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大学之道》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大学之道》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大学之道》练习
一、选择题
1.(2022高二上·巴音郭楞期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
B.人而不仁,如礼何 物格而后知至
C.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迩之事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
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
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小人喻于利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君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古今义相同。
B.小人:卑鄙无耻的人。古今义相同。
C.“小子”古义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年幼的男孩子。
D.掌上: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2022高二下·宝清期中)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
③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归依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安:安逸
⑤迩之事父 迩:近 ⑥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③中的“归”是动词,称赞,称许;⑥中的“喻”是动词,知晓,明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除了熟记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外,还要结合该词所在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做出判断和解释。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致知在格物”中的“格物”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项正确。
B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庶人”解释为“一般人”不正确,正确的解释应为“平民百姓”。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此项解释不正确。
C项,“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中“怵惕”解释为“惊骇、恐惧”。译文: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此项解释正确。
D项,“犹其有四体也”中的“四体”解释为“四肢”。译文: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此项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故①⑥/②⑤/③④/⑦分类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根据字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词语的词性;还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最好还是平时多积累。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等。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①②③全都属于古今同义。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B“商代叫庠,周代叫序”顺序颠倒了,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实词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
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
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彰明美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9.(2021高二上·滨海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
【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连词,表顺承,译为“就”;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B.兼词,于此;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
C.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D.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摘选自《大学之道》
(二)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塞。⑤县:同“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B.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C.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D.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等于今天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B.《荀子·修身》中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小人”也是这个意思。
C.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和《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河”皆指黄河。
D.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 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②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14.上述两篇选文均强调了修身的重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0.B
11.B
12.C
13.①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
②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14.《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是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修身》强调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对于天文历法、文史典籍、风俗礼仪、科举职官等常识要烂熟于心。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的关教室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和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筛选和比较分析。
参考译文:
(一)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二)
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定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10.句意: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
从句式对称的角度来看,“身劳而心安”和“利少而义多”结构一致,“为之”和后面的“为之"结构一致,所以应该分别断开,排除CD;
两个“为之"中的之”分别指代“身劳而心安"利少而义多”,即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如果与“为之"放在一个句中,那么就成为“为之"的主语,这显然不合于常理,因为“为"意思是“做”,主语应该是“人”,所以中间要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B。
11.B.“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错误,结合“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可知,文中的“小人"指品德低下、卑鄙无耻的人。
故答案为:B。
12.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这句话“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中“修”是*美好"的意思,而不是“修身"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
故答案为:C。
13.①“格”,认识、研究;“意诚”,意念真诚;“心正”,心志端正,
②“非”,批评,指责;“当”,恰当;“是”,肯定,赞同;“……者,……也“是判断句式。
故答案为:①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
