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01讲核心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01讲核心 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09: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01讲核心
一、孔乙己
重点字词
Hūn 菜 有肉的菜;有辛味的蔬菜。
侍候 伺候;服侍。
chuò 号 根据某人身上的此特点,给其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称谓。
伤疤 1.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 2.比喻过去的错误、隐私、耻辱等:揭~。
笔砚 毛笔和砚台;文房四室中的两样。
wǎn 惜 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情、可惜:大家对他英年早逝深感~。
夹袄 双层的上衣。
乱 péng péng 形容散乱不齐:衣冠不整。
唠唠 dāo dāo 说话明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不屑 置辩 认为不值得分辩。
间 或 偶然,有时候。
阔绰 奢侈,有派头。
tuí 唐 萎靡不振的样子。
答案: 荤 shì 绰 yàn 惋 蓬蓬 叨叨 xiè jiàn chuò 颓
文学常识
《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二、变色龙
重点字词
kǎn 肩 不带袖子的上衣。古时也称半臂,南方多称背心。
旗 zhì 旗子。比喻有代表性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
荒唐 1.(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之言。~无稽。这个想法毫无道理,实在~。 2.(行为)放荡,没有节制。
洋 yì (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温情 温顺体贴的情意。
diàn 记 心里牵挂,不能忘记。
恐吓 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径自 凭自己的意愿行动:他~走了。
无精打 cǎi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无缘无故 没有一点 。
异想天开 指想法很 ,非常奇怪。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醋栗 一种抗寒的小浆果。
ē yú 奉承 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意为拍马屁,说恭维话,竭力讨好、迎合别人。
断壁残 yuán 残垣:倒了的短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多指废墟。
芒刺在背 芒刺:指植物茎叶、果壳上的小刺。如同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内心 ,坐立不安。
影影绰绰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不真切。
答案:坎 帜 huāng 溢 惦 hè jìng 采 原因 不切实际 lì 阿谀 hē 垣 惶恐 chuò chuò
文学常识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 (俄文: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剧作家。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1880年至1884年,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变色龙》《外科手术》等。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
三、溜索
重点字词
盘桓 徘徊;逗留住宿。
涓涓 形容水流细微而 地流动着。
探视 查看;窥视。
fǔ 身 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
扭绞 用两股以上的条状物向相反方向转动。
顷刻 一会儿。
寻思 琢磨,心里琢磨。
quán 打脚踢 用拳打,用脚踢。
千 jūn之力 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 jīng jīng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zī zhū 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蓦地 1、陡然地 2、让人感到意外。
答案:huán 缓慢 俯 qǐng 拳 钧 兢兢 mò 锱铢
文学常识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1986年,凭借剧情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1年,担任剧情电影《棋王》的编剧。1997年,出版散文《威尼斯日记》。2002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小城之春》上映。2006年,担任人物传记电影《吴清源》的编剧。2010年,出版散文《好说歹说》。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四、蒲柳人家
重点字词
招架 抵挡;承受。
驾 yù 比喻掌握控制;支配
熏陶 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
隐 nì 隐瞒;隐藏。
biē 闷 指心里烦闷。
diān 量 1.思考事情可行性、话语深意等。2.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
礼 pìn 以尊敬的方式聘请。
