容,主要介绍了地震波的含义、分类、传播特征等问题,以及与地震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并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只有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人类才能更好的在地球上生存。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了解地震预警的原理和意义。
2. 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认识地球自然环境,能辨识给定区域自然环境中所涉及的圈层和自然地理要素,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3. 通过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或制作地球圈层结构模型,了解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突出地理实践力。
【重难点】
用图示的方法认识地球各圈层的位置关系。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绘图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破坏性地震预警声音”。这是什么声音?(破坏性地震预警声音)此时,听到这种声音,你应该做什么呢?(跑,或躲到坚固物体下等)怎样可以得到地震预警的信息呢?(地震预警APP)什么时候会发出警报声?(截屏了解,当达到触发条件时,可自行设置,当震级达4级,烈度达4度时变会报警)那么,这种预警信息准确吗?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课堂学习。
1、地震与地震波
1. 什么是地震?自主学习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烈度、等震线、震中距
2. 比较震级、烈度:
(1)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A、B、C、D、E五点的烈度是否相同?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烈度的因素: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②建筑物自身抗震性的影响③地质构造,土壤条件等。
举例,灯泡瓦数固定,相当于地震震级;灯泡的亮度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距离足够远,可能就看不到了,不同地区亮度不同相当于烈度。
播放视频《地震等级知多少》,学生直观感受不同震级和烈度造成的影响。
【承转】
地震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那么,地震预警信息准确率高吗?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
3. 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2)类型:横波(S波:Secondary wave:次要的,第二的)
纵波(P波:Primary wave主要的)
(3)对比二者不同
思考:为什么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呢?(观看动画演示)
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一致(直线向上)横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曲线向上)在横波纵波影响下,地表物质的移动方向先上下震动后左右摇摆。
【巩固练习】
播放视频:池塘里游泳的小朋友如果遇上地震,他的感觉是?
只有上下颠,因为泳池横波会消失。
如果小朋友在地面上,又是何种体验呢?
先上下颠,后左右晃。
【总结】
对于地表建筑物也是如此,当建筑物上下震动时,不宜倒塌,而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左右晃动,所以横波会使建筑物倒塌,而纵波最先传到地表,中间往往相距十几秒,这就是黄金逃生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工作原理: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探测纵波,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该次地震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电磁波(如电视、广播、短信等)发出警报,地震预警信息的准确率较高。
大陆地震预警网分布图已延伸至31个省市区,覆盖着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可为6.6亿人服务。
我国地震预警系统覆盖区域越来越广泛,绿色表示地震预警监测台站,红色表示地震断裂带,预警的准确率越来越高。
思考: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是同一个概念吗?
不是,地震预报是指地震未发生时便可预测,可提前几个小时到几天。
【承转】
地震波除可进行地震预警之外,还可“透视”地球内部结构。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思考1:地球内部划分三个圈层,分别是什么?三个圈层间的两个分界面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平均深度分别为多少?
如同半熟的鸡蛋,鸡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蛋黄为地核。
【承转】
在这个界面处地震波的速度突然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发生明显不同,便以此界面为界划分圈层结构。
思考2:观察图,在这两个界面处,波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思考3:推测地球外核是固态还是液态?
液态或熔融态,横波消失。
4. 具体了解每一圈层结构(组成物质和特殊之处)
(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是什么?
(2)大陆地壳是由哪两层组成?大洋地壳是由哪一层组成?
(3)地壳的厚度:大陆地壳厚,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洋地壳薄,仅有硅镁层。
(4)地幔分两层,主要组成物质是什么?
(5)上地幔中特殊的层——软流层(岩浆发源地)
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6)岩石圈的范围
(7)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组成物质为铁和镍(推测)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
【承转】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所覆盖。相对于地球内部圈层而言,这便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1. 大气圈:厚度为2000——3000千米,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主要成分为气体和悬浮物质。
2. 水圈:连续而不规则。
3. 生物圈: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总称,最活跃。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
自然景观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湖泊、草、树木等
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总结】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或制作地球圈层结构模型。
【达标检测】
1.读图,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下地幔的底部
2018 年 11 月 21 日,中国台湾屏东县(位于台湾南部,西临台湾海峡,)大鹏湾海岸出现异象,上万尾鱼突然如炸锅一般,不断从水面飞起跃上码头,持续时间长达 3 分钟以上。2018 年 11 月 26 日 7 时 57 分在台湾海峡发生 6.2 级地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上万尾鱼突然如炸锅一般,不断从水面飞起跃上码头,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是大鱼在追捕小鱼,小鱼跃出水面试图躲避
B.电磁场发生变化,预示将要发生地震
C.进入冬季,海水中氧气减少,小鱼跃出水面呼吸空气
D.小鱼逃离被污染的海水
3.地震发生时,位于台湾海峡轮船上的小明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右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图中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5.右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 a 是 圈,b 是 圈。
(2)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 c 、d 的名称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界面是 ,该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 (深、浅),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3)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 c 、d 之间的界面后,波速的变化特点是 。
(4)c 和 d 顶部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其位于 层之上,d 以下的圈层界面名称是 。
(5)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 10 亿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 ,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答案】(1)大气 水
(2)地壳 地幔 莫霍面 深 陆壳比洋壳厚
(3)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减小
(4)岩石 软流 古登堡面
(5)横波(S 波) 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