②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14.《大学之道》中,结合“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可知,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是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修身》中,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可知,强调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故答案为:《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是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修身》强调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台湾,海外一巨岛,广袤千里,物产之利无所不有。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嘉靖中,海贼林道干遁入台湾,寻为琉球所逐。天启中,日本逐琉球而踞之。崇祯中,闽地大旱,(郑)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鸿荒甫辟土膏坟盈一岁三熟漳州之人赴之如归。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乞于日本,以台湾为互市地。市久之,荷兰先筑安平城,旋筑赤嵌城。筑炮台,沈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有荷兰通事何斌者,南安人;为揆一王主会计,负帑二十万。惧发觉,走厦门谒成功曰:“台湾,公家之故土也;沃野千里,鸡笼(基隆)、淡水硝磺有焉。横绝天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集僚佐议之不决,惟马信、杨朝栋然之。
初,三月二十七日,成功自澎湖开船,下令曰:“视吾鹚首所向。”四月一日天明,成功至台湾外沙线,各船络绎至鹿耳门线外。此港甚浅,大船从无出入,故荷兰不防之。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守台湾城揆一王遣头目拔鬼仔率兵数百前来冲击。陈泽迎战,一鼓歼之。四日,杨朝栋招谕赤嵌城酋长,(酋长)猫难实叮以城孤救乏,遂率三百余名出降。令赤嵌酋长招揆一王降,不从。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
(节选自《台湾通纪》)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
鸿A荒B甫C辟D土E膏F坟G盈H一I岁J三K熟L漳M州N之O人P赴Q之R如S归T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不久,表时间,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相同。
B.走,即逃跑,与《鸿门宴》中“四人持剑盾步走”的“走”意思相同。
C.鹚首,古代指船头,与《荷塘月色》中“鷁首徐回”的“鷁首”意思相同。
D.络绎,指连续不断,与《孔雀东南飞》中“络绎如浮云”的“络绎”意思不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各朝代也对台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但在明朝,台湾先后被琉球、日本、荷兰占据。
B.经由原荷兰通事何斌从历史、地理、物产等方面有理有据的鼓动,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集中力量收复台湾。
C.渡海作战要面临复杂的地形和天气,郑成功的焚香祷告增长了军队的士气,又使潮水涨了一丈多,大船得以通行。
D.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既有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也有技术高超的心理战,这充分展现了郑成功卓越的指挥才能。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
②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
19.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成功“正心”的表现。
【答案】15.DHL
16.D
17.C
18.①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
②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
19.①“正心”即端正内心;②郑成功心怀家国,不忘朝廷,忠君爱国;③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首先要完善自身的修养;要完善自身的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材料二:
台湾是海外的一个巨岛,土地面积达千里,物品丰富无所不有。隋代大业年间,虎贲将陈棱一到达澎湖,向东遥望大海而返回。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明朝初年废除。明嘉靖年间,海贼林道干逃到台湾,不久就被琉球所驱逐。明天启年间,日本驱逐琉球占领了台湾。崇祯年间,福建地区大旱,郑芝龙向巡抚熊文灿请示,用船舶调数万饥民到达台湾,每人分发三两黄金、一头牛,让他们开垦岛上的荒地。边远荒僻之地刚刚开垦,土地肥沃,一年能收获三季庄稼,漳州人去台湾就像回家一样平常。荷兰人遭遇风暴停靠在台湾,向日本人请求,把台湾作为贸易地。贸易久了,荷兰人先筑安平城,随即修筑赤嵌城。修筑炮台,在鹿耳门的港口凿沉夹板船,派揆一王守卫。有一个荷兰人的翻译叫何斌,是南安人;担任揆一王的主会计,亏欠府库二十万钱。害怕被发现,逃到厦门拜见郑成功说:“台湾是国家的故土;沃野千里,鸡笼、淡水有硝石、硫磺。横越浩渺的天海,与外国畅通。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郑成功看他呈献的地图,感叹说:“这也是海外的扶余国了!”召集幕僚属官商议决定不下,只有马信、杨朝栋认可。
起初,三月二十七日,郑成功从澎湖发兵,下令说:“看我们船头的方向。”四月一日天亮,郑成功来到台湾外沙线,各路船只陆续来到鹿耳门线外。这个港口很浅,大船从来没有出入过,所以荷兰人不设防。郑成功焚香祈祷说:“我蒙受先帝垂爱,可是还没有收复一寸土地,致使台湾岛处于危险境地;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用竹篱探勘水深,又涨了一丈多。三日,陈泽在北线尾扎营,守卫台湾城的揆一王派头目拔鬼仔率数百士兵前来冲犯进攻。陈泽迎战,一举歼灭敌人。四日,杨朝栋招抚赤嵌城首领,(酋长)猫难实叮因为赤嵌城孤立缺乏救援,于是率领三百多名士兵出城投降。令赤嵌城的首领招降揆一王,(揆一王)不从。第二天,荷兰人敲着鼓吹着笛,向七鲲身出兵。郑成功的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舞动武器全力冲击,荷兰军队大败,退守台湾城。郑成功命令马信等人驻守台湾卫牢固把守不主动进攻,等候他们自己投降;派各镇人马按驻守地屯兵垦荒。改赤嵌城为东都,设置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的揆一投降郑成功。
15.句意:边远荒僻之地刚刚开垦,土地肥沃,一年能收获三季庄稼,漳州人去台湾就像回家一样平常。“鸿荒甫辟”为主谓结构,后面断开;
“土膏坟盈”和“一岁三熟”都在描述土地,中间应分开;
“漳州之人”是下句主语,故在其前断开。
故答案为:DHL。
16.D.错误。“络绎如浮云”的“络绎”意为“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络绎”意思相同。句意:各路船只陆续来到鹿耳门线外/来往的人连续不断像天上的浮云。故答案为:D。
17.C.“增长了军队的士气”于文无据。原文“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可知,并无增长了军队的士气的相关内容。故答案为:C。
18. ①“足”,足够;“兴贩”,贩卖;“霸王”,成就霸业(王业)。译文: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②“辟”,收复;“假”,借用;“行”,使……通行。译文: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
故答案为:①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
②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
19.“正心”即端正内心,谓使人心归向于正;公正无私之心。由原文“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可知,郑成功心怀家国,不忘朝廷,忠君爱国。
由原文“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可知,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故答案为:①“正心”即端正内心;②郑成功心怀家国,不忘朝廷,忠君爱国;③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2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答案】20.B
21.D
22.D
23.C
24.B
25.①一旦克制自己,使言行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天下的人就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首先明确加点词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看是否存在古今异义现象。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表停顿的功能,利用语法中的对称性结构等等作为断句标志,还可以参考选项的表述进行。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20.B.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标准”解释错误,应是“推究”的意思。
故答案为:B。
