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故都的
秋
郁达夫
01
作者介绍
01 作者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01 作者
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文学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01 代表作
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01 作品特色
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特别是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01 作者
幼年失怙
中年丧子
婚姻失败
3岁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32岁长子龙儿患脑膜炎去世
3段婚姻,11个孩子,与王映霞的婚姻闹得满城风雨
富春江水养育了善良多情
身世浮沉造就了孤独
孤独造就了敏感多愁
01 作者
02
文章分析
文眼
文中提纲挈领的句子,可以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找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第二段:为什么写南方的秋?
特点
作用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作者描绘了五幅画面,尝试找出来
秋槐落蕊图
(4段)
秋院晨景图
(3段)
秋雨话凉图
(7-10段)
秋蝉鸣残图(5段)
秋果累累图
(11段)
PPT模板 http:///moban/
秋院晨景
秋色:碧空 青天 蓝朵 灰沉沉 青布 淡绿微黄
秋声:驯鸽的飞声 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悠闲的人声
冷
静
环境清幽、萧瑟
情感孤寂、落寞
故都北平,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热闹地方也有,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秋院晨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进直播间的小朋友,在评论区里回答:明天是什么日子?
PPT模板 http:///moban/
秋槐落蕊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觉得落寞
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
扫帚痕迹
清
悲凉
“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在这里“小”指“叶落”,“大”指“岁之将暮”;由“叶落”之景而发出“岁之将暮”的人生感叹,这便是以小明大,见景生情。原来作者也是“以小见大”:由“落蕊”而生发出人生的“落寞”,这便是“深沉”得悲凉。
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PPT模板 http:///moban/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以蝉鸣声“衰弱”却也能被听到,以动衬静,反衬北国之秋的“清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秋蝉鸣残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文人一般借此抒发人生短暂,生命的终结等情感:
寒蝉=悲凉、哀怨、忧伤、忧愁
蝉=高洁品格的象征
文学常识
PPT模板 http:///moban/
秋雨话凉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清闲
感叹
行动
语调
平静
悲凉
PPT模板 http:///moban/
秋果累累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描写语句
悲凉落寞
景色特点
地理位置偏僻,安静
清淡的色彩
表达情感
将书中五幅图仿写成一首小令
作业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2段富含哲理,概括三层意思
诗文的秋
01
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太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文化的秋
02
秋积淀着全人类的文化和感情
中国的秋
03
中国文人深爱着秋,而秋的深味只有在北方才能感受
13段北方与南方的秋是什么样
对比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不浓易饿
玲珑如意,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
PPT模板 http:///moban/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深切的眷恋之情与忧郁、孤独的心境。
作者千里迢迢回到北平,寻求故都的秋味,其实正是寻回真正的自己,寻求内心节奏的平衡。故都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凉的心境的体现,这也正是客观之景与主观心情的契合点。
末段抒情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久。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课文小结
抒眷恋之情
寄冷寂之感
忆秋
绘秋
恋秋
03
深层探究
“故都的秋”V.S. “北平的秋”
“故都” 指明描写的地点,“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是描写的核心。
“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
“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郁达夫为什么喜欢这秋的“清”、“静”、“悲凉”?
个人层面
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父亲在他不满三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迫着我。"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郁达夫为什么喜欢这秋的“清”、“静”、“悲凉”?
审美层面
他偏爱凄寂的情调,衰飒的气氛。郁达夫柔弱的心性,气质,都使他更缠绵于既往。用了流畅的白话,他写的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题 :离人的别绪,羁旅的哀感,客居的乡愁——漂泊人间此身如寄的孤独感。
——赵园《论小说十家》
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学影响。
郁达夫为什么喜欢这秋的“清”、“静”、“悲凉”?
时代层面
社会的腐败和时代的黑暗所造成的痛苦和辛酸,给郁达夫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忧郁、苦闷的伤痕,少年离乡,一方面得不到母爱的温暖,另一方面还受到“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子弟”的歧视,使他处在极度的 忧郁苦闷之中,成为一个“孤独者”。
形成了他内向忧郁的性格
郁达夫为什么喜欢这秋的“清”、“静”、“悲凉”?
社会层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年败退台湾期间,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异见人士进行迫害,这一时期也称“白色恐怖”。
人人自危的惶恐与彷徨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荟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预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作业
郁达夫意在悲秋还是在颂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