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02基础练
02基础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1)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C.下视其辙 其真无马邪
D.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用“/”给下面句子划停顿。(划两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如果有人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愤懑之情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积极可行的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
《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
(3)然后能自反也
(4)教学相长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将“弗食,不知其旨也”与“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B.文中的“教学相长”指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学和教相互促进,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C.结尾引《兑命》中的句子极有权威地佐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以散句为主,对偶句为辅,重章叠句,整齐中又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9.选文和“链接材料”都讲到对于学习的态度,请比较两文的不同之处。
【链接材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①无涯。殆②已!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注]①随:追求。②殆:危险。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
(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热。
(节选自《庄子》)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
(2)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1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2.请简要概括语段(一)中大鹏的形象。
13.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简要分析庄子文章想象丰富、雄奇瑰丽的特点。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技要求回答问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②不饮。于是鸱③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鹓雏(yuān chù)]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②[醴(1ì)泉]甘美的泉水。③[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鹞鹰。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仰而视之曰:“吓!” 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 B.安知鱼之乐 庄子往见之
C.非练实不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D.惠子相梁 似与游者相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16.下面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庄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B.乙文中,庄子面对惠子的猜忌,主动与惠子见面,可见他勇敢机智;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可见他淡泊名利、志向高洁。
C.甲文虽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D.乙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17.从【甲】【乙】两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应对技巧?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 (1)同“现”,表现 (2)马鞭,这里指用马鞭驱赶。 2.D 3.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示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更完美;寻找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善于推销自己;树立新的人生观,少抱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顺应时代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2)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马鞭,这里指用马鞭驱赶。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吃/同“饲”,喂;
B.养生/表反问,怎么;
C.代词,它/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D.均理解为“按照”;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马之千里者”为定语后置句,本句重点词有:一食,吃一次;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且”理解为“况且”,为连词;“欲与常马等”是想法,“不可得”是做法、结果;应在“欲与常马等”前后各断一处;
故断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本题要求为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的人提积极可行的做法,即提如何使人才不被埋没的建议,合理即可。如: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深耕”,让自己更出色;主动寻找展现自身能力的机会,学会毛遂自荐;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人才”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要有德行,少些牢骚抱怨,学会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等等。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6. 味美 好处 自我反思 推动,促进 7.(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8.D 9.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选文积极进取,主动探求知识。链接材料顺其自然,不强求努力学习。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②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好处。
③句意为:然后就能自我反思。自反:自我反思。
④句意为: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长:推动,促进。
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是故:因此。知:知道。困:困惑。
②《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学(前一个):同“敩”,教导。学(后一个):学习。半:一半。
8.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法。
D.全文五句有三句是对偶句,故本文以对偶句为主,散句为辅,所以“散句为主,对偶句为辅”说法有误;
故选D。
9.本题考查比较两文对待学习的态度上的不同之处。
选文:“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从中可以看出对待学习的态度主张积极进取,主动探求知识。
链接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能劳形伤神,疲困不堪,这就危险了。从中可以看出链接材料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提倡刻意追求知识。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味美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去追求无限的,是不会有最终的结果的(对于有限的,就危险了)。
10. (1)记载 (2)气息,这里指风。 1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2.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善借长风、志存高远。 13.示例:①塑造“鹏”和“神人”这样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想象丰富。②写“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乘天之云”,极尽夸张;写“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奇幻瑰丽。(能从两方面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意思对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1)句意为:《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2)句意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
其:表示选择;极:尽头。
12.本题考查形象特点概括。
根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鲲硕大无比;根据“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鲲力大无穷;根据“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鲲善借长风;根据“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鲲志存高远。
1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庄子的文章以想象雄奇著称,文章(一)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夸张手法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文章(二)“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塑造一个冰清玉洁风姿卓越的神人形象,想象奇幻、灵动而有气势。做题时,找出相应句子并做出分析即可。
示例:“其翼若垂天之云”,生动形象地描摹鲲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形象;“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写出腾云驾雾在天空遨游的情景,富有变化,想象奇特。
【点睛】参考译文:
(一)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二)
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
14.C 15.(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16.A 17.从【甲】文中学到了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
从【乙】文中学到了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骂槐)的应对技巧,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
【解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吓:拟声词,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动词,恫吓;
B.之:助词,的/代词,指惠子;
C.食:都是动词,吃;
D.相:动词,做梁国的相/动词,互相;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子:你。固:本来。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全:完全,完备。
(2)重点词语:或:有的人。谓:对……说。欲:想。代:代替。相:做相。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甲】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好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根据【甲】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可知,惠子智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选项把两者弄颠倒了。故选A。
17.本题考查启示。
根据【甲】“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我们可以获得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
根据【乙】“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我们可以获得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骂槐)的应对技巧。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答案第2页,共6页
答案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