21.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它。句意:大学的宗旨。/我只是因为它没什么用处所以砸破了它。B.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假设。句意: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有什么意义?
C.第一个“其”,代词,自己的;第二个“其”,语气词,大概。句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那大概就是‘宽恕’啊!
D.两个“为”,都是动词,做。句意: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要在事情没有发生时就做好防止。
故答案为:D。
22.A.大学:古义,大人之学,博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句意:句意:大学的宗旨。B.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句意:跨步前进的人行走不稳。
C.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担忧。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
D.孺子:古今均指小孩子。句意: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故答案为:D。
23.句意: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依据语法结构,“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视”是名词,作主语,“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C。
24.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分析错误,“八条目”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故答案为:B。
25.①“一日”,一旦;“克己”,克制自己;“归”,赞许,称许。②“庶人”,平民,百姓;“壹”,一概;“本”,根本。
故答案为:①一旦克制自己,使言行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天下的人就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若火之始然 D.与越人水战
2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凡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凡:所有。
2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9.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答案】26.C
27.A
28.A
29.①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词类活用;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判断有无词类活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活用类型,比如名作动;动作使动等等。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礼记》)
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孟子》)
26.A.前一个“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B.“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C.没有词类活用。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D.“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与越国人在水上交战。
故答案为:C。
27.A.止:达到的境界。句意: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故答案为:A。
28.A.“《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错,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又称四子书。故答案为:A。
29.①“贤”,德才兼备的人;“齐”,向……看齐;“省”,反省。译文: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②“至于”,直到;“庶人”,平民;“壹是”,一概、一律;“以……为”,以……作为。译文: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故答案为:①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3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爱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3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答案】30.C
31.D
32.B
33.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要认真学习课文,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积少成多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对于虚词,要在平时多积累,勤于翻查工具书,对于“之”“其”“而”“或”“乃”“以”等常见虚词的用法要掌握透彻。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关键是抓住句子的意思,然后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对称性结构等等,再结合选项的布局特点去分析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重点是要勤于积累,分类记忆,反复巩固,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科举职官、风俗礼仪等等要多记忆和巩固。
参考译文:
(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二)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30.C.前一个“恶”为动词“厌恶”;后一个“恶”为形容词“不好的”。句意:好像厌恶臭气”。选项加点的是后一个“恶”,应该是形容词“不好的”意思。
故答案为:C。
31.A.“以”,介词,把。句意: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B.“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C.“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D.“于”均为介词“在”。句意: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故答案为:D。
32.句意: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据此排除CD。
“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
故答案为:B。
33.B.“《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错,《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故答案为:B。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____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____寻找人生价值、____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才能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3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崇尚 大势中 标注 集腋成裘
B.爱好 浪潮中 标注 集腋成裘
C.爱好 大势中 标示 众擎易举
D.崇尚 浪潮中 标示 众擎易举
3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C.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D.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3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答案】34.A
35.C
36.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彩的褒贬,最后结合语境进行综合考虑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34.崇尚:尊重;推崇。爱好: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喜爱;对某种事物所具有的浓厚兴趣。用于“家国大义”,空一应选择“崇尚”更恰当。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多指政治局势)。浪潮:比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用于“国家前行”空二应选用“大势”。标注:标示并注明。标示:标明;显示。根据搭配对象“成长坐标”可知,空三应选用“标注”。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小,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容易把东西托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合力,就容易把事情做成功。根据后面的“聚沙成塔”可知,空四应选用“集腋成裘”。故答案为:A。
