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0 曹刿论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0 曹刿论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30 23:00:35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0 曹刿论战
一、夯基达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肉食者鄙   
②弗敢加也   
③战则请从   
④惧有伏焉   
【答案】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虚夸,夸大;跟随;埋伏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加”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故答案为:①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②虚夸,夸大;③跟随;④埋伏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 D.虽不能察(虽然)
【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凭什么”;
B项,解释正确;
C项,“狱”指诉讼事件;
D项,“虽”在句中意思是“即使”。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3.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不能察 B.弗敢/加也
C.公问其/故 D.肉食者/谋之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答案】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写的比较简略,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较详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既克,公问其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孔子云:何陋之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作战中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相关文段,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两次战机。
【答案】(1)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他,指曹刿;宾语前置的标志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 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3)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 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3)这两次战机分别是进攻的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根据曹刿的“彼竭我盈,故克之”和“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以概括为: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故答案为:⑴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他,指曹刿;宾语前置的标志
⑵ ①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 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⑶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排成战斗队列。③既:尽,完了,终了。④司马:官名,指子鱼。⑤陈:同“阵”,列阵。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ɡ):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神弗福也 福: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下 视 其 辙
②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②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答案】(1)赐福,保佑;大腿
(2)①下/视其辙 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①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②敌人多我方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没有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福”是词类活用,“股”属于古今异义词。
(2)这两句话的大意分别是: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据此可知这两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分别为:①下/视其辙 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谋:谋议。间:参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寡:少。既:尽。及:趁着。济:渡过。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敌人多我方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①根据曹刿和乡人的对话可知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根据战前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知,曹刿见到鲁庄公后文鲁庄公凭什么战,鲁庄公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时曹刿都给与否定,而在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据此可知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乙】文中子鱼是在楚人未既济时建议宋襄进攻楚国的。据此可知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
(5)结合两文内容分析,【甲】战前鲁庄公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也即做到了取信于民,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作战中,鲁庄公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乙】文中子鱼是在楚人未既济时建议宋公进攻楚国,但宋襄公并没有听取子鱼的意见,子鱼在楚人既济而未成列时又建议宋襄公进攻,但宋襄公还是不听,等到楚国既陈宋襄公才进攻,结果被楚人打败。由此可见泓水之战宋襄公打败仗的原因是因为他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故答案为:⑴赐福,保佑;大腿
⑵ ①下/视其辙 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⑶ ①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②敌人多我方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⑷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及其未既济
⑸ 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没有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只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都被杀死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7.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对于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材料一: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据《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这两个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 ”。结合这两句话并联系实际可以看出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这种观点是赞同,但也可不赞同,只要阐述的理由令人信服即可。
故答案为: 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8.班级正在开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答案】(1)①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责任意识淡薄,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担当;责任意识强,则会高标履职,尽心尽责,积极作为,让我们挺起胸膛,勇于担责。
(2)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在长勺打败齐国。
(3)敢说敢做有担当;曹刿论战无愧匹夫担当
【知识点】图表信息;诗歌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的观点;②理由要充分,要让人信服;③最后要有结论;④语言要准确、连贯、简洁。此题答案只要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2)图上这两个人物分别是鲁庄公和曹刿,由此可想到他们的故事:曹刿论战。叙述故事时要把事件、地点、事件的原因进过个结果交代清楚,语言要简洁,故事要完整。
(3)围绕活动主题曹刿论战的故事对下联。①上联“能文能武”属于并列短语,“迎挑战”属于动宾短语。曹刿就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和担当的人,面对鲁庄公他敢说敢做,从而最后帮助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据此可对出下联:敢说敢做有担当。②“苏武牧羊”属于主谓短语,正好“曹刿论战”可以和它相对,“不辱臣子使命”属于动宾短语,可以用“无愧匹夫担当”来对。形式上要符合对联要求,内容上要紧扣本次活动主题。
故答案为:⑴ ①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责任意识淡薄,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担当;责任意识强,则会高标履职,尽心尽责,积极作为,让我们挺起胸膛,勇于担责。
⑵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在长勺打败齐国。
⑶①敢说敢做有担当;②曹刿论战无愧匹夫担当
【点评】⑴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活动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图片上的人物确定要叙述的故事,然后要把故事的几个要素交代清楚。
