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列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旌旗(jing) 国门悬(xuán) 召旧部
B.丛莽(mǎng) 旋围解(xuàn) 应有崖
C.阎罗(yán) 正十年(zhèng) 取义成仁
D.遍种(zhòng) 当纸钱(dāng) 血雨惺风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析。
A.召旧部 -----招旧部
B. 旋围解(xuàn) -----(xuán)
C.正确。
D.血雨惺风 ----血雨腥风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去泉台招旧部(过去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B.此头须向国门悬,(城门)
C.旌旗十万斩阎罗(旗帜的总称)
D.后死诸君多努力(许多,各位)
【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ABD.正确。
C.在文中借指军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引用了旧时死了也要上“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下列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耐人寻味。
B.通过召集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C.鬼神怪异入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C错,本诗句意浪漫主义风格,作者想象丰富,是借民间说法来比喻,表达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而不是用“鬼神怪异让读者理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答关键是对诗句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意图,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旌旗十万斩阎罗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4)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变种自由花
【答案】(1)设问
(2)借代
(3)借喻
(4)引用 ,借喻
【知识点】比喻;设问;借代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⑴自问自答,是设问。⑵ “旌旗”借指军士。 是借代。⑶ 投身革命即为家 ,使用了借喻。⑷ “自由花”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获得解放。
故答案为:⑴ 设问 ⑵ 借代 ⑶ 借喻 ⑷ 引用 ,借喻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二、综合运用
5.回望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仁人志士共赴国难,浴血坚持,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传唱不衰的壮丽诗篇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中学拟开展有关“革命文化”的系列活动。为了更好地宣传本次活动,学生会决定向全校师生征集有关“革命文化”的标语,请你拟写一条标语。(要求:内容明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5字)
【答案】示例①走近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②铭记革命历史,重温红色经典,争当时代先锋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注意所拟写标语要能吸引人,要易于传播,符合主题,语言简洁,按照要求作答,如 ①走近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②铭记革命历史,重温红色经典,争当时代先锋
故答案为: ①走近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②铭记革命历史,重温红色经典,争当时代先锋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考生在平时要加强此类题型的训练,掌握基本的技巧,做到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简洁,构思新颖,富有创意。
6.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右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2)的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下联:
【答案】(1)示例 ①个人与国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努力,可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则会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爱国的具体体现。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难需要千千万万人力挽狂澜,国家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人最大的爱国表现。
(2)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意思对即可)
(3)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知识点】漫画释义;诗歌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⑴注意题干的要求: 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 。首先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爱自己的国家,只要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其次我们要明确“个人”是一个小的范围,而“国家”是一个大的范围,在国家利益之前,个人要放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利益,据此作答即可。注意题干的字数限制。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故事的概述。考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从文中看影片一节的叙述,可以概述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学文。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对联的知识: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进行对联。如 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故答案为:⑴ 示例 ①个人与国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努力,可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则会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爱国的具体体现。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难需要千千万万人力挽狂澜,国家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人最大的爱国表现。
⑵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⑶ 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提取观点,明确写作的内容,注意语言要简洁,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的了解,要求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运用书本中的知识或课外的阅读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注意题干的要求,仔细辨析上联的结构和内容,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三、阅读与理解
课内阅读
(一)《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无题》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
7.“断头今日意如何?”从全诗看,这句起何作用?
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诗紧扣“ ”,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一定召集旧部英雄,继续与反动派战斗到底,表现了诗人 的气概。
9.“大地红”是什么意思?
10.“三十六”在文中指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是一致的?是什么信念?