35.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站在“历史节点”,然后回望“发展历程”,最后感受“爱国的情愫在升腾”。所以应选择C。故答案为:C。
36.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无论……还有……”搭配不当,“还有”应改为“还是”;二是成分残缺,“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缺少宾语中心语。综合分析,应选B。故答案为:B。
四、语言表达
3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记者从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一年的考古发掘,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并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表示,无锡梅里遗址内涵丰富,遗址的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对探讨吴文化的起源及其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①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②该遗址为商周遗址,内涵丰富;③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本题应抓住“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并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分析,第一句主要讲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结合“无锡梅里遗址内涵丰富,遗址的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等分析,该遗址为商周遗址,内涵丰富;结合“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对探讨吴文化的起源及其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此句主要讲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该段文字关键信息有三点:考古工作的进展、考古发现的内涵、考古发现的意义。
故答案为:①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②该遗址为商周遗址,内涵丰富;③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压缩语段,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
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五、情景默写
38.《大学之道》: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止、庶人、壹、致知、国治。
故答案为:
(1)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4)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六、选择类
39.(2022高二上·牡丹江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D.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高尚的品德。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句意: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句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40.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C.致知在格物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答案】A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B.古今同义:根本始末。句意: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
C.古今同义:认识、研究事物。句意: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D.古今同义:指平民百姓。句意: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掌握这些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感彩变化、词义弱化强化等现象。
分析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1)语境推断法: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2)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
(3)结构分析法: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或相近(相同)。
(4)联想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成语推断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
4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答案】A
【知识点】断句
【解析】【分析】 句子根据顶针结构划分,“知至知至”“意诚意诚”“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家齐家齐”“国治国治”中间断开。句意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句意,抓好常见的表停顿的文言虚词,利用对称性结构等等这些断句标志进行判断即可。
4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贼者也 仇视 譬如为山 堆积
B.要誉于乡党 求取 致知在格物 推究
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理 天下归仁焉 称赞
D.君子喻于义 明白 若火之始然 ……的样子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自贼者也”的“贼”,伤害,句意: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
C.“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是指安定或太平,句意:国家安定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D.“若火之始然"的“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七、微写作
43.怎样修身?课文《大学之道》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化自信这一角度,写一段议论文字,谈谈你的想法,不少于2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聚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严重受挫,在反思传统时出现了很大偏差。孙中山先生说,“修齐治平”之道“本属于道德之范围”,有时却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识范围内来讲”。事实上,“我们祖宗对于这些道德上的功夫,从前虽然是做过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后,这些智识的精神,当然也失去了。所以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那是习而不察,莫名其妙的”。直到今日,虽然人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内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
【知识点】小作文;辩证分析
【解析】【分析】本次作文论述的中心是“怎样修身”这一问题。对此考生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要结合课文《大学之道》中给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方式,才能然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于“怎样修身”有自己现实意义的解读,题干要求结合考生从“文化自信”这一角度谈自己的想法。首先要读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接着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大学之道”的概括,是儒家学说的精髓。然后举例论证无数的志士仁人或著书立学,或捍卫正义,他们具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这就是他们的“修身”方式。最后结合近代中国落后被打就是文化自信的缺失的表现,指出我们要了解“修身”对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并提出积极加强自身的修养的建议。
【点评】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评论类微写作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1 / 1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大学之道》练习
一、选择题