一气呵 成 1.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2.比喻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不知好歹 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天 lún 之乐 人与人的关系。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形容家庭之乐。
妙手回春 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 。
望眼欲穿 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如坐针 zhān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两 lèi 插刀 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荣 yīng 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答案:驭 táo 匿 憋 掂 聘 hē 伦 高明 毡 肋 膺
文学常识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1997年3月12日),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3岁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 ,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
小说三要素之情节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情节、人物和环境,考试经常围绕三要素来进行考查,本部分重点讲解围绕“情节”考查的相关题型。
(一)情节的考查形式
1、概括小说主要情节故事。
2、根据小说情节发展,补充完整表格内容。
3、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
4、分析情节构思的技巧及表达效果。
概括情节
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情节的时候可以按照这四个部分进行梳理概括,其中开端一般交代小说的环境背景、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以及故事的起因等,发展的部分是故事的进一步展开,高潮是小说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往往也是情节矛盾冲突点,结局就是故事的结束。
例:梳理《变色龙》的情节。
答:《变色龙》的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开端(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
②发展(6—23段):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明的对比。
③高潮(24—27段):最后确定狗的身份是将军哥哥家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相应的做出最后的判决。
④结局(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恐吓。
情节的作用
小说情节一般对前后情节的发展与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主题的表达都具有一定作用,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情节在小说中的段落位置进行分析。
开篇情节的作用:
开篇交代了……内容,渲染……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暗示……主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中间情节的作用:
该段交代了……内容,为后文埋伏笔,与……情节形成对比或者相呼应,情节叙事更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情节,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结尾情节的作用:
写了……内容,表达……情感,升华/深化/揭示出……的主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照应开头,情节结构更严谨,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例:分析《孔乙己》前三段的作用。
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展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故事和悲惨命运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冷漠,势利,麻木,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用冰冷气氛的前奏,使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哄然而起,使行文更有波澜。
例:分析《孔乙己》第九段的作用。
答:写出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角色,可怜而可悲,没有人关心他。有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人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无视,引出下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结局的叙述,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
