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06:0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我妈妈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炒学区房的人
我是孔子的铁杆粉丝
我和偶像并称为“孔孟”
我被尊称为亚圣
我是儒家思想文化推广大使
我主张“性善论”
我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我反对“霸道”
我强调舍生取义
我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我是最早提出“教育”二字的人
如果我有群聊,我最不想邀请的是荀子.....
你了解我吗?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vs
正方:人性本善
反方:人性本恶
孟子
荀子
孟子:荀子先生,我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良善的本性,追求美好和正义是人们内心的自然倾向。只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才会导致人们产生邪恶行为。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人们就能够发展出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荀子:先生,我却持有相反的看法。我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带有自私自利的本能,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是人性的本质。
孟子:如果人性本恶,善从何来?
荀子:如果没有外界的约束和道德规范,人们会沉溺于欲望,做出各种恶劣行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约,才能抑制人性中的邪恶。人也有智能,可以人为的使之向善。所以,我认为,您所说的“人皆可以成为尧舜,能成为圣人,是教养,是文化,并非诗人性本善的缘故,而是后天努力达成的。”
孟子:请先生看我最新作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
vs
和孟子辩论,
怎样才能赢?
孟子

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
正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反方:人并非皆有不忍人之心
请你接替荀子完成接下来的辩论
赢得一场辩论赛的锦囊妙计
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和弱点,提供有力的反驳。
我要去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篇文章中去寻找孟子的观点漏洞
一、了解作品《孟子》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二、阐释观点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①不忍人:不狠心对待别人,即怜爱别人。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②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即仁心。
③斯:于是,就
④以:用
⑤运:运转,转动
⑥之:代词,代指天下
状语后置句,运之(于)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三、疏通文意:
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①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同下)
②乍:突然
③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④怵惕:惊骇,恐惧
⑤恻隐:哀痛,怜悯
⑥内交:结交,“内”同 “纳”
⑦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⑧乡党:同乡。
⑨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恶,厌恶;然,这样
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中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①是:代词,这、此
②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③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④辞让:谦逊推让
译文: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的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对错之心,(简直)不是人。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心”是指什么?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心
四心
国骂“王八蛋”的由来:
“王八蛋”其实是“忘八端”
这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古代时,“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孟子也曾说过“四端”。










原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①端:萌芽,发端
②之:取独
③是:代词,这 (同下)
④犹:就像
⑤四体:四肢
⑥而:表转折,却
⑦贼:伤害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译文: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是非之心
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
恻隐之心
思考:如何理解“四端”?具备“四端”是否等同于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德?
如何理解“四端”?具备“四端”是否等同于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德?
“端”的意思是“开端,开始”,可以理解为萌芽,但萌芽并不等于观念本身,因此具备“四端”并不等于具备“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潜能。孟子说人有四端是为了说明人性本善,但人性本善不等于人的行为做到了善,所以想要行为达到善,具备仁义礼智四种美德,需要“扩而充之”。
原文: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①始:刚刚
②然:同“燃”
③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④苟:如果
⑤保:使……安定。
⑥事:侍奉
译文: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以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齐桓晋文之事》
不忍人之心: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扩而充之: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知识回顾:
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
孺子 入井 
足以 保四海
vs
和孟子辩论,
怎样才能赢?
孟子

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
正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反方:人并非皆有不忍人之心
五、实战演练
1.说法绝对:孟子观点的漏洞在于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人皆’这是一个普遍化带有绝对性质的的陈述,用一个反例则可以驳倒该观点。
锦囊妙计之反驳对方观点: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和弱点,并提供有力的反驳。
2.强加因果:有“不忍人之心”,一定会有“行不忍人之政吗”“行不忍人之政”就能“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了吗?
3.孤证难圆。“不忍人之心”是抽象普适概念,“孺子入井”是具体事件,即使有人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恻隐之心,那么是否所有人都如此?有没有邪恶之人要看热闹?该孺子父母有利益冲突者希望见此情景会怎么做?
4.以偏概全。显然孟子也想到了另一种情况,所以他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就是把“利益因素”放进该事件中去考虑了。但是,孟子说的是当事人和本事没有利害关系的情形;那么一旦有利害关系呢?比如前面设想的幸灾乐祸或泄愤报复。所以,孟子没说一旦围观者与落井者有利益关系或利害冲突时会如何,即会否还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的论证有逻辑漏洞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请问对方辩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说法是否过于绝对了呢?如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何历史上会出现暴君?如纳粹德国的希特勒。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施了种族灭绝政策,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他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不忍之心的原则,展现了极端的残忍和冷酷。
另一个例子是一些犯罪分子,如连环杀手。他们对无辜的人进行残忍的谋杀,毫不顾忌他人的痛苦和生命。这些行为明显缺乏不忍之心,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
这些例子表明,并非所有人都具有不忍之心。一些人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欲望或疯狂而违背道德原则,展现出残忍和冷酷的一面。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如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那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如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个人修养、道德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跨越时空的辩论之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 第一回合
我反驳一下先生的观点:根据历史和现实的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慈悲之心并不决定他能否有效地掌握政权。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明智的决策能力,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要能够平衡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举一个例子,清朝的康熙皇帝被认为是一个有不忍人之心的统治者。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减轻农民的税负、加强教育、改善民生等,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然而,这并没有使得他能够完全掌控天下。在他统治期间,仍然存在着社会不稳定、地方割据、民变起义等问题,这表明即使有不忍之心,也不能保证完全统治天下。
另一个例子是拿破仑,他也被认为是一个有不忍之心的统治者。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颁布法典、加强教育、建设基础设施等,这些措施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关怀。然而,尽管他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表明有不忍人之心并不能保证完全掌控天下。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可以治天下运之掌上”。
跨越时空的辩论之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 第二回合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论证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不应举符合的例子论证成立,而应寻找反例。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会感到怵惕恻隐,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所以“不忍人之心”有无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要考虑对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祥林嫂的苦难不能激发鲁镇上人的“不忍人之心”,所以“不忍人之心”还取决于社会环境。
跨越时空的辩论之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 第三回合
年轻人,你的观点的确有道理,可是,唉,你不懂我啊!
先生,对不起,其实您的良苦用心我懂。您生逢乱世,你所处的时代: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在短兵相接,人命如草芥的时代,您鼓励人们发现并相信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着善意的光辉,您苦口婆心地劝善人要更善,您声嘶力竭地呼唤恶人去向善,您想让天下的每一位君主拥有善的能力,播撒善的光辉,使人人向善,使天下太平。您的良苦用心,晚辈深知。晚辈带您看看如今这盛世,正如您所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将您播下的“善”的种子根植于内心深处,根植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跨越时空的辩论之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 第四回合
致敬孟子先贤:终将有人继往开来,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