1.(2022高二上·巴音郭楞期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
B.人而不仁,如礼何 物格而后知至
C.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迩之事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小人喻于利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2022高二下·宝清期中)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
③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归依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安:安逸
⑤迩之事父 迩:近 ⑥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9.(2021高二上·滨海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摘选自《大学之道》
(二)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塞。⑤县:同“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B.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C.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D.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等于今天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B.《荀子·修身》中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小人”也是这个意思。
C.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和《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河”皆指黄河。
D.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 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②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14.上述两篇选文均强调了修身的重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台湾,海外一巨岛,广袤千里,物产之利无所不有。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嘉靖中,海贼林道干遁入台湾,寻为琉球所逐。天启中,日本逐琉球而踞之。崇祯中,闽地大旱,(郑)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鸿荒甫辟土膏坟盈一岁三熟漳州之人赴之如归。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乞于日本,以台湾为互市地。市久之,荷兰先筑安平城,旋筑赤嵌城。筑炮台,沈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有荷兰通事何斌者,南安人;为揆一王主会计,负帑二十万。惧发觉,走厦门谒成功曰:“台湾,公家之故土也;沃野千里,鸡笼(基隆)、淡水硝磺有焉。横绝天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集僚佐议之不决,惟马信、杨朝栋然之。
初,三月二十七日,成功自澎湖开船,下令曰:“视吾鹚首所向。”四月一日天明,成功至台湾外沙线,各船络绎至鹿耳门线外。此港甚浅,大船从无出入,故荷兰不防之。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守台湾城揆一王遣头目拔鬼仔率兵数百前来冲击。陈泽迎战,一鼓歼之。四日,杨朝栋招谕赤嵌城酋长,(酋长)猫难实叮以城孤救乏,遂率三百余名出降。令赤嵌酋长招揆一王降,不从。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
(节选自《台湾通纪》)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
鸿A荒B甫C辟D土E膏F坟G盈H一I岁J三K熟L漳M州N之O人P赴Q之R如S归T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不久,表时间,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相同。
B.走,即逃跑,与《鸿门宴》中“四人持剑盾步走”的“走”意思相同。
C.鹚首,古代指船头,与《荷塘月色》中“鷁首徐回”的“鷁首”意思相同。
D.络绎,指连续不断,与《孔雀东南飞》中“络绎如浮云”的“络绎”意思不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各朝代也对台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但在明朝,台湾先后被琉球、日本、荷兰占据。
B.经由原荷兰通事何斌从历史、地理、物产等方面有理有据的鼓动,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集中力量收复台湾。
C.渡海作战要面临复杂的地形和天气,郑成功的焚香祷告增长了军队的士气,又使潮水涨了一丈多,大船得以通行。
D.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既有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也有技术高超的心理战,这充分展现了郑成功卓越的指挥才能。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
②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
19.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成功“正心”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2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若火之始然 D.与越人水战
2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凡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凡:所有。
2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9.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3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爱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3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____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____寻找人生价值、____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才能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3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崇尚 大势中 标注 集腋成裘
B.爱好 浪潮中 标注 集腋成裘
C.爱好 大势中 标示 众擎易举
D.崇尚 浪潮中 标示 众擎易举
3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C.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D.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3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四、语言表达
3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记者从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一年的考古发掘,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并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表示,无锡梅里遗址内涵丰富,遗址的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对探讨吴文化的起源及其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五、情景默写
38.《大学之道》: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六、选择类
39.(2022高二上·牡丹江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D.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40.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C.致知在格物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4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贼者也 仇视 譬如为山 堆积
B.要誉于乡党 求取 致知在格物 推究
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理 天下归仁焉 称赞
D.君子喻于义 明白 若火之始然 ……的样子
七、微写作
43.怎样修身?课文《大学之道》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化自信这一角度,写一段议论文字,谈谈你的想法,不少于2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
