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01讲核心
第五单元
01讲核心
一、壶口瀑布
重点字词
铸 把金属熔化后倒进砂型或模子里,制成物件。
告 jiè 警告和劝诫,通常是上级对下级,或是长辈对晚辈。
推搡 推来推去。
Shà 时 极短的时间。
驰骋 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漩涡 指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
寒 jìn 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迂回 回旋、环绕。
汩汩 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湿 lù lù 形容潮湿的程度。
zhèn 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 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 è 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遏,止。
答案:zhù 诫 霎 chěng 噤 gǔ gǔ 漉漉 震 遏
文学常识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代表作和入选教材作品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重点字词
棱 角 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zhòu 然 来的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
qián 诚 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恭顺 恭敬并服从(父母或长辈)。
rú 动 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qī 凉 悲苦;寂寞;悲凉;冷落。形容环境孤寂、冷清。
xiè dài 松懈懒散。
敦实 粗短而结实。
wān yán 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
消长 减少或增长。
衰 jié 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
漫溢 水满向外流。
演绎 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退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安营扎 zhài 原指军队架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 huàn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查,变化迅速,难以预料。
接 zhǒng而至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 地来。
lì lì 在目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答案:léng 骤 虔 蠕 凄 懈怠 dūn 蜿蜒 竭 yì 寨 幻 踵 接连不断 历历
文学常识
马丽华,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1997年,作家出版社将《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合集出版, 命名为《走过西藏》。
三、登勃朗峰
重点字词
gù 出钱请人做事。
yì 日 第二天。
qióng 顶 穹或穹形面(如朝中央圆拱的一条街或桥面)的顶点或顶部。
逗留 打断旅程,中途停留。
liáo rào 回环盘旋。
wǔ mèi 一般用来形容女子妖娆多姿。
浮 zào 急躁,不沉稳。
颠 bǒ 上下震荡。
旷 野 空阔的原野。
打嗝 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
轻歌màn 舞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shùn 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tà 来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fù 其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比。
答案:雇 翌 穹 缭绕 妩媚 躁 簸 kuàng 曼 瞬 沓 副
文学常识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被福克纳誉为“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幼年家境贫寒,被迫放弃学业外出谋生,丰富的生活经历对其后期的创作影响很大。主要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亚瑟王朝廷上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佬》等。
四、一滴水经过丽江
重点字词
闸zhá 水闸,拦住水流的建筑物。可以随时开关。
砚yàn 砚台。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
zhàn 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xuān huá 声音大而杂乱。
奔流 急速流淌;流得很急的水流。
chù 立 高耸直立。
映 照 光线照射。
cāng 劲 老练刚劲。
fěi 翠 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
眺望 从高处远望。
擦 shì 用布等擦抹物体,使干净。
shuò 大 非常大、特别大、硕,大。
xuān 腾 喧闹沸腾,形容声音杂乱。
亭台楼 gé 泛指多种供观赏、休息的建筑物。
目眩 神迷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答案:蘸 喧哗 矗 yìng 苍 翡 tiào 拭 硕 喧 阁 xuàn
文学常识
阿来,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1994年冬,完成首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1998年,《尘埃落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凭借《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9年3月,当选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兼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同年,出版长篇小说《空山》。2014年,出版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2018年,凭借《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9年,长篇小说 《云中记》创作完成;同年,《尘埃落定》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写景顺序
写景散文或游记中作者写景的顺序,恰当的写景顺序能够突出文章中心内容,使得写景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情感表达更为集中,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感染性。
(一)常见考查形式
1.本文(段)是按照什么写景顺序进行写景的,请具体分析?
2.根据本文(段)的写景顺序,填写下表。
3.第X段和第X段的内容可以调换吗?请从写景顺序的角度加以分析。
(二)常见写景顺序
常见的写景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空间顺序
以空间方位的变化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由前到后等。
例:《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是按照什么写景顺序进行写景的,请具体分析?
