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冽(liè) 翕忽(xī) 为嵁(kān)
B.为坻(chí) 下澈(chè) 篁竹(huáng)
C.珮环(pèi) 佁然(yǐ) 幽邃(suì)
D.俶尔(shū) 寂寥(liáo) 参差(cēn)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俶应读 chù,故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字里许多字是同音字或形似字,我们容易读错,读错的原因可能是形声字认半边,或跟形似字相混,或是多音字没理解意义或习惯读法,这些都需要我们理解意义,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辨析。平时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B.明灭可见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
C.凄神寒骨 隶而从者 犬牙差互
D.日光下澈 蒙络摇缀 青树翠蔓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佩→珮;故有误;B正确;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声字,而且是形似字,我们要理解意义,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辨析。平时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清凉) 潭中鱼可百许头(许多)
B.日光下澈(清澈) 俶尔远逝(忽然)
C.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悄怆幽邃(凄凉)
D.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隶而从者(奴隶)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许,表示约数;B.澈,穿透;C全部正确;D.隶,跟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文言实词类型有古今异义、活用、通假、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密切,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一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静止着,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的应是“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潭西南而望
【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 项中的“影”是名词,意思是“鱼的影子”,在句中做主语;B名词做状语,像狗牙一样;C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爬行一样;D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辨析。文言文中的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作状语容易辨识,普通名词作状语有如下情况:第一,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一般译为“像……一样(似的)。”第二,表示对人或物的态度。一般可译为“像对待……那样地……”或“把……当作……”。第三,表示所用的工具。一般译为“用(拿)……”。第四,表示处所。表示行为动作发生处所的名词状语,一般译为“在(当)……”。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类积累。
6.下面对课文《 小石潭记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色彩。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本文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故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二、填空题
7.按照要求填空。
(1)“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 ,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本文是他所写的“ ”中的一篇。他与 共同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之并称“刘柳”;王维、 、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答案】(1)抒情;议论;散文
(2)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韩愈;孟浩然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其他常识;名人事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这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得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还有一种状物记事的杂记,如我们学过的《核舟记》。
故答案为:抒情;议论;散文。
(2)《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伟、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他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是他被贬永州之时所作,《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故答案为: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韩愈;孟浩然。
【点评】(1)本题属于文体知识题,“记”“说”“铭”等都是古代文体,应注意掌握。(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称呼等等要熟记,要归类,平时要注意整理积累,不要写错别字。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放鹤亭记
苏 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①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③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④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③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 ①陂(bēi):水边。②傃(sù):朝向,向着。③挹(yì):同“揖”,作揖。④狎(xiá):亲近。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④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0.[甲]文中作者如何从侧面来写水清澈的特点的?(用原文回答)
11.下面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①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②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厌倦之情。
【答案】8.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应和;山的北面
9.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②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1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1.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衬托;侧面描写;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文言实词类型有古今异义、活用、通假、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密切,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3)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与掌握。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作用: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的内容很多,可以是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把握,也可以是写法的理解与分析;可以是相同点的类比,也可以是不同点的对比,而常常是设题者故意颠倒某种说法,比如“直接与间接”“详写和略写”“虚实”等等,需要做题者细致辨析。【参考译文】
[乙]|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淹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山人)登到高处远望,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的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望去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水边田里,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感到十分快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静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都用它来比喻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似乎是有益无害的,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像酒一样(严重)的了;而刘伶、阮籍这些人,凭借醉酒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像鹤这样清静深远、幽闲旷达,也不能爱好,爱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是酒这种能使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东西,也不能伤害他,更何况是鹤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山人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我就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一个栖息的好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们。回来吧,回来吧,西山不可以久留。”
8.第一句意思是: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是“大约”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鱼儿)静止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第三句意思是:鹤在山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和:应和;“第四句意思是: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阴在这里指山的北面。
故答案为: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应和;山的北面。
9.第一句: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忧伤;邃:深;第二句:之:的;适,恰好,正巧;当:对着。
故答案为: 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②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10.从侧面来写水清澈就是写水中的景物,那就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故答案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1.A正确;B正确;C正确;D“厌倦之情”有误,由第2段的“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以及云龙山人的话可看出[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
故答案为:D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④!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ǒ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黄州快哉亭记》: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1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心乐之 乐:
②水尤清冽 尤: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
⑤将何往而非病 往:
⑥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胜: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1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心态却完全不同。请你分析作答。
【答案】12.以……为乐;格外;大约;凄清;去,到(某地;美景
13.①(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是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②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
14.[甲]文的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感到心情悲伤,孤独凄凉;[乙]文的作者寄情山水,坦然从容,旷达超然。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参考译文】
[乙]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安然自得,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中坦然旷达,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愉快呢?现在张君不把贬官当作灾难,利用处理公务的剩余时间,让自己在山水之间尽情游玩,这说明他心中应有过人的东西。即使是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也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他能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饱览美景以求得自己的舒心快乐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
12.①句意:(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乐:以……为乐。②潭水格外清澈。尤:格外。③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④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清:凄清。⑤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往:去,到(某地)⑤让耳目尽情饱览美景以求得自己的舒心快乐呢!胜:美景。
故答案为:以……为乐
格外
大约
凄清
去,到(某地
美景
13.①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②关键词:“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皆”,全,都;“胜”,经得住,能承受。
故答案为: ①(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是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②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
14.甲]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孤独凄凉的感受。[乙]文作于作者被贬官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该抱怎样的态度,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不安然自得,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旷达,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甲]文的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感到心情悲伤,孤独凄凉;[乙]文的作者寄情山水,坦然从容,旷达超然。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冽(liè) 翕忽(xī) 为嵁(kān)
B.为坻(chí) 下澈(chè) 篁竹(huáng)