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
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2.【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君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古今义相同。
B.小人:卑鄙无耻的人。古今义相同。
C.“小子”古义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年幼的男孩子。
D.掌上: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③中的“归”是动词,称赞,称许;⑥中的“喻”是动词,知晓,明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除了熟记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外,还要结合该词所在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做出判断和解释。
4.【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致知在格物”中的“格物”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项正确。
B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庶人”解释为“一般人”不正确,正确的解释应为“平民百姓”。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此项解释不正确。
C项,“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中“怵惕”解释为“惊骇、恐惧”。译文: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此项解释正确。
D项,“犹其有四体也”中的“四体”解释为“四肢”。译文: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此项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5.【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故①⑥/②⑤/③④/⑦分类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根据字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词语的词性;还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最好还是平时多积累。
6.【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等。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①②③全都属于古今同义。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7.【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B“商代叫庠,周代叫序”顺序颠倒了,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实词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
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
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彰明美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9.【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连词,表顺承,译为“就”;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B.兼词,于此;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
C.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D.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答案】10.B
11.B
12.C
13.①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
②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14.《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是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修身》强调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对于天文历法、文史典籍、风俗礼仪、科举职官等常识要烂熟于心。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的关教室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和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筛选和比较分析。
参考译文:
(一)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二)
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定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10.句意: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
从句式对称的角度来看,“身劳而心安”和“利少而义多”结构一致,“为之”和后面的“为之"结构一致,所以应该分别断开,排除CD;
两个“为之"中的之”分别指代“身劳而心安"利少而义多”,即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如果与“为之"放在一个句中,那么就成为“为之"的主语,这显然不合于常理,因为“为"意思是“做”,主语应该是“人”,所以中间要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B。
11.B.“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错误,结合“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可知,文中的“小人"指品德低下、卑鄙无耻的人。
故答案为:B。
12.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这句话“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中“修”是*美好"的意思,而不是“修身"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
故答案为:C。
13.①“格”,认识、研究;“意诚”,意念真诚;“心正”,心志端正,
②“非”,批评,指责;“当”,恰当;“是”,肯定,赞同;“……者,……也“是判断句式。
故答案为:①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
②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14.《大学之道》中,结合“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可知,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是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修身》中,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可知,强调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故答案为:《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是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修身》强调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答案】15.DHL
16.D
17.C
18.①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
②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
19.①“正心”即端正内心;②郑成功心怀家国,不忘朝廷,忠君爱国;③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首先要完善自身的修养;要完善自身的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材料二:
台湾是海外的一个巨岛,土地面积达千里,物品丰富无所不有。隋代大业年间,虎贲将陈棱一到达澎湖,向东遥望大海而返回。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明朝初年废除。明嘉靖年间,海贼林道干逃到台湾,不久就被琉球所驱逐。明天启年间,日本驱逐琉球占领了台湾。崇祯年间,福建地区大旱,郑芝龙向巡抚熊文灿请示,用船舶调数万饥民到达台湾,每人分发三两黄金、一头牛,让他们开垦岛上的荒地。边远荒僻之地刚刚开垦,土地肥沃,一年能收获三季庄稼,漳州人去台湾就像回家一样平常。荷兰人遭遇风暴停靠在台湾,向日本人请求,把台湾作为贸易地。贸易久了,荷兰人先筑安平城,随即修筑赤嵌城。修筑炮台,在鹿耳门的港口凿沉夹板船,派揆一王守卫。有一个荷兰人的翻译叫何斌,是南安人;担任揆一王的主会计,亏欠府库二十万钱。害怕被发现,逃到厦门拜见郑成功说:“台湾是国家的故土;沃野千里,鸡笼、淡水有硝石、硫磺。横越浩渺的天海,与外国畅通。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郑成功看他呈献的地图,感叹说:“这也是海外的扶余国了!”召集幕僚属官商议决定不下,只有马信、杨朝栋认可。