答:本文以空间转换顺序为主,如从玉龙雪山脚下,到草甸、落水洞,到黑龙潭、大水车、四方街,再到店铺、院子、茶楼酒吧等,随着一滴水的不断流淌,空间不断转换,全方位介绍丽江的风光。
时间顺序
以时间的推移为序,例如可以是早中晚一日的时间推移,也可以是春夏秋冬四季时间轮回,也可以是景物形成的时间等。
例:《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第3~5自然段是以怎样的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部分的叙写是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双重顺序进行的。这样组织材料既能让读者认清一滴水是怎样从丽江源头一步步流到落水洞的,也能让读者认识到丽江古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叙述条理清晰,脉络清楚,介绍也更为全面、细腻。
答题思路:
1.本文是按照……顺序来写景的,先写了……,然后写……,最后写……。
2.找出时间或者空间词,梳理后作答。
(三)练经典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故乡的夏天
王璐
①走进故乡,就像走进了另一个季节。舒适、凉爽、绿色,共同构成了故乡七月的代名词。
②从南方人的角度讲,故乡大概根本没有夏天。在他们的观念里,能称得上是夏天的,应该就是昼蝉夜蛙、汗流浃背这样连续数月的酷热季节。而在北方高原上的小城,例如我的故乡,六月中旬走在阳光下,只觉得温暖舒适,并不出汗。故乡的人家,大都不备冷气,因为就算天热,也是几天就过去了,不值得为避暑费事。我放暑假回到家里,整日揽着阳光,一点不觉得难耐,反而舒适。等到了八月,即使热了,也无需南方那样整日的冷气,只要抱一个瓜扇扇风就足够凉快。
③清早,如果你走到苍头河边,黎明的阳光懒懒地洒下来,透过夹岸的树木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光。早上的阳光像母亲温柔的眼眸。瓦蓝色的天空澄澈而透明,微微飞着些云,衬着时时掠过的鸟儿,轻柔如同它们一不小心遗落的羽毛。环顾周遭是黄土高原北部标志性的莽莽苍苍的松杨林子,林外是隐的青山。苍河隐藏在这青翠的群山之间,仿佛一件秘而不宣的绝世珍宝,在粗犷豪迈的北方高原绽放着粼粼的柔光。朝阳下沿河草尖上的露珠,眨着一闪一闪的眼睛,灵动而清亮,让你疑心那是遇到了河滩上被冲刷出来的钻石,只是每一瞬的闪光,都是每一瞥的清凉,足以让你忘却炎热里的烦恼。信步慢慢走过横跨苍河的吊桥,河风吹来,水汽凉凉,令人舒爽,再挎一个相机,就真有点旅游避暑的意味了。然而晓寒未散,风力加上水汽,这时恐怕需把裙子换成裤子,再套一件小小的开衫。
④下午日暖,单衣便够。在故乡的街上,行人的衣装从背心短裙到长裤外套,四季都有。午后是最热的时候,大地像一块烙饼,摊在酷蓝的天穹之下,路旁的草丛似乎被晒得有点卷曲,颜色更深绿些。可是那是干热,并不令人出汗,和南方的湿闷不同。等到了下午三点以后,就又趋于凉爽。广场上、商城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连门口石阶上都坐满了聊天下棋的老人、嬉戏玩闹的孩子,这时上街去走走,短袖短裤正适宜。耳畔行人的谈笑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打闹声此起彼伏,车水马龙的街道不多时就变得热闹非凡。渐渐地,太阳西斜,阳光更趋柔和,但又与早晨不同,它就像奶奶的爱抚,慈爱而温暖。时不时有风刮过,吹得街道旁的大树叶子沙沙地响,金色的夕阳不知不觉给县城镀了金,远远望去,每一个角落都像是饱含回忆的老胶卷的镜头。
⑤小小的县城中少见高楼,城外的青山也只是一个个矮丘,太阳要到八点半才落到地平线上,更显得昼长夜短,有用不完的下午。七月的故乡,晴天极多,有时一连数日碧空无云,所以入夜后天也黑不下来,只变得深洞洞的暗蓝。天色在昼夜交替时显得分外奇幻,深蓝的天,橙黄带粉的云,赶回家做晚饭的阿姨三五成群,边走边聊,夏风也不急,有一下没一下地撩拨着她们的衣襟和发梢,调皮的如同她们等在家里的顽童。风徐徐吹着,一直吹来了整个夜晚。吃过晚饭的人们还会在这时出来散步,感受着夏天的夜晚特有的舒适和凉爽。星子点点从天幕上跳出来,一闪一闪,让你想到了早上苍河边上的露珠、傍晚门口树叶斑驳的剪影。月亮则隐在一朵云后,羞涩地窥探着故乡的大地。仍旧热闹、灯火通明的县城街道,早已安静、悄然沉睡的郊外树林。入夜后的气温最适宜搭一条薄毯睡觉,不会出汗也无需冷气。不过晴天也会突来霹雳,有时候也会忽来一阵大雨,淋得赶路或闲逛的行人狼狈不堪。但关外的夏雨,来得快,下一场酣畅淋漓;去得也快,走一个利利索索,不多时又能留一个瓦蓝色的天。可是一到这样有风有雨的天气里,便嫌单衣太薄。雨云来时罩在头顶,雨点在玻璃窗上也未干过,偶见天边绽出一角薄蓝,立刻便有更多的灰云挟雨遮掩过来。从窗外望出去,树树含雨,山山带云。这时在屋里坐着,煮一壶热茶,听听雨声,天气祛了狂热,心也就渐渐趋静。