⑶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1 / 1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0 曹刿论战
一、夯基达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肉食者鄙   
②弗敢加也   
③战则请从   
④惧有伏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 D.虽不能察(虽然)
3.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不能察 B.弗敢/加也
C.公问其/故 D.肉食者/谋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既克,公问其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孔子云:何陋之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作战中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相关文段,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两次战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排成战斗队列。③既:尽,完了,终了。④司马:官名,指子鱼。⑤陈:同“阵”,列阵。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ɡ):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神弗福也 福: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下 视 其 辙
②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②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7.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对于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材料一: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据《史记·项羽本纪》)
8.班级正在开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虚夸,夸大;跟随;埋伏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加”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故答案为:①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②虚夸,夸大;③跟随;④埋伏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凭什么”;
B项,解释正确;
C项,“狱”指诉讼事件;
D项,“虽”在句中意思是“即使”。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3.【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
4.【答案】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写的比较简略,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较详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5.【答案】(1)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他,指曹刿;宾语前置的标志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 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3)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 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3)这两次战机分别是进攻的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根据曹刿的“彼竭我盈,故克之”和“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以概括为: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故答案为:⑴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他,指曹刿;宾语前置的标志
⑵ ①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 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⑶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6.【答案】(1)赐福,保佑;大腿
(2)①下/视其辙 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①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②敌人多我方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没有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福”是词类活用,“股”属于古今异义词。
(2)这两句话的大意分别是: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据此可知这两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分别为:①下/视其辙 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谋:谋议。间:参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寡:少。既:尽。及:趁着。济:渡过。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敌人多我方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①根据曹刿和乡人的对话可知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根据战前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知,曹刿见到鲁庄公后文鲁庄公凭什么战,鲁庄公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时曹刿都给与否定,而在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据此可知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乙】文中子鱼是在楚人未既济时建议宋襄进攻楚国的。据此可知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
(5)结合两文内容分析,【甲】战前鲁庄公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也即做到了取信于民,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作战中,鲁庄公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乙】文中子鱼是在楚人未既济时建议宋公进攻楚国,但宋襄公并没有听取子鱼的意见,子鱼在楚人既济而未成列时又建议宋襄公进攻,但宋襄公还是不听,等到楚国既陈宋襄公才进攻,结果被楚人打败。由此可见泓水之战宋襄公打败仗的原因是因为他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故答案为:⑴赐福,保佑;大腿
⑵ ①下/视其辙 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⑶ ①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②敌人多我方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⑷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及其未既济
⑸ 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没有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只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都被杀死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7.【答案】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这两个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 ”。结合这两句话并联系实际可以看出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这种观点是赞同,但也可不赞同,只要阐述的理由令人信服即可。
故答案为: 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8.【答案】(1)①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责任意识淡薄,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担当;责任意识强,则会高标履职,尽心尽责,积极作为,让我们挺起胸膛,勇于担责。
(2)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在长勺打败齐国。
(3)敢说敢做有担当;曹刿论战无愧匹夫担当
【知识点】图表信息;诗歌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的观点;②理由要充分,要让人信服;③最后要有结论;④语言要准确、连贯、简洁。此题答案只要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2)图上这两个人物分别是鲁庄公和曹刿,由此可想到他们的故事:曹刿论战。叙述故事时要把事件、地点、事件的原因进过个结果交代清楚,语言要简洁,故事要完整。
(3)围绕活动主题曹刿论战的故事对下联。①上联“能文能武”属于并列短语,“迎挑战”属于动宾短语。曹刿就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和担当的人,面对鲁庄公他敢说敢做,从而最后帮助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据此可对出下联:敢说敢做有担当。②“苏武牧羊”属于主谓短语,正好“曹刿论战”可以和它相对,“不辱臣子使命”属于动宾短语,可以用“无愧匹夫担当”来对。形式上要符合对联要求,内容上要紧扣本次活动主题。
故答案为:⑴ ①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责任意识淡薄,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担当;责任意识强,则会高标履职,尽心尽责,积极作为,让我们挺起胸膛,勇于担责。
⑵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在长勺打败齐国。
⑶①敢说敢做有担当;②曹刿论战无愧匹夫担当
【点评】⑴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活动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图片上的人物确定要叙述的故事,然后要把故事的几个要素交代清楚。
⑶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