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02基础练
02 基础练
阅读《不求甚解》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下列对选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既不能彻底反对也不能片面支持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B.读书做学问必须严谨,坚决杜绝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C.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D.读书不能死抠一字一句,有些不重要的书也可以马马虎虎。
2.下列对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读书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B.读书但当广泛涉猎,重在健全自身品格。
C.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D.读书要重视对文本精神实质的揣摩和把握。
3.下列对第⑤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和表达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理论证,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才会懂得真理。
B.举例论证,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C.对比论证,阐述了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的道理
D.比喻论证,阐述了要学习得好,就要有虚心的学习态度的道理。
4.下列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亲切,语气平和。 B.含蓄工整,准确严密。
C.语言犀利,准确畅达。 D.直白自然,扣人心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5.选文开篇提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这一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不包括( )
A.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
B.对所观察的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感情。
C.写景就是写情。
D.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他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B.写诗、作画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C.写诗、作画只有起点上高于现实,才能够全面深入,更有意境。
D.不论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7.请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家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一个山水画家的优秀作品,意境和意匠缺一不可。
B.山水画家只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就能够深入全面认识对象,产生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的感情,从而让意境在作品中产生。
C.画家熟悉客观事物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山水画意境的独创性,要求画家不能简单重复别人,要有自身的深刻感受和表达这种感受的强烈愿望。
D.要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除了长期观察,还需要注重表现观察结果。画家创作中思想感情的介入要以高于现实的观察为前提。
8.文章结尾部分提到了“意匠”,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意匠比意境更加重要。
B.说明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就谈不到意境的独特性。
C.说明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使得论证更加严密。
D.说明画家、诗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境,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9.综合性学习
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定方向 选书目
(1)“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作家: 作品:
活动二:有步骤 深探究
(2)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你的研究步骤是:
活动三:精阅读 美汇报
(3)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你的研究成果。你的展示如下: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眬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丏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因此,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链。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1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12.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13.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说说你的理由。
(1)知人论世读经典(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4)读书动笔
试卷第2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第二部分(第②到④段):点明观点“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这”即指第②段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接下来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第四部分(第⑦⑧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第五部分(第⑨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据此可知C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对本文内容概括最准确;
A.根据首段中的“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可知,本项“我们既不能彻底反对也不能片面支持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表述有误;
B.根据第②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可知,本项“读书做学问必须严谨,坚决杜绝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表述与原文不符;
D.根据第⑦段“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可知,本项“读书不能死抠一字一句,有些不重要的书也可以马马虎虎”表述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第④段画线句“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是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不要死抠一字一句(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要贯通前后的内容,重视对文本的整体理解,理解文本的主旨(精神实质);并未体现要广泛阅读,健全自身的品格;
故选B。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第⑤段“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有很多曲解的地方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法;具体有力地论述了本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虽为驳论文,但是语言自然亲切,语气平和;先首段提出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点明自己对“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的看法“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呼吁大家“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告诉我们如何读书,语气平和,亲切自然;故选A。
5.C 6.C 7.B 8.C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全文看,作者对如何获得意境的观点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因此C项的“写景就是写情”不是“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故答案选C。
6.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结合文中“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等语句可知,划线句的意思是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景,他们都来源于生活,都以现实为原材料。但是如果说生活的照搬,便有失去的意味,所以诗和画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故C项的“写诗、作画只有起点上高于现实”说法不准确,答案选C。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选项中条件关系错误,“只要……就……”是表充分条件,“山水画家只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就能够深入全面地认识对……”与文意不符合,应使用表示必要条件的“只有……才……”;
故选B。
8.A.结合原文的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和“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来看,A项表述错误;
B.原文是“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故B项中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特性”表述有误;
D.原文是“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故D项表述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境”表述错误;
故选C。
9. 示例:冰心 《繁星》《春水》 示例:步骤一:网上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选研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民主推荐。选择一部自己熟悉并喜爱的作品,点明作品名和作家名。
示例:①老舍; ②《茶馆》。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可以从查找作品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作品的常识、根据了解选作品某些内容进行赏析,写作阅读心得几个方面安排研究步骤。要与上一题推荐环节相吻合。
示例:步骤一:网上搜索与老舍和《茶馆》有关的评论,搜集资料,认真研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步骤二:从主题、人物、情节、舞台设计等多角度分析写出自己的收获,并与同学研究探讨。
(3)本题考查成果展示。根据自己某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写出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示例:小人物的塑造独具特色。老舍先生在《茶馆》中正是通过对诸如王利发、秦仲义,松二爷……等人的描写,反应出了一个时代的面貌,而这些小人物又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通过小人物的无奈与对事的反应,我们更能看到那个时代的荒诞与残酷。
10.①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②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③读书有助于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链。 11.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董仲舒读书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2.不能调换,这两个短语分别对应下文内容,因为下文先论述了读书“由厚到薄”,后论述了读书“由薄到厚”的过程,所以不能调换。 13.(示例1)我认为“比较与辨微”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在比较的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让思维得到提升。
(示例2)我认为“读书动笔”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在读书的时候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与疑惑,有助于系统性思考,可以让思维得到完整的训练。
【解析】1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仔细审题后,用心研读选文,根据第②段可确定答案在后文,即在③④⑤段中;找到这三段各自的中心句,即第③段的第一句“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第④段的第一句“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第⑤段的最后一句“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链。”摘取各段的中心句,分条回答即可。
11.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根据画线句可确定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简述了董仲舒专心读书学习一事。具体有力地证明本段的观点“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2.本题考查对内容与思路的理解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确表态——不能调换。然后细读第⑤段,从加点词语与后文内容的对应性方面具体分析,阐明理由。“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对应的词语是“由厚到薄”;“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对应的词语是“由薄到厚”。所以两个词语不能调换顺序。
13.本题考查迁移运用与拓展延伸能力。首先要表明观点,即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读书方法;然后联系选文内容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读书动笔”可以改善这一现状,随时记录与本页所讲内容相对应的笔记,这样随学随记,简单方便,再复习时也容易查找。勤于动笔,除了有逻辑思维,还有形象思维,记忆自然深刻,所学、所听、所看的重点内容便于消化,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