⑥遥远的故乡,多风的故乡,一段残破的城墙独对夕阳,飘忽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夏天融入苍河的水波里,柔柔地,流走一丝酷热,一丝烦躁。与故乡的夏天相约,约定一份难得的凉爽,约定一份内心的安宁。在这里,德去多余的干扰,清风里,只有绿树怀抱里的河水浅浅的低吟声,如同一首古老的民谣。
(选自《朔州晚报》2022年6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次采用第二人称“你”,跟读者对话,拉近了距离,且娓娓道来,显得亲切。
B.“早上的阳光像母亲温柔的眼眸”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C.文章在写景中多次写各色人的活动,表现出故乡的人们快乐而忙碌的生活。
D.故乡夏天的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得快,去得也快,给人酣畅淋漓和利利索索的感觉。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故乡夏天的景色,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时间 景物特点 人的感受
清早 阳光温柔,天空澄澈而透明,露珠灵动而清亮 ①
下午 ② 干热,又趋于凉爽
入夜 ③ 感受着夏天的夜晚特有的舒适和凉爽
3.文章开头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夏风也不急,有一下没一下地撩拨着她们的衣襟和发梢,调皮的如同她们等在家里的顽童。
5.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
试卷第6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C 2.①清凉,忘却炎热里的烦恼;②河风吹来,水汽凉凉,令人舒爽大地像一块烙饼,天穹酷蓝,草丛有点卷曲,颜色深绿。阳光更趋柔和,时不时有风刮过;③入夜后天也黑不下来,只变得深洞洞的暗蓝。天色奇幻,深蓝的天,橙黄带粉的云,风徐徐吹着。星子点点,月亮隐在云后,树林安静。 3.把南方人对夏天“昼蝉夜蛙、汗流浃背这样连续数月的酷热季节”的观念,与作者对故乡六月的温暖舒适,七月的舒适、凉爽、绿色,八月的足够凉快的印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故乡夏天宜居的特点。 4.示例:“撩拨”是挑逗、招惹的意思,“调皮”是顽皮的意思,在这都是贬词褒用,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夏风的情趣,表达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5.①对故乡美丽风景的热爱之情;②对故乡宜居生活的欣慰之情;③对遥远的故乡的怀念之情;④对故乡人民悠闲宁静生活的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第④段“在故乡的街上,行人的衣装从背心短裙到长裤外套,四季都有”“等到了下午三点以后,就又趋于凉爽。广场上、商城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连门口石阶上都坐满了聊天下棋的老人、嬉戏玩闹的孩子,这时上街去走走,短袖短裤正适宜。耳畔行人的谈笑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打闹声此起彼伏,车水马龙的街道不多时就变得热闹非凡”,第⑤段“吃过晚饭的人们还会在这时出来散步,感受着夏天的夜晚特有的舒适和凉爽”等语句穿插夏日的故乡人们悠闲宁静快乐的生活,来体现故乡夏日的舒适、凉爽,适宜人们居住;而非“表现出故乡的人们快乐而忙碌的生活”;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时间:清早”“景物特点:阳光温柔,天空澄澈而透明,露珠灵动而清亮”,找到第③段“清早……早上的阳光像母亲温柔的眼眸。瓦蓝色的天空澄澈而透明……朝阳下沿河草尖上的露珠,眨着一闪一闪的眼睛,灵动而清亮,让你疑心那是遇到了河滩上被冲刷出来的钻石,只是每一瞬的闪光,都是每一瞥的清凉,足以让你忘却炎热里的烦恼”可知,人的感受:清凉,忘却炎热里的烦恼;