例:结合“大约”与“的确”两个词,分析《孔乙己》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没有见。“的确”:确实,揭示孔乙已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作者作出这样肯定的推测,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社会制度使民众麻木不仁和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摧残,必定会将他送上死路 ②个人原因:文章通过对孔乙已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细致传神的刻画,塑造出了一个穷困潦倒而又死要面子、好吃懒做而又迁腐可笑的底层知识分子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特殊的身份与性格注定了孔乙已悲剧的命运。
(二)练经典
决不投降
①那年我十八岁,高三。妈妈重病住院了。突然有一天,她病情加重,已经病危,需要立即做手术。爸爸却不签字,也不说话。医生说父亲是重压之下,患上了抑郁症。那一瞬间,我内心突然崩溃了,连眼泪什么时候流出来都没有察觉。
②我浑浑噩噩地见了主治医师,那是我第一次在手术单上签名,拿起笔觉得有千钧重。不手术,只能等待生命耗尽;做手术,也许生命马上结束,也可能换来重生。要怎么选?我拿着病危通知单,手抖得像个筛子。
③换上隔离服,进了ICU。我握着妈妈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妈妈吃力地说:“囡囡,别哭,要坚强。你自己要好好用功,也要把弟弟管好。咱家有三张存折,密码是家里电话号码后六位倒过来,就在床头柜最底下那个抽屉。一个留着给你上学用,一个给你弟弟上学用,剩下的一个备用……”
④“妈,别说了,你不能有事,你有事了我和弟弟怎么办? "“囡囡,妈妈会努力,妈妈会努力的。”
⑤我多想她能像平常一样,在我掉眼泪的时刻,抱抱我,告诉我:“囡囡,没关系,妈妈在,不要怕。”可是没有,她生病了。顷刻之间,我的家就要支离破碎了。
⑥妈妈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我脑子里设想了无数种可能。最糟糕的情况是,妈妈病重了,爸爸抑郁,弟弟才八岁。而我才十八岁,也还是个孩子,一直被爸妈护在手心里,从未经历过风吹雨打。我觉得天沉沉地压下来,前路茫茫,一片黑暗。我绝望无助,想逃。我甚至深深埋怨爸爸。他太爱妈妈、太怕失去妈妈了,可是他整个人沉浸在恐惧和悲伤里,抛下我和弟弟怎么办?作为父亲,这不是不负责任吗?他就那么蹲在那里,软软的像一摊泥。我望着他,眼泪又掉了下来。
⑦我又埋怨,又理解,又生气,又心疼,心里五味杂陈。
⑧医院真是个考验人意志的地方,我在绝望中徘徊,感觉自己瞬间长大。万幸,妈妈闯了过来。医生把妈妈从手术室推出来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绝望中的第一束小火苗。只要有一丝活的可能,前方的路再难走,我心里都有了底气。我想,这就是磨难强行激发出的我们灵魂深处最美好的东西。
⑨妈妈依然昏迷,爸爸精神萎靡,弟弟需要照顾。
⑩距离高考只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还是打定主意,向学校请了假。面对家里突然的变故,八岁的弟弟怕得发抖。他仰着脸问:“姐姐,你说妈妈会不会死,爸爸会不会疯?“我故作坚定地告诉他:“不,他们一定会好起来的。”这话是说给他听,更是说给自己听。
上午,带着爸爸在医院照顾妈妈,我一秒钟都不敢让他离开我的视线;下午,领着爸爸去康复中心做治疗,看到那些患者被关在高高的铁门里面,或哭或笑、大喊大叫,我的内心极度恐慌。每次从康复中心出来,我的腿都是软的,要一手牵着爸爸,一手扶墙,才能正常走路。
三月的阳光已经带着暖意,可我时常感觉到刺骨的寒冷。那是我最黑暗绝望的日子。我很累、很怕,可我挺过来了。妈妈的病渐渐好转,爸爸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往后的岁月,每当遭遇艰难、经历绝望、想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十八岁的自己,那个用稚嫩的肩膀死命扛起整个家庭的自己。那么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生活中,我们总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绝望。那些击不垮你的绝望,最终会变成光,把未来的路照亮。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我的情感、心理
① 内心崩溃
拿着病危通知单 ②
③ 绝望无助想逃
看到妈妈闯了过来,被推出手术室 ④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他就那么蹲在那里,软软的像一摊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标题“决不投降”不仅关联了主要情节,揭示了本文的情感主旨,同时还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B.第⑤段的“顷刻之间,我的家就要支离破碎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我”内心濒临绝望,在那一刻“我”认为好好的一个家庭将不再完整了。
C.第⑦段“我”埋怨父亲,生他的气,是因为他懦弱地把家里这一摊事丢给“我”一个人面对。他却只顾自己悲伤。在“我”看来父亲就是一个自私地人。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其中叙述条理清晰,描写细致生动,议论点明主旨。
E.可用海明威的“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那些击不垮你的绝望,最终会变成光,把未来的路照亮。”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5.请根据《决不投降》的内容,在第③段省略号处补充一段母亲的神态和我的心理描写。