【答案】7.起总领全篇的作用
8.断头今日意如何;表现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9.革命取得胜利
10.指三十六年,即三十六岁
11.表现出陈毅同志以下天为己任,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12.与第三首一致,坚信共产主义必胜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现代诗歌主题;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诗句作用。通常诗句在诗歌中作用的分析,要从两个方向入手,结构上和内容上。不同位置,结构上的作用不同。首句或首联的作用:①总括全诗,领起下文;②点明时令、地点,交代心情;③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④奠定情感基调;⑤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⑥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人物形象(写景诗句);⑦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通常理解诗句,可以先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明确诗句意象的象征意义;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最后写出对诗句的理解。
(3)(4)考查诗歌词语理解。诗歌中词语理解,通常要结合诗句具体语境和诗歌主旨来分析,如果是诗歌中意象,还需要结合意象通常所代表的内涵来综合考虑。
(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诗歌情感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结合诗歌类型;②抓住诗中的关键字;③结合注释信息;④从固定意象入手;⑤关注作者,了解风格。分析出具体情感后,要准确表达,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用词不准。如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依依不舍、羁旅之愁等。
(6)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比较。诗歌主旨是指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表达的情感,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分析诗歌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借助诗题;②关注注释;③抓关键词句;④品评意象;⑤借助运用手法;⑥结合创作背景。
主旨比较,分别分析诗歌主旨,再进行对比即可。
7.本题考查诗句作用。《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这个开头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故答案为: 起总领全篇的作用。
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 断头今日意如何 ”的呼应,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故答案为:断头今日意如何;表现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9.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意思。“魂兮归来大地红”句意是呼唤死去的鬼魂归来中国取得胜利。可以看出“大地红”的意思是革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革命取得胜利。
10.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理解。“三十六”在文中是指陈毅在人世有三十六年,即有三十六岁。
故答案为:指三十六年,即三十六岁。
1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从诗句“生为革命死不哭”“魂兮归来大地红”可以看出陈毅同志以下天为己任,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故答案为:表现出陈毅同志以下天为己任,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1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比较。《梅岭三章》 的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险境,“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出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无题》表达的也是坚信共产主义必胜。
故答案为:与第三首一致,坚信共产主义必胜 。
课外阅读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3.本诗中那些“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罗绮和云霞,死水酵成了一沟绿酒飘满白沫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4.本诗的首尾呼应,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样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16.结合本诗,找出诗人在炼字上的技巧。
【答案】13.用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和丑恶,目的是造成让人恶心的反面效果。
14.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及战斗精神。
15.一沟死水象征黑暗腐朽,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16.作者注重锤炼恰切传神的动词来使抽象的“死水”具有形象感。如“扔”“锈出”“织”“绿成”“蒸”“酵成”等。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体会现代诗歌意境;体会现代诗歌意象;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比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反衬手法作用。反衬就是指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构成的衬托。反衬类型如:①以景衬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②以动衬静,以声衬静;③以虚衬实等。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特点或主要情感。做题时,答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反复的作用。反复修辞,是为突出某个思想、强调某种感情或增强语言节奏感而有意重复使用两次及以上,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原句,分析要突出的内容和情感。
(3)本题考查诗歌象征意义。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分析作品的象征意义,往往需要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来思考。
(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炼字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炼字,一般可以找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数词、量词也可以进行赏析。做题时,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找到适合赏析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赏析时,一般要先答出词义,再分析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
13.本题考查反衬手法作用。根据题意,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形象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把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运用美丽的比喻细腻描绘,实际上是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故答案为:用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和丑恶,目的是造成让人恶心的反面效果。
14.本题考查反复的作用。结合题意,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正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同时,"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最后一节前两句,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及其战斗精神。
故答案为: 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及战斗精神。
15.本题考查诗歌象征意义。《死水》这首诗歌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因此,“死水”象征那个粘滞的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一沟死水象征黑暗腐朽,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1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死水》这首诗歌中,作者力求用词的丰富精美而不重复,词语锤炼传神,如 “扔”“锈出”“织”“绿成”“蒸”“酵成” 等,这些动词使抽象的“死水”具有形象感 。
故答案为: 作者注重锤炼恰切传神的动词来使抽象的“死水”具有形象感。如“扔”“锈出”“织”“绿成”“蒸”“酵成”等。
1 / 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列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旌旗(jing) 国门悬(xuán) 召旧部
B.丛莽(mǎng) 旋围解(xuàn) 应有崖
C.阎罗(yán) 正十年(zhèng) 取义成仁
D.遍种(zhòng) 当纸钱(dāng) 血雨惺风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去泉台招旧部(过去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B.此头须向国门悬,(城门)
C.旌旗十万斩阎罗(旗帜的总称)
D.后死诸君多努力(许多,各位)
3.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引用了旧时死了也要上“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下列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耐人寻味。
B.通过召集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C.鬼神怪异入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旌旗十万斩阎罗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4)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变种自由花
二、综合运用
5.回望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仁人志士共赴国难,浴血坚持,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传唱不衰的壮丽诗篇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中学拟开展有关“革命文化”的系列活动。为了更好地宣传本次活动,学生会决定向全校师生征集有关“革命文化”的标语,请你拟写一条标语。(要求:内容明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5字)
6.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右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2)的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下联:
三、阅读与理解
课内阅读
(一)《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无题》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
7.“断头今日意如何?”从全诗看,这句起何作用?