根据题干提示“时间:下午”“人的感受:干热,又趋于凉爽”,找到第④段“下午日暖,单衣便够。在故乡的街上,行人的衣装从背心短裙到长裤外套,四季都有。午后是最热的时候,大地像一块烙饼,摊在酷蓝的天穹之下,路旁的草丛似乎被晒得有点卷曲,颜色更深绿些。可是那是干热,并不令人出汗,和南方的湿闷不同。等到了下午三点以后,就又趋于凉爽”“渐渐地,太阳西斜,阳光更趋柔和,但又与早晨不同,它就像奶奶的爱抚,慈爱而温暖。时不时有风刮过,吹得街道旁的大树叶子沙沙地响”可知,景物特点:令人舒爽大地像一块烙饼,天穹酷蓝,草丛有点卷曲,颜色深绿。阳光更趋柔和,时不时有风刮过;
根据题干提示“时间:入夜”“人的感受:感受着夏天的夜晚特有的舒适和凉爽”,找到第⑤段“七月的故乡,晴天极多,有时一连数日碧空无云,所以入夜后天也黑不下来,只变得深洞洞的暗蓝。天色在昼夜交替时显得分外奇幻,深蓝的天,橙黄带粉的云……风徐徐吹着,一直吹来了整个夜晚……星子点点从天幕上跳出来,一闪一闪,让你想到了早上苍河边上的露珠、傍晚门口树叶斑驳的剪影。月亮则隐在一朵云后,羞涩地窥探着故乡的大地。仍旧热闹、灯火通明的县城街道,早已安静、悄然沉睡的郊外树林”可知,景物特点:入夜后天也黑不下来,只变得深洞洞的暗蓝。天色奇幻,深蓝的天,橙黄带粉的云,风徐徐吹着。星子点点,月亮隐在云后,树林安静。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首段“走进故乡,就像走进了另一个季节。舒适、凉爽、绿色,共同构成了故乡七月的代名词”,第②段“从南方人的角度讲,故乡大概根本没有夏天。在他们的观念里,能称得上是夏天的,应该就是昼蝉夜蛙、汗流浃背这样连续数月的酷热季节”“而在北方高原上的小城,例如我的故乡,六月中旬走在阳光下,只觉得温暖舒适,并不出汗。故乡的人家,大都不备冷气,因为就算天热,也是几天就过去了,不值得为避暑费事。我放暑假回到家里,整日揽着阳光,一点不觉得难耐,反而舒适”“等到了八月,即使热了,也无需南方那样整日的冷气,只要抱一个瓜扇扇风就足够凉快”,将把南方人对夏天“昼蝉夜蛙、汗流浃背这样连续数月的酷热季节”的观念,与作者对故乡六月的温暖舒适,七月的舒适、凉爽、绿色,八月的足够凉快的印象进行对比,本文文题为“故乡的夏天”且文章内容围绕故乡夏的舒适、宜居、美好展开,故而突出了作者故乡夏天宜居的特点。
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撩拨”有“惹逗,挑逗”之意,“调皮”有“爱玩爱闹、顽皮”之意,联系语句中“夏风也不急”可知,“撩拨”“调皮”在此句均形容夏风,赋予夏风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又是贬词褒用,根据语句“有一下没一下地撩拨着她们的衣襟和发梢,调皮的如同她们等在家里的顽童”,联系第⑤段“赶回家做晚饭的阿姨三五成群,边走边聊”可知,写在夏风的吹拂人们的衣襟、发梢,徐徐而来,表现出夏风的情趣,表现了夏天的舒适惬意,表达出作者对故乡夏风、夏天的喜爱。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第③段“清早,如果你走到苍头河边,黎明的阳光懒懒地洒下来,透过夹岸的树木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光。早上的阳光像母亲温柔的眼眸”,第④段“渐渐地,太阳西斜,阳光更趋柔和,但又与早晨不同,它就像奶奶的爱抚,慈爱而温暖”,第⑤段“七月的故乡,晴天极多,有时一连数日碧空无云,所以入夜后天也黑不下来,只变得深洞洞的暗蓝”等语句,展现了故乡夏日早中晚的美丽景致,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美丽风景的热爱之情;再联系结尾段“遥远的故乡,多风的故乡,一段残破的城墙独对夕阳,飘忽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可知,此文是回忆故乡夏日的景致,表现了作者对遥远的故乡的怀念;
第④段“在故乡的街上,行人的衣装从背心短裙到长裤外套,四季都有”“等到了下午三点以后,就又趋于凉爽。广场上、商城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连门口石阶上都坐满了聊天下棋的老人、嬉戏玩闹的孩子,这时上街去走走,短袖短裤正适宜。耳畔行人的谈笑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打闹声此起彼伏,车水马龙的街道不多时就变得热闹非凡”,第⑤段“吃过晚饭的人们还会在这时出来散步,感受着夏天的夜晚特有的舒适和凉爽”等语句,写夏日的故乡人们悠闲宁静快乐的生活,来体现故乡夏日的舒适、凉爽,适宜人们居住;表现作者对故乡宜居生活的欣慰,对故乡人民悠闲宁静生活的赞美。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