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3课教学重点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什么来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
(当时人民解放战争正在进行中,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的条件还不成熟)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制定宪法)3、为什么当时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以什么来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第一届全国人大1、时间、地点:2、内容:1954.9 北京(1954年宪法)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通过《’宪法》
P15选举P16:宪法内容:宪法性质:社会主义(最高权力机构、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主席(毛)、国务院总理(周)目的和意义:P16第二段小字倒数四行3、内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与目的:2、提出:P16中间小字:中国政府为打破……国际条件。1953.12与印度政府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4、影响:成为指导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美国等西方国家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封锁
世界上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只有十几个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状态3、中国提出的方针及作用(影响):三、万隆会议1、时间、人物、地点、中国代表(第1段):2、特点与中心议题(第2段):1955.4;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印尼万隆;周恩来 特点:有史以来第一次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方针:“求同存异”;
作用与影响:
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天地。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同”和“异”各指的是什么? “同”指各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异”指各国的处境不同,发展的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练习:关于万隆会议……增进了中国与 间的理解与信任。中国国务院 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 提出了“ ”的方针。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 参加的国际性会议。周恩来周恩来求同存异西方大国亚非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