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诗紧扣“ ”,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一定召集旧部英雄,继续与反动派战斗到底,表现了诗人 的气概。
9.“大地红”是什么意思?
10.“三十六”在文中指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是一致的?是什么信念?
课外阅读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3.本诗中那些“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罗绮和云霞,死水酵成了一沟绿酒飘满白沫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4.本诗的首尾呼应,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样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16.结合本诗,找出诗人在炼字上的技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析。
A.召旧部 -----招旧部
B. 旋围解(xuàn) -----(xuán)
C.正确。
D.血雨惺风 ----血雨腥风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ABD.正确。
C.在文中借指军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C错,本诗句意浪漫主义风格,作者想象丰富,是借民间说法来比喻,表达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而不是用“鬼神怪异让读者理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答关键是对诗句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意图,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4.【答案】(1)设问
(2)借代
(3)借喻
(4)引用 ,借喻
【知识点】比喻;设问;借代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⑴自问自答,是设问。⑵ “旌旗”借指军士。 是借代。⑶ 投身革命即为家 ,使用了借喻。⑷ “自由花”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获得解放。
故答案为:⑴ 设问 ⑵ 借代 ⑶ 借喻 ⑷ 引用 ,借喻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5.【答案】示例①走近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②铭记革命历史,重温红色经典,争当时代先锋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注意所拟写标语要能吸引人,要易于传播,符合主题,语言简洁,按照要求作答,如 ①走近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②铭记革命历史,重温红色经典,争当时代先锋
故答案为: ①走近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②铭记革命历史,重温红色经典,争当时代先锋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考生在平时要加强此类题型的训练,掌握基本的技巧,做到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简洁,构思新颖,富有创意。
6.【答案】(1)示例 ①个人与国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努力,可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则会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爱国的具体体现。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难需要千千万万人力挽狂澜,国家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人最大的爱国表现。
(2)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意思对即可)
(3)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知识点】漫画释义;诗歌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⑴注意题干的要求: 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 。首先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爱自己的国家,只要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其次我们要明确“个人”是一个小的范围,而“国家”是一个大的范围,在国家利益之前,个人要放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利益,据此作答即可。注意题干的字数限制。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故事的概述。考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从文中看影片一节的叙述,可以概述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学文。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对联的知识: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进行对联。如 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故答案为:⑴ 示例 ①个人与国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努力,可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则会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爱国的具体体现。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难需要千千万万人力挽狂澜,国家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人最大的爱国表现。
⑵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⑶ 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提取观点,明确写作的内容,注意语言要简洁,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的了解,要求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运用书本中的知识或课外的阅读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注意题干的要求,仔细辨析上联的结构和内容,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答案】7.起总领全篇的作用
8.断头今日意如何;表现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9.革命取得胜利
10.指三十六年,即三十六岁
11.表现出陈毅同志以下天为己任,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12.与第三首一致,坚信共产主义必胜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现代诗歌主题;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诗句作用。通常诗句在诗歌中作用的分析,要从两个方向入手,结构上和内容上。不同位置,结构上的作用不同。首句或首联的作用:①总括全诗,领起下文;②点明时令、地点,交代心情;③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④奠定情感基调;⑤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⑥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人物形象(写景诗句);⑦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通常理解诗句,可以先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明确诗句意象的象征意义;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最后写出对诗句的理解。