起初,三月二十七日,郑成功从澎湖发兵,下令说:“看我们船头的方向。”四月一日天亮,郑成功来到台湾外沙线,各路船只陆续来到鹿耳门线外。这个港口很浅,大船从来没有出入过,所以荷兰人不设防。郑成功焚香祈祷说:“我蒙受先帝垂爱,可是还没有收复一寸土地,致使台湾岛处于危险境地;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用竹篱探勘水深,又涨了一丈多。三日,陈泽在北线尾扎营,守卫台湾城的揆一王派头目拔鬼仔率数百士兵前来冲犯进攻。陈泽迎战,一举歼灭敌人。四日,杨朝栋招抚赤嵌城首领,(酋长)猫难实叮因为赤嵌城孤立缺乏救援,于是率领三百多名士兵出城投降。令赤嵌城的首领招降揆一王,(揆一王)不从。第二天,荷兰人敲着鼓吹着笛,向七鲲身出兵。郑成功的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舞动武器全力冲击,荷兰军队大败,退守台湾城。郑成功命令马信等人驻守台湾卫牢固把守不主动进攻,等候他们自己投降;派各镇人马按驻守地屯兵垦荒。改赤嵌城为东都,设置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的揆一投降郑成功。
15.句意:边远荒僻之地刚刚开垦,土地肥沃,一年能收获三季庄稼,漳州人去台湾就像回家一样平常。“鸿荒甫辟”为主谓结构,后面断开;
“土膏坟盈”和“一岁三熟”都在描述土地,中间应分开;
“漳州之人”是下句主语,故在其前断开。
故答案为:DHL。
16.D.错误。“络绎如浮云”的“络绎”意为“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络绎”意思相同。句意:各路船只陆续来到鹿耳门线外/来往的人连续不断像天上的浮云。故答案为:D。
17.C.“增长了军队的士气”于文无据。原文“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可知,并无增长了军队的士气的相关内容。故答案为:C。
18. ①“足”,足够;“兴贩”,贩卖;“霸王”,成就霸业(王业)。译文: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②“辟”,收复;“假”,借用;“行”,使……通行。译文: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
故答案为:①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
②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
19.“正心”即端正内心,谓使人心归向于正;公正无私之心。由原文“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可知,郑成功心怀家国,不忘朝廷,忠君爱国。
由原文“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可知,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故答案为:①“正心”即端正内心;②郑成功心怀家国,不忘朝廷,忠君爱国;③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答案】20.B
21.D
22.D
23.C
24.B
25.①一旦克制自己,使言行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天下的人就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首先明确加点词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看是否存在古今异义现象。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表停顿的功能,利用语法中的对称性结构等等作为断句标志,还可以参考选项的表述进行。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20.B.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标准”解释错误,应是“推究”的意思。
故答案为:B。
21.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它。句意:大学的宗旨。/我只是因为它没什么用处所以砸破了它。B.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假设。句意: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有什么意义?
C.第一个“其”,代词,自己的;第二个“其”,语气词,大概。句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那大概就是‘宽恕’啊!
D.两个“为”,都是动词,做。句意: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要在事情没有发生时就做好防止。
故答案为:D。
22.A.大学:古义,大人之学,博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句意:句意:大学的宗旨。B.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句意:跨步前进的人行走不稳。
C.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担忧。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
D.孺子:古今均指小孩子。句意: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故答案为:D。
23.句意: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依据语法结构,“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视”是名词,作主语,“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C。
24.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分析错误,“八条目”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故答案为:B。
25.①“一日”,一旦;“克己”,克制自己;“归”,赞许,称许。②“庶人”,平民,百姓;“壹”,一概;“本”,根本。
故答案为:①一旦克制自己,使言行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天下的人就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答案】26.C
27.A
28.A
29.①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词类活用;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判断有无词类活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活用类型,比如名作动;动作使动等等。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礼记》)
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孟子》)
26.A.前一个“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B.“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C.没有词类活用。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D.“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与越国人在水上交战。
故答案为:C。
27.A.止:达到的境界。句意: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故答案为:A。
28.A.“《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错,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又称四子书。故答案为:A。
29.①“贤”,德才兼备的人;“齐”,向……看齐;“省”,反省。译文: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②“至于”,直到;“庶人”,平民;“壹是”,一概、一律;“以……为”,以……作为。译文: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故答案为:①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答案】30.C
31.D
32.B
33.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要认真学习课文,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积少成多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对于虚词,要在平时多积累,勤于翻查工具书,对于“之”“其”“而”“或”“乃”“以”等常见虚词的用法要掌握透彻。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关键是抓住句子的意思,然后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对称性结构等等,再结合选项的布局特点去分析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重点是要勤于积累,分类记忆,反复巩固,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科举职官、风俗礼仪等等要多记忆和巩固。
参考译文:
(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二)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30.C.前一个“恶”为动词“厌恶”;后一个“恶”为形容词“不好的”。句意:好像厌恶臭气”。选项加点的是后一个“恶”,应该是形容词“不好的”意思。
故答案为:C。
