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1.3《庖丁解牛》(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1.3《庖丁解牛》(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06:0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庄子其人
庄子其人
作精丈夫
我的互联网嘴替
自由之龟
如脱缰野马的精神
子非鱼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事》
《应帝王》
涸辙之鲋
鸱得腐鼠
庄周梦蝶
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
苏轼: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PPT模板 http:///moban/
对庄子的评价

《庄子》其书
成书时间
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表现形式
《庄子》其书
内容
评价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寓言”、“重言”、“卮言”
内篇(7)
外篇(15)
杂篇(11)
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为庄周所作
《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其书

寓言体裁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定义
(1)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寓言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2)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
(3)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主人公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特点
寓言体裁

解 题
“解牛”:不是杀牛。“解”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双手,从牛,从角,会两手拔牛角之意。小点象征血肉碎屑。《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本义为屠宰分割牛。
解题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
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师襄:就是名叫襄的乐师。
师旷:就是名叫旷的乐师。
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
匠石:就是名叫石的匠人。
医和:就是名叫和的医生。
解题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等祭祀活动中。
解题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

内容理解
第一段:解牛之法
动作:
声音:
节奏: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思考
庖丁解牛的过程是否是血腥的?
全身和谐并用
动作和谐自然
技艺高超
动作娴熟
第二三段:解牛之道
青铜:
白银:
王者:
所见无非全牛
未尝见全牛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思考
王者庖丁养成阶段是什么?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第二三段:解牛之道
思考
三类庖人:学渣庖、学霸庖和学神庖的对比
族庖(学渣) 良庖(学霸) 神庖(学神)
初始庖丁 三年庖丁 方今庖丁
折(砍)

游(自由)
瓠(骨)

族(筋)


道(天理、固然)
见可见(整体)
见不可见(局部)
遇不可见(细部)
第四段:养生之道
思考
解牛和养生有什么关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yang
sheng
“养生”在这里是指保全身躯、护全天性,并不单纯指现代所说的补养身体。
“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完成下表。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解牛
“养生之道”: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结构复杂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自身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社会
处世

文言积累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通假字
  
“向”
“盖”
“善”
通“响”
通“盍”
通“缮”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岁” “月”,名词做状语
一词多义
善:
“ 善哉”  
“善刀而藏之”  
 为:
“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介词,给,替
因为
一词多义
族:
“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乎:
“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语气助词,表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
助词,用于词尾,不译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