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01讲核心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01讲核心 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08: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01讲核心
第二单元
01讲核心
一、大自然的语言
重点字词
méng 发 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次第 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piān 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yùn 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海棠 落叶乔木。春季开花,花未放时深红色,开后淡红色。
xuán 殊 形容差别大。
xiāo 声 匿迹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 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
花香鸟语 花飘散着清香,鸟唱着悦耳的歌,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草长 莺飞 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答案:萌 翩 孕 悬 销nì yīng
文学常识
1.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
2.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
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重点字词
Tún 指屁股,引申义是器物底部。
骨 gé 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
漂移 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流逝 像流水一样消逝。
zhě 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xié 带 随身带着。
两栖 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
彗星 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
潮汐 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jié 难 灾难,灾祸。
致密 细致 。
陨石 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流星或尘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物质。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答案:臀 骼 shì 褶 携 qī 劫 精密yǔn sù
文学常识
1.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俄罗斯犹太裔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同时也是著名的门萨学会会员,并且后来担任副会长。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2.雨果奖(Hugo Award),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是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由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简称WSFS)所颁发的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会(World SF Convention)上颁发。雨果奖和星云奖是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三、大雁归来
重点字词
雾 ǎi 雾气。
jiān 默 闭口不说话。
迁徙 迁移。
赌注 打赌的东西
沼泽 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
瞄准 射击时为使子弹、炮弹打中一定 ,调整枪口、炮口的方位和高低。
shòu 猎 打猎。
盘 xuán ①环绕着飞或走。②徘徊;逗留。
xuān rǎng 大声地叫或说。
yāo 请 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
diāo líng 凋谢零落。
枯 zào 单调,没有趣味。
xī shū (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目空一切 形容 ,什么都看不起。
偷偷摸摸 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
答案:霭 缄 xǐ 目标 狩 旋 喧嚷 邀 凋零 燥 稀疏 自大
文学常识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沙乡年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四、时间的脚印
重点字词
掸 用力拂去的意思。
踪迹 行动所留下 的形迹。
装置 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hōng 烤 指用火燥物。烤东西。
fǔ shí 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
沙砾 指沙子和碎石。
沟 hè 山涧,山沟。
龟裂 裂开许多的缝隙。
wéi 幕 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海枯石烂 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山 lù 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答案:dǎn 可察觉 烘 腐蚀 lì 壑 jūn 帷 麓
文学常识
1.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说明方法
(一)常见考查形式
1、本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2、分析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用来描述说明对象特点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引资料(引用)等。
举例子
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大自然的语言》)(分析这句话的说明方法)
答: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增强文章说服力。
答题思路:通过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
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大自然的语言》)(分析这句话的说明方法)
答: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活的仪器”对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文章趣味性。
答题思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列数字
例:每1厘米的岩层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时间的脚印》)(分析这句话的说明方法)
答: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体现出时间越久岩石越厚,增强文章说服力。
答题思路: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作比较
例: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分析这句话的说明方法)
答: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增强文章说服力。
答题思路:为了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将被说明的对象与另一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分类别
答题思路: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摹状貌
答题思路: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作诠释
答题思路: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下定义
答题思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科学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点。(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语言更科学准确,表述完整,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如果将一句话颠倒说都指同一事物则为下定义,否则为作诠释。)
例: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大自然的语言》)(分析这句话的说明方法)
答: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概括地揭示了物候学的概念。
引资料(引用)
答题思路: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 B、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具体充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三)练经典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其内涵在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与拓展,并逐渐脱离具体的自然场景,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
譬如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报秋”曾经是一种宫廷仪式。《梦粱录》卷四记载,当时都城临安皇宫内种植了梧桐树,立秋日,太史官身着华服,手持朝笏,到了立秋交节的时辰,抑扬顿挫地高声奏报“秋来了!”,在震荡的声波中,“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甚是应景。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其中有句云:“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梧桐有灵性,能“悟秋”并知时令。
物候符号也受到作家的喜爱,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在作家个体创作意识与集体情感共振的过程中,节气的物候审美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高度凝练的文化审美符号。比如,雨水甫至, ,触动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惊喜: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一般点燃了深秋的绚烂,引发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选自袁瑾《物候有节律,苒苒其华》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4日)
1.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并指出有何异同。
2.分析两则材料第2小节都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请你根据语境,在材料二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说明了物候、物候学(或只答物候);材料二说明了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或物候符号)。相同:都介绍了物候相关的内容;不同:材料一介绍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二介绍物候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2.都主要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材料一举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具体说明了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材料二举了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的例子,说明了物候成为文化符号代代相传。 3.如:绵绵的春雨便如甘露一般滋润了初春的娇嫩。
【解析】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
内容概括及相同点的概括:
根据【材料一】结尾段“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可知,本则材料主要说明了物候、物候学;
根据【材料二】首段“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其内涵在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与拓展,并逐渐脱离具体的自然场景,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可知,本则材料主要说明了物候符号;据此可知两则材料都介绍了物候相关的内容;
不同点: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等语句可知,材料一介绍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首段“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第三段“物候符号也受到作家的喜爱,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等语句可知,材料二介绍物候符号与文化的关系。据此概括不同点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可知,列举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本段“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即“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譬如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梦粱录》卷四记载……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其中有句云:‘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可知,列举了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的事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首段“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的内容,即“物候成为文化符号代代相传”。据此可知都主要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仿写。
联系横线处后文“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一般点燃了深秋的绚烂,引发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可知,横线处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进行仿写。
如:迷蒙的春雨便如甘霖一般滋润了初春的多彩。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