31.A.“以”,介词,把。句意: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B.“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C.“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D.“于”均为介词“在”。句意: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故答案为:D。
32.句意: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据此排除CD。
“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
故答案为:B。
33.B.“《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错,《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故答案为:B。
【答案】34.A
35.C
36.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彩的褒贬,最后结合语境进行综合考虑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34.崇尚:尊重;推崇。爱好: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喜爱;对某种事物所具有的浓厚兴趣。用于“家国大义”,空一应选择“崇尚”更恰当。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多指政治局势)。浪潮:比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用于“国家前行”空二应选用“大势”。标注:标示并注明。标示:标明;显示。根据搭配对象“成长坐标”可知,空三应选用“标注”。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小,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容易把东西托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合力,就容易把事情做成功。根据后面的“聚沙成塔”可知,空四应选用“集腋成裘”。故答案为:A。
35.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站在“历史节点”,然后回望“发展历程”,最后感受“爱国的情愫在升腾”。所以应选择C。故答案为:C。
36.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无论……还有……”搭配不当,“还有”应改为“还是”;二是成分残缺,“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缺少宾语中心语。综合分析,应选B。故答案为:B。
37.【答案】①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②该遗址为商周遗址,内涵丰富;③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本题应抓住“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并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分析,第一句主要讲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结合“无锡梅里遗址内涵丰富,遗址的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等分析,该遗址为商周遗址,内涵丰富;结合“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对探讨吴文化的起源及其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此句主要讲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该段文字关键信息有三点:考古工作的进展、考古发现的内涵、考古发现的意义。
故答案为:①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②该遗址为商周遗址,内涵丰富;③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压缩语段,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
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38.【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止、庶人、壹、致知、国治。
故答案为:
(1)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4)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39.【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高尚的品德。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句意: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句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40.【答案】A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B.古今同义:根本始末。句意: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
C.古今同义:认识、研究事物。句意: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D.古今同义:指平民百姓。句意: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掌握这些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感彩变化、词义弱化强化等现象。
分析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1)语境推断法: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2)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
(3)结构分析法: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或相近(相同)。
(4)联想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成语推断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
41.【答案】A
【知识点】断句
【解析】【分析】 句子根据顶针结构划分,“知至知至”“意诚意诚”“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家齐家齐”“国治国治”中间断开。句意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句意,抓好常见的表停顿的文言虚词,利用对称性结构等等这些断句标志进行判断即可。
42.【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自贼者也”的“贼”,伤害,句意: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
C.“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是指安定或太平,句意:国家安定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D.“若火之始然"的“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43.【答案】【参考例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聚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严重受挫,在反思传统时出现了很大偏差。孙中山先生说,“修齐治平”之道“本属于道德之范围”,有时却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识范围内来讲”。事实上,“我们祖宗对于这些道德上的功夫,从前虽然是做过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后,这些智识的精神,当然也失去了。所以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那是习而不察,莫名其妙的”。直到今日,虽然人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内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
【知识点】小作文;辩证分析
【解析】【分析】本次作文论述的中心是“怎样修身”这一问题。对此考生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要结合课文《大学之道》中给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方式,才能然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于“怎样修身”有自己现实意义的解读,题干要求结合考生从“文化自信”这一角度谈自己的想法。首先要读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接着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大学之道”的概括,是儒家学说的精髓。然后举例论证无数的志士仁人或著书立学,或捍卫正义,他们具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这就是他们的“修身”方式。最后结合近代中国落后被打就是文化自信的缺失的表现,指出我们要了解“修身”对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并提出积极加强自身的修养的建议。
【点评】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评论类微写作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