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7 18:00:5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chèn) 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C.才美不外见(jiàn) D.一食或尽粟一石(l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
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
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D.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C.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下列对《 马说 》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5.下列有关《 马说 》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正确的。
B.本文作者韩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C.“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又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二、填空题
6.《马说》是一篇   ,作者是   (朝代)的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的手法。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诗》曰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 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杰出人物。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食不饱,力不足.丰年留客足鸡豚
C.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 [甲]文第 1 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 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乙]文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 “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 ①佚(yì):同“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跨过,越过。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丝带。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乡寡人曰 乡:   
②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   
③然犹策之不已 策:   
1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B.定公躐席而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舜不穷其民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1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1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称 chēng。B.正确。C.见 xiàn。D.粟 s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D.正确。C.此处“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马鞭驱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ABD.正确。C.正确的翻译是: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答案】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分析】ABC.正确。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而不是缺乏人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成语典故;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正确的朗读节奏的划分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韩愈是唐代人。C.“伯乐相马”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事。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答案】杂文;唐代;韩愈;托物寓意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他的文学常识应重点识记。
故答案为: 杂文 ; 唐代 ; 韩愈 ; 托物寓意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答案】7.B
8.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9.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0.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乙]|《诗经》说 “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 “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执掌天下,竟没有闻名四方的可以安邦定国的栋梁之臣可以固守四境?(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古书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杰出人物。
7.A.名贵;名字。B.都是“充足、足够”的意思。C.正确的方法;道理。D.通晓,明白;贯通。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食”“尽”“食马者”“千里”等的翻译要准确。
故答案为: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围绕《马说》的主旨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0.①[甲]文韩愈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希望统治者要善于发现并重视人才;②[乙]文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和孔子的名言等进行论证,运用的是道理(引用)论证;③由“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答案】11.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12.C
13.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马逃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4.为政者要体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颜渊说:“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逃跑了。”定公不高兴,就把颜渊的话告诉左右侍奉的人并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逃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从旁跨过坐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他的马却快要逃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的法度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尽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深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丝带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11.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如“乡”是通假字,“工”是古今异义词,“策”是词类活用。解释词语时可用知识迁移法,如看到“策”这一实词,就能联想到《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属于词类活用,可判断是“用鞭子打(驱赶)”的意思。
故答案为: 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12.A.介词,把/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是。C.都是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D.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
故答案为: C
13.本题考查翻译能力。①句中的“俄而”“以”“闻”要翻译准确,②句中的“穷”“危”要翻译准确。
故答案为: 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马逃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本文以御马作比喻,通过人物的对话,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严肃的主题。文章有三段,道理应主要通过第二、三段中颜渊的话来分析,尤其是第三段中的“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说明执政者若把老百姓逼得太紧了,是会出乱子的。
故答案为: 为政者要体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chèn) 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C.才美不外见(jiàn) D.一食或尽粟一石(lì)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称 chēng。B.正确。C.见 xiàn。D.粟 s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
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
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D.执策而临之(面对)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D.正确。C.此处“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马鞭驱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C.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ABD.正确。C.正确的翻译是: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下列对《 马说 》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分析】ABC.正确。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而不是缺乏人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下列有关《 马说 》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正确的。
B.本文作者韩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C.“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又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答案】D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成语典故;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正确的朗读节奏的划分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韩愈是唐代人。C.“伯乐相马”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事。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二、填空题
6.《马说》是一篇   ,作者是   (朝代)的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的手法。
【答案】杂文;唐代;韩愈;托物寓意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他的文学常识应重点识记。
故答案为: 杂文 ; 唐代 ; 韩愈 ; 托物寓意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诗》曰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 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杰出人物。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食不饱,力不足.丰年留客足鸡豚
C.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 [甲]文第 1 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 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乙]文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答案】7.B
8.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9.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0.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乙]|《诗经》说 “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 “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执掌天下,竟没有闻名四方的可以安邦定国的栋梁之臣可以固守四境?(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古书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杰出人物。
7.A.名贵;名字。B.都是“充足、足够”的意思。C.正确的方法;道理。D.通晓,明白;贯通。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食”“尽”“食马者”“千里”等的翻译要准确。
故答案为: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围绕《马说》的主旨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0.①[甲]文韩愈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希望统治者要善于发现并重视人才;②[乙]文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和孔子的名言等进行论证,运用的是道理(引用)论证;③由“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 “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 ①佚(yì):同“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跨过,越过。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丝带。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乡寡人曰 乡:   
②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   
③然犹策之不已 策:   
1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B.定公躐席而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舜不穷其民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1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1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1.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12.C
13.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马逃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4.为政者要体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颜渊说:“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逃跑了。”定公不高兴,就把颜渊的话告诉左右侍奉的人并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逃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从旁跨过坐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他的马却快要逃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的法度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尽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深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丝带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11.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如“乡”是通假字,“工”是古今异义词,“策”是词类活用。解释词语时可用知识迁移法,如看到“策”这一实词,就能联想到《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属于词类活用,可判断是“用鞭子打(驱赶)”的意思。
故答案为: 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12.A.介词,把/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是。C.都是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D.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
故答案为: C
13.本题考查翻译能力。①句中的“俄而”“以”“闻”要翻译准确,②句中的“穷”“危”要翻译准确。
故答案为: 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马逃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本文以御马作比喻,通过人物的对话,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严肃的主题。文章有三段,道理应主要通过第二、三段中颜渊的话来分析,尤其是第三段中的“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说明执政者若把老百姓逼得太紧了,是会出乱子的。
故答案为: 为政者要体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