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在教材第33---37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飘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等,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提出问题和观点。
2.培养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进行由浅入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质疑、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与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3.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4.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突破
1.火山、地震等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现象学生早有耳闻,但不知其所以然。要充分的利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关系理念。
2.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概括,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考虑课文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及习惯,重在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贯穿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电脑的多功能,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展现于课堂,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
3.用描图、拼图、演示等参与性强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从中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取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图片、挂图、录像资料。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的资料,地球仪,白纸,剪刀。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导入:设计温故知新的问题,启发学生回忆思考并产生新的疑问 1. 回忆思考,并通过阅读地图回答提问,就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问题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并思考地表形态形成的演变、求证过程和认知方法。 2. 积极参与讨论,并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来证实地表形态的演变 ,探讨认知方法。
3.大陆轮廓相互吻合,能否断定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还需要哪些证据? 3.学生放飞思维,大胆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设计求证过程
4.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并提出问题 4.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海拔、等高线的定义;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山地组成部分的判读;世界两大山脉带; 1.回忆思考,阅读地图回答提问;并在挂图上指出五种地表形态及其代表地形和世界两大山脉
2.导入新课:地球表面为什么崎岖不平?两大山脉是怎样形成的?播放一段地形演变的录像资料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动力是什么?(1)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宣读自己的资料。(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正面评价,并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追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板书:第四节 海陆变迁 2.带着问题观看录像,讨论回答教师的提问;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搜集的地形演变的资料。(2)分小组讨论推断地表形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简单讲解地球内部的压力、岩浆的热力、地球自身的引力;地球表面的风、水的侵蚀、大气压、外星球的引力等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板书:一、地表形态变化1.变化原因4.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倾煤田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轮廓吻合。板书:2.海陆变迁的例证。 3.根据已有知识初步理解,尝试解释一些地理现象。4.思考、讨论变迁的原因,并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地表形态是变化的,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同时,可大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看不出这种变化,阅读课本P33的内容找寻答案。
二、大陆漂移假说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创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2.投影图片:海牛、鸵鸟在非洲、南美洲的分布图,提问: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不会飞,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3.展示魏格纳的发现依据和过程:课件演示教材P33~34“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4.鼓励学生多读书、勤思考、注意知识积累和活学活用。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1.提出:20世纪初、魏格纳2.内容:泛大陆、泛大洋、漂移 1.由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魏格纳发现大陆轮廓相吻合并推断很久以前大陆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为此魏格纳进行了长期的探究论证,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2.学生讨论,大胆想象。分小组先在地球仪上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再用剪刀剪下来,试着把它们拼起来,看看是否吻合3.用拼图演示这两块大陆可能是怎样漂移的,思考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20世纪60年代,通过深海探测和人造卫星精密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不断“漂移”。
本课总结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这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时间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气象学家魏格纳“无意中的发现”,创立了“大陆漂移假说”,为我们揭示了地表演变的奥秘,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变化原因
海陆变迁的例证
二、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20世纪初、魏格纳
2.内容:泛大陆、泛大洋、漂移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问题导入】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知识链接】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思考:为什么有的国家多火山地震
2.演示六大板块的组成、分布,移动方向,引导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 2.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并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上指出它们的移动方向。
3.展示“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火山地震带、海洋扩张、萎缩的成因。
板块构造学说
复习导入1.问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观点是什么2.创设情境:什么巨大的力量使巨厚的大陆大范围漂移? 回忆思考,回答问题2.介绍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
讲授新课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还不能使所有人信服,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可信的“板块构造学说”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问:六大板块的名称及结构 2.用课件演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归纳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 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拉张边界——张裂拉伸——裂谷、海洋挤压边界——碰撞挤压——山脉、岛屿平错边界——平行移动(4)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3.通过课件演示海洋经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板书:三、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2.主要观点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释东非大裂谷、日本多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1.《六大板块示意图》,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相互位置及其结构。分析板块与泛大陆、当今世界六大陆的不同2.分析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的原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3. 利用书等实物做教具演示板块的相互运动,观察演示结果,解释山脉形成原因及其分布。4.运用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1)东非裂谷不断扩张形成海洋,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的原因。(2)日本群岛的形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思考: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问题导入】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在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都有这两种无远涉能力的动物吗?
【知识链接】
知识拓展
二、火山与地震
出示“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在“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上叠加“块构造示意图”问: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分布的关系?讲述:世界每年平均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这里。其中,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中,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80%。全球现有500多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都分布在这里。播放世界上发生的火山地震的录像,问:火山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自救?火山地震发生时,是否有预兆?板书:四、火山与地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2.防震减灾 1.通过观察了解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2.仔细阅读叠加图,说明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3.在“火山地震分布”图上,找出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思考:中国是否多火山地震?中国哪些地区多火山地震?4.观看录像,了解火山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分组讨论自救的方法,介绍自己课前搜集的火山地震发生时出现的前兆和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完成课本P36课堂活动1、2完成课本P37课堂活动1、2
本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认识到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今天的海陆分布及其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汩汩涌动,生生不息,造就了地球表面的千姿百态,崎岖不平;地球外部风、沙、流水,日晒雨淋,常年不断,削平了高山,填平了峡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地球就是在这些力量共同的作用下,不断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类面前。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2.主要观点
四、火山与地震
1.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2.防震减灾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调查访问或通过资料搜集,写一篇短文,介绍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查阅最新资料,看看最近在全球又有哪些国家发生了地震,造成了多大损失,试用板块构造理论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