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01讲核心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01讲核心 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09:0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01讲核心
第四单元
01讲核心
一、短文两篇
重点字词
yí 情 使心情愉快。
练达 干练 。
枝节 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统筹 意思是通盘筹划
zǎo 饰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狡黠 狡猾;诡诈。
jié 难 诘问,为难
shè 猎 1.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2.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聪 yǐng 聪明敏锐
滞 ài 不通畅。
要 jué 关键的窍门。
劝 jiè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高谈阔论 多指 地大发议论。
味同jiáo 蜡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寻章摘句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吹毛求疵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 wàng自大 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读书总有 。
zīzī 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浅尝zhé 止 辄: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答案:怡 通达 chóu 藻 xiá 诘 涉 颖 碍 诀 诫 不着边际 嚼 cī 妄 好处 孜孜 辄 就
文学常识
1.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2.马南邨(cūn)即邓拓(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原名邓子健,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现代杂文家、诗人、政论家、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笔名有邓云特、殷洲、狄曼公、卜无忌、于遂安、马南邨、向阳生。主要作品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邓拓诗词选》等。
二、山水画的意境
重点字词
意境 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chóu 怅 伤感,失意。
真 zhì 真诚恳切。
xuàn 染 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身临其境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临: 。
xiōng 有成竹 这里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朝朝暮暮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浮光掠 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答案:jìng 惆 挚 渲 到、来 胸 mù mù lüè
文学常识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三、无言之美
重点字词
意 yùn 所包含的意思。
附丽 附着,依附。
姑且 用于暂时的目的和满足暂时的需要。
lǒng 统 宽泛不具体;不明确。
é 眉 美人的秀眉。也喻指美女;美好的姿色。
寂 liáo 寂静;无人陪伴的,独自一人的。
yàn 语 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zhū 两悉称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 。
心旷 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地 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xǔ xǔ 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 ,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 niān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譬 如 比如。
答案:蕴 笼 蛾 寥 谚 铢 相等 kuàng 轻轻 栩栩 逼真 拈 pì
文学常识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 安徽省桐城(今安徽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四、驱遣我们的想象
重点字词
歌 yáo 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qì 合 投合,意气相投。
旷远 广阔辽远。
海啸 海水的一种剧烈波动,起因于海底地震或风暴,常殃及陆地。
gǒu 安 苟且偷安。
拘泥 固执,不知变通。
驱 qiǎn 驱逐;赶走。
答案: 谣 契 kuàng 苟 nì 遣
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论证思路
主要题型:
1.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
2.文章的某些段(全文)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
3.文章的某部分能否删除, 为什么?
4.文章的某部分能否调换,为什么?
例:分析《不求甚解》全文论证思路
答:首先摆出要批驳的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解题思路
要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理解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①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比较规范浅显的议论语段也可据此分作三个层次。
表述:首先(由现象、事例等引出)提出……观点,接着用……事例(多方面)或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证明了……道理)。注意联系全文的结构,明确是否有结论。
例:《驱遣我们的想象》第六段和第七段能否调换位置
答:不能,因为这两段从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论证“文字是一道桥梁”,真是因为有了作者的创作,才有读者的想象,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解题思路
(1)先看这两段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
(2)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
(二)练经典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低姿态进入
崔耕和
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曲,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几乎没有画家会先泼重墨。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
⑤做人也同理。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甲)______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⑥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姿态和心态,否则就有可能碰壁。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乙)________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掉光后,柔软的舌头还在。学会低姿态,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大智慧。
⑦你没见哪个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人会取得成功的,即使成功也肯定是一时的成功,也没见哪个高高在上、华而不实、从不俯下身子的人会干成实事的。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情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预期的高结果
(选自《智慧》,有删改)
1.通读全文,梳理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一、第①—④段,列举事实,引出论点:A (举例论证)
二、第⑤-⑥段,由事及人,分析论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三、第⑦段,正反说理,得出结论:B 、C
2.原文“战场上,当面临敌人枪弹袭来时,最明智的选择是低下身子甚至卧倒,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在选编过程中不小心被删除,如果进行还原,你觉得放在甲处还是乙处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3.结合自己的学习或成长经历,谈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低姿态进入”。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 做事最好低姿态进入 唯有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方能实现预期的高结果(或: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 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2.放在乙处;此句列举“战士面对敌人袭击要低下身子躲避危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学会低姿态,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大智慧”这一分论点。 3.在学习中,当我确定要实现远大的学习目标时,我会将目光聚焦在当下,低姿态进入。从小事做起,打好基础,蓄足势头,保持低调踏实做事态度,循序渐进,坚持不懈,逐步实现远大的目标。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根据选文第①段“你见过打太极拳吗”、②段“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曲,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③段“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和选文第④段“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可知,选文①—④段,列举打太极、欣赏乐曲、观摩山水画等事实,引出论点:做事最好低姿态进入;
第二空,根据选文第⑦段“你没见哪个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人会取得成功的,即使成功也肯定是一时的成功,也没见哪个高高在上、华而不实、从不俯下身子的人会干成实事的”“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情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预期的高结果”可知,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进而得出“唯有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方能实现预期的高结果”这一观点。
第三空,根据“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可知,此处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论证高中标准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属于引用/道理论证。
2.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结合选文第⑤段“做人也同理。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可知,此处引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例,意在论证“做事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这一分论点;
结合选文第⑥段“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掉光后,柔软的舌头还在。学会低姿态,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大智慧”可知,此处引用老子所说的话,意在论证“学会低姿态,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大智慧”这一分观点;
“战场上,当面临敌人枪弹袭来时,最明智的选择是低下身子甚至卧倒,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是在论述“学会低姿态,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大智慧”,因此,该语段应放在乙处。
3.本题考查内容主旨把握。
根据④段“做事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⑦段“你没见哪个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人会取得成功的,即使成功也肯定是一时的成功,也没见哪个高高在上、华而不实、从不俯下身子的人会干成实事的”等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论,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要谦虚、谨慎、不懂就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打好基础,把事情做好。切不可骄傲,目空一切。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