(3)(4)考查诗歌词语理解。诗歌中词语理解,通常要结合诗句具体语境和诗歌主旨来分析,如果是诗歌中意象,还需要结合意象通常所代表的内涵来综合考虑。
(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诗歌情感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结合诗歌类型;②抓住诗中的关键字;③结合注释信息;④从固定意象入手;⑤关注作者,了解风格。分析出具体情感后,要准确表达,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用词不准。如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依依不舍、羁旅之愁等。
(6)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比较。诗歌主旨是指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表达的情感,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分析诗歌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借助诗题;②关注注释;③抓关键词句;④品评意象;⑤借助运用手法;⑥结合创作背景。
主旨比较,分别分析诗歌主旨,再进行对比即可。
7.本题考查诗句作用。《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这个开头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故答案为: 起总领全篇的作用。
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 断头今日意如何 ”的呼应,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故答案为:断头今日意如何;表现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9.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意思。“魂兮归来大地红”句意是呼唤死去的鬼魂归来中国取得胜利。可以看出“大地红”的意思是革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革命取得胜利。
10.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理解。“三十六”在文中是指陈毅在人世有三十六年,即有三十六岁。
故答案为:指三十六年,即三十六岁。
1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从诗句“生为革命死不哭”“魂兮归来大地红”可以看出陈毅同志以下天为己任,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故答案为:表现出陈毅同志以下天为己任,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1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比较。《梅岭三章》 的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险境,“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出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无题》表达的也是坚信共产主义必胜。
故答案为:与第三首一致,坚信共产主义必胜 。
【答案】13.用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和丑恶,目的是造成让人恶心的反面效果。
14.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及战斗精神。
15.一沟死水象征黑暗腐朽,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16.作者注重锤炼恰切传神的动词来使抽象的“死水”具有形象感。如“扔”“锈出”“织”“绿成”“蒸”“酵成”等。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体会现代诗歌意境;体会现代诗歌意象;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比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反衬手法作用。反衬就是指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构成的衬托。反衬类型如:①以景衬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②以动衬静,以声衬静;③以虚衬实等。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特点或主要情感。做题时,答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反复的作用。反复修辞,是为突出某个思想、强调某种感情或增强语言节奏感而有意重复使用两次及以上,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原句,分析要突出的内容和情感。
(3)本题考查诗歌象征意义。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分析作品的象征意义,往往需要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来思考。
(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炼字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炼字,一般可以找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数词、量词也可以进行赏析。做题时,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找到适合赏析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赏析时,一般要先答出词义,再分析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
13.本题考查反衬手法作用。根据题意,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形象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把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运用美丽的比喻细腻描绘,实际上是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故答案为:用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和丑恶,目的是造成让人恶心的反面效果。
14.本题考查反复的作用。结合题意,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正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同时,"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最后一节前两句,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及其战斗精神。
故答案为: 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及战斗精神。
15.本题考查诗歌象征意义。《死水》这首诗歌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因此,“死水”象征那个粘滞的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一沟死水象征黑暗腐朽,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1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死水》这首诗歌中,作者力求用词的丰富精美而不重复,词语锤炼传神,如 “扔”“锈出”“织”“绿成”“蒸”“酵成” 等,这些动词使抽象的“死水”具有形象感 。
故答案为: 作者注重锤炼恰切传神的动词来使抽象的“死水”具有形象感。如“扔”“锈出”“织”“绿成”“蒸”“酵成”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