【要求】(1)符合上下文情境;(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3)字数 150—200字。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①得知妈妈病危、爸爸抑郁;②恐惧害怕;③面对爸爸妈妈生病、弟弟年幼;④燃起了希望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一摊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受到打击之后的绝望、痛苦和恐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生气(埋怨)和心疼。 3.AC 4.理解:“绝望”是指生活中的困难与磨难;“光”是指勇敢、坚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生活中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困难与磨难,只要你不屈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战胜困难,走出困境,这份勇敢坚韧会让你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感悟: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顽强抗争,坚持不懈。我曾经历过舞蹈比赛失败的挫折,但是总结是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在下一次的比赛中一举夺魁。所以,我们在困境中要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5.妈妈的神态要传递出对家庭的愧疚;对子女的担心;以及对女的期待,期望她能照顾好这个家。(此时妈妈生病,躺在病床上,马上要做手术,妈妈应是憔悴虚弱的,重点应体现出妈妈对我们的担忧。)
我的心理:不知所措,悲伤难过,对将来的恐惧,胆怯;对身患重病的母亲的心疼。(我此时应有担忧恐惧害怕,而不是坚定的承担起家庭重担。)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突然有一天,她病情加重,已经病危,需要立即做手术。爸爸却不签字,也不说话。医生说父亲是重压之下,患上了抑郁症。那一瞬间,我内心突然崩溃了,”可知,是因为母亲病情加重,已经病危,父亲重压之下竟然患上了抑郁症;
根据第②段“我浑浑噩噩地见了主治医师,那是我第一次在手术单上签名”,可知拿着病危通知单的我“浑浑噩噩”;
根据第⑥段“妈妈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我脑子里设想了无数种可能……我绝望无助,想逃”可知,面对爸爸妈妈生病、弟弟年幼我绝望无助,想逃;
根据第⑧段“医院真是个考验人意志的地方,我在绝望中徘徊,感觉自己瞬间长大。万幸,妈妈闯了过来。医生把妈妈从手术室推出来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绝望中的第一束小火苗。只要有一丝活的可能,前方的路再难走,我心里都有了底气。我想,这就是磨难强行激发出的我们灵魂深处最美好的东西。”可知,看到妈妈闯了过来,被推出手术室,我心理燃起了希望;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他就那么蹲在那里,软软的像一摊泥。”母亲被推进手术室后,父亲整个人沉浸在恐惧和悲伤里,被现实击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一摊泥,既写出了父亲蹲着的样子,同时带有一丝贬义的情感色彩,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A.结合选文第①段“妈妈重病住院了。突然有一天,她病情加重,已经病危,需要立即做手术。爸爸却不签字,也不说话。医生说父亲是重压之下,患上了抑郁症。那一瞬间,我内心突然崩溃了,连眼泪什么时候流出来都没有察觉”、⑨段“妈妈依然昏迷,爸爸精神萎靡,弟弟需要照顾”等内容可知,文章的行文线索应为母亲病重,而非“决不放弃”;
C.结合选文第⑥段“妈妈病重了,爸爸抑郁,弟弟才八岁。而我才十八岁,也还是个孩子,一直被爸妈护在手心里,从未经历过风吹雨打。我觉得天沉沉地压下来,前路茫茫,一片黑暗。我绝望无助,想逃。我甚至深深埋怨爸爸。他太爱妈妈、太怕失去妈妈了,可是他整个人沉浸在恐惧和悲伤里,抛下我和弟弟怎么办?作为父亲,这不是不负责任吗?他就那么蹲在那里,软软的像一摊泥”等内容可知,在“我”看来,父亲是一个轻易被现实击垮的人,他是懦弱的,但并不是自私;
故选AC。
4.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理解。
“那些击不垮你的绝望,最终会变成光,把未来的路照亮。”这句话概括了全文,点明了“决不放弃”的主旨,作者在遇到困难时,总会回过头想想当年的自己,那么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哪里还会有更糟的情况,这样一想又能对生活充满信心了。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挫折或磨难,进一步谈谈“否极泰来”的感悟。
示例: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不要害怕,尽全力去解决,熬过了当下最黑暗的时刻,以后便走向光明。
5.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前文写“我”去ICU看病重的妈妈,她向“我”交代了很多事情,比如家里存折的位置和密码,说明她已经做好了意外来临的准备,因此妈妈的神态描写要抓住“病重”和“交代后事”两点。结合下文“我”希望妈妈别说了,妈妈回答她会努力的,说明“我”在听到这些话时是抗拒的,内心很痛苦,而妈妈也在为活下去而努力。
示例:我看着母亲,她脸色苍白,像一棵毫无生机的枯树,决心在意外到来之前先交代好后事。每听她说一句,我的心如同坠入了冰窖,不愿接受。她安排得那么好,面面俱到,可我真的不需要,不要她躺在ICU里,不要爸爸得抑郁,我可以接受生活的苦难,但这种可能天人永隔的情况,我浑身写满了拒绝。ICU的温度本应该很舒适,我却遍体生寒,这里是治病的地方啊,我怎么觉得自己病得更严重了。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