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03巩固练
03 巩固练
1.阅读下面的歌谣,回答问题。
卢沟谣
李明基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
卢沟渡,摆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汉
金中都,烟云散,留下古桥写江山
元明清,七百年,卢沟晓月照大川
晚清衰,民国乱,列强践踏毁家园
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
中国人,意志坚,重整河山换新天
水清清,月圆圆,万古卢沟佑安澜①
[注释]①安澜:比喻社会安定、太平。
(1)这首歌谣构思顺畅,以 为序,呈现了卢沟桥地区的千年历史画卷。
(2)读完这首歌谣,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用1—2个词语概括出来。
(3) 《卢沟谣》歌词清新、质朴、韵味十足。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处,品味其语言。
(4)有人提出,卢沟桥可以见证历史,却无法书写江山,因此建议将“留下古桥写江山”一句中的"写”改为“卧”或者“吊”。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 ……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 ……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节选自高尔基《海燕》创作于1901年)
【乙】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
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的鹰……
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
蛇吓了一大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
“你要死了吗?”
“是的,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痛快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过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它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
“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我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
(节选高尔基的《鹰之歌》写于1895年)
2.乙文中“蛇”这个形象就相当于甲文中的哪些形象?“蛇”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目的是什么?
3.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品析其中的妙处。
①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4.甲文中的海燕、乙文中的鹰在文章结尾处都竭力“喊叫”,从它们的“叫喊声”中你听出了作者高尔基怎样的内心渴求?
5.两篇散文诗都是高尔基“战斗的檄文”,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俄国革命赴汤蹈火……经典往往是常读常新的,有些富有哲理的经典句子至今读来仍催人奋进,发人省醒。试从两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触。(80字左右)
阅读《故乡》,回答小题。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 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6.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7.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8.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1)答案要点:时间
(2)答案示例:豪迈 自豪
(3)答案示例:最欣赏“水清清,月圆圆”。这里运用叠字,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4)答 案示例一 :可以改为“卧”。王朝的烟云散去,留下的古桥却依然安睡在山河之上。
答案示例二:可以改为“吊”。王朝的烟云散去,它建立的古桥让人有哀伤凭吊之情。
答案示例三:不必修改。“写”有记录之意。王朝的烟云散去,留下的卢沟桥却一直
记录着历史朝代的兴衰。
【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对写作顺序的理解。依据“金中都”“元明清”“晚清衰”“宛平城头浴血战”“重整河山换新天”可知,这首歌谣叙写了从金代(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卢沟桥地区的历史。所以是采用的时间顺序。(2)考查对诗歌感情基调的体会。《卢沟谣》叙写了卢沟桥的历史变迁,表现了卢沟桥的悠久的历史和见证了中国现在的安定生活,表现的是人们一种自豪、自信的情感。据此可概括作答。(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本题可从对仗、叠字等方面来赏析语言作答。答案是多元的。(4)开放性试题。结合歌谣内容来分析作答。若认为可把“写”改为“卧”,可从改朝换代了,但桥却依然存在的角度来阐述理由;若认为可把“写”改为“吊”,可从改朝换代了,但人们却产生了对历史的凭吊的角度来阐述理由。若认为不可把“写”改为“卧”或“吊”,可从改朝换代了,但桥却见证并记录了历史的角度来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2.海鸥、海鸭、企鹅。象征着“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或者是对于革命抱以观望和一知半解的务实保全主义的假革命或不革命者)。与鹰进行对比,反衬出鹰的英勇乐观、心志高远。 3.①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地表现了海燕飞行矫健敏捷;“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贬义褒用,表现了海燕藐视环境的恶劣。展现了革命先驱勇猛善战的雄姿。
②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出鹰誓死追求自由、光明世界的光辉形象。 4.渴望沙俄专制统治下的劳苦大众不畏强势,勇于斗争,在战斗中咆哮自己的力量、变革黑暗腐朽的现实社会。(意思对即可) 5.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但必须体现联系生活实际。
【分析】2.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对于比较阅读的文章理解内容时,一定要把两篇进行比较阅读的文章都理解透彻。甲乙两文都运用象征,对比烘托的手法,甲文把海燕的形象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乙文把鹰作为革命战士的形象,文章这样描写蛇:“蛇吓了一大跳”“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通过以上语句分析,蛇象征着胆小怯弱,安于现状,胸无大志,丧失理想市侩小市民。这与甲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形象相似,作者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目的正是与鹰进行对比,反衬出鹰的英勇乐观、心志高远。
3.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分析: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
①如果句子中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句子。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表现)什么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感情。“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海燕疾飞的样子;“高傲”本来是个贬义词,这里贬词褒用,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表现了海燕的桀骜不驯不屈服的精神,借以象征以海燕为代表的革命派,面对着乌云般的邪恶势力,恶劣环境,不肯屈服勇敢斗争的精神。
②此句是环境描写,要从环境描写作用的角度答题。“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是蛇的生存环境,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鹰对重返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的渴望之情。塑造了鹰誓死追求自由、光明世界的光辉形象。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理解。当时正值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下,发出叫喊,即反映出不畏强势,勇于斗争,变革黑暗腐朽的现实社会的决心。
5.本题考查读文谈感悟。从文章的内容出发,选择其中一点来谈,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空谈。如:“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谈乐观、信念)、“——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谈面对挫折)“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谈享受过程)。注意字数要求80字左右。
6.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7.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亲们与家乡的联系比作脐带。生动形象地表明故乡对于乡亲们来说有难以割舍的关系。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希望也不相信乡亲们会割断与故乡的联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之情。 8.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情感、理念)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颗改变嘉兴贫瘠落后的面貌;二可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改变故乡、改变自己的机会) 9.这样的安排,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6.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从内容上看,第三段主要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的日渐淡忘,与后文联系,很明显是为后文对故乡态度的转变形成对比,突出对故乡的依恋与不舍;从结构上看,这段总结上文,并引出下文的内容,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本题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笼统)。
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中叙写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结合前文我对故乡的态度转变过程,我在年轻时也想着逃离故乡,后来对故乡有了难以割舍的依恋。由此可知,这是因为年轻人对故乡的情感不深,而老人生于故乡,又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况且人老了不愿再折腾,所以希望稳定的生活,不希望离开。据此,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分析作答即可。文章的主旨是要表现对故乡的喜爱与依恋,但前文却写不爱故乡,后文又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依恋,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样更能表现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情感。根据这一理解结合文本内容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