C.珮环(pèi) 佁然(yǐ) 幽邃(suì)
D.俶尔(shū) 寂寥(liáo) 参差(cē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B.明灭可见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
C.凄神寒骨 隶而从者 犬牙差互
D.日光下澈 蒙络摇缀 青树翠蔓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清凉) 潭中鱼可百许头(许多)
B.日光下澈(清澈) 俶尔远逝(忽然)
C.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悄怆幽邃(凄凉)
D.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隶而从者(奴隶)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一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静止着,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潭西南而望
6.下面对课文《 小石潭记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色彩。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二、填空题
7.按照要求填空。
(1)“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 ,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本文是他所写的“ ”中的一篇。他与 共同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之并称“刘柳”;王维、 、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放鹤亭记
苏 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①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③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④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③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 ①陂(bēi):水边。②傃(sù):朝向,向着。③挹(yì):同“揖”,作揖。④狎(xiá):亲近。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④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0.[甲]文中作者如何从侧面来写水清澈的特点的?(用原文回答)
11.下面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①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②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厌倦之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④!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ǒ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黄州快哉亭记》: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1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心乐之 乐:
②水尤清冽 尤: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
⑤将何往而非病 往:
⑥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胜: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1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心态却完全不同。请你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俶应读 chù,故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字里许多字是同音字或形似字,我们容易读错,读错的原因可能是形声字认半边,或跟形似字相混,或是多音字没理解意义或习惯读法,这些都需要我们理解意义,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辨析。平时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佩→珮;故有误;B正确;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声字,而且是形似字,我们要理解意义,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辨析。平时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
3.【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许,表示约数;B.澈,穿透;C全部正确;D.隶,跟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文言实词类型有古今异义、活用、通假、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密切,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4.【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的应是“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5.【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 项中的“影”是名词,意思是“鱼的影子”,在句中做主语;B名词做状语,像狗牙一样;C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爬行一样;D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辨析。文言文中的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作状语容易辨识,普通名词作状语有如下情况:第一,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一般译为“像……一样(似的)。”第二,表示对人或物的态度。一般可译为“像对待……那样地……”或“把……当作……”。第三,表示所用的工具。一般译为“用(拿)……”。第四,表示处所。表示行为动作发生处所的名词状语,一般译为“在(当)……”。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类积累。
6.【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本文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故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7.【答案】(1)抒情;议论;散文
(2)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韩愈;孟浩然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其他常识;名人事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这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得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还有一种状物记事的杂记,如我们学过的《核舟记》。
故答案为:抒情;议论;散文。
(2)《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伟、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他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是他被贬永州之时所作,《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故答案为: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韩愈;孟浩然。
【点评】(1)本题属于文体知识题,“记”“说”“铭”等都是古代文体,应注意掌握。(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称呼等等要熟记,要归类,平时要注意整理积累,不要写错别字。
【答案】8.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应和;山的北面
9.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②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1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1.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衬托;侧面描写;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文言实词类型有古今异义、活用、通假、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密切,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3)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与掌握。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作用: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的内容很多,可以是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把握,也可以是写法的理解与分析;可以是相同点的类比,也可以是不同点的对比,而常常是设题者故意颠倒某种说法,比如“直接与间接”“详写和略写”“虚实”等等,需要做题者细致辨析。【参考译文】
[乙]|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淹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山人)登到高处远望,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的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望去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水边田里,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感到十分快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静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都用它来比喻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似乎是有益无害的,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像酒一样(严重)的了;而刘伶、阮籍这些人,凭借醉酒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像鹤这样清静深远、幽闲旷达,也不能爱好,爱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是酒这种能使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东西,也不能伤害他,更何况是鹤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山人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我就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一个栖息的好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们。回来吧,回来吧,西山不可以久留。”
8.第一句意思是: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是“大约”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鱼儿)静止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第三句意思是:鹤在山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和:应和;“第四句意思是: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阴在这里指山的北面。
故答案为: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应和;山的北面。
9.第一句: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忧伤;邃:深;第二句:之:的;适,恰好,正巧;当:对着。
故答案为: 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②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10.从侧面来写水清澈就是写水中的景物,那就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故答案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1.A正确;B正确;C正确;D“厌倦之情”有误,由第2段的“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以及云龙山人的话可看出[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
故答案为:D
【答案】12.以……为乐;格外;大约;凄清;去,到(某地;美景
13.①(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是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②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
14.[甲]文的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感到心情悲伤,孤独凄凉;[乙]文的作者寄情山水,坦然从容,旷达超然。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参考译文】
[乙]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安然自得,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中坦然旷达,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愉快呢?现在张君不把贬官当作灾难,利用处理公务的剩余时间,让自己在山水之间尽情游玩,这说明他心中应有过人的东西。即使是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也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他能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饱览美景以求得自己的舒心快乐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
12.①句意:(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乐:以……为乐。②潭水格外清澈。尤:格外。③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④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清:凄清。⑤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往:去,到(某地)⑤让耳目尽情饱览美景以求得自己的舒心快乐呢!胜:美景。
故答案为:以……为乐
格外
大约
凄清
去,到(某地
美景
13.①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②关键词:“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皆”,全,都;“胜”,经得住,能承受。
故答案为: ①(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是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②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
14.甲]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孤独凄凉的感受。[乙]文作于作者被贬官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该抱怎样的态度,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不安然自得,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旷达,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甲]文的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感到心情悲伤,孤独凄凉;[乙]文的作者寄情山水,坦然从容,旷达超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