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随堂训练
一、基础
1. 读拼音,写词语。
fā shè xuān gào hùi jí
lóng lóng zhì fú zhèng fǔ
【答案】发射;宣告;汇集;隆隆;制服;政府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发射”的“射”是身字旁,右边是“寸”;“宣告”的“宣”是宝盖头,上下结构;“汇集”的“集”上面是隹,下面是“木”;“隆隆”都是耳刀旁,左右结构;“制服”的“服”是月字旁,左右结构;“政府”的“府”是广字头,里面是“付”;
故答案为:发射;宣告;汇集;隆隆;制服;政府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
2. 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语。
例:坦 但(但是)
爆
距
帜
阅
【答案】瀑(瀑布);拒(拒绝);织(织布);悦(喜悦)
【知识点】部首与偏旁;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爆”换成三点水,可以组“瀑布”;“距”换成提手旁,可以组“拒绝”;“帜”换成绞丝旁,可以组“织布”;“阅”换成竖心旁,可以组“喜悦”;
故答案为:瀑(瀑布);拒(拒绝);织(织布);悦(喜悦)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以及词语字形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汉字的学习积累,对汉字偏旁进行正确的替换改写,结合新字字义进行组词,做出正确解答。
3. 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掌声 的声音
地高呼 地上升
舞着 探着
【答案】热烈;雄伟;不断;缓慢;火把;身子
【知识点】词语搭配
【解析】【分析】描述“掌声”可以用“热烈的”;描述“声音”可以用“雄伟的”;描述“高呼”可以用“激动地”;描述“上升”可以用“缓慢地”;“舞着”可以用来描述“火把”,“探着”可以用来描述“身子”,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搭配和运用。
故答案为:热烈;雄伟;不断;缓慢;火把;身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认真读完全部题目,结合词语的意思确定怎样搭配合适。作答完成后要认真读一读,仔细检查有没有更合适的搭配,即可顺利作答。
4.按要求填空。
(1) 选择加点字的解释。
开国大典 典范
“典”的解释:①标准,法则。②典故。③典礼。④典范性书籍。
(2)选择合适的字组成词语。
烂 栏 兰
灿 杆 花
(3)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他用强 (qiáng jiàng)有力的语调 (diào tiáo)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答案】(1)③;①
(2)烂;栏;兰
(3)qiáng;diào
【知识点】字义;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1)“开国大典”指国家成立的重大典礼,“典”是“典礼”的意思;“典范”指标准的示范,“典”是指标准,法则。
(2)“灿烂”的“烂”是火字旁,右边是“兰”;“栏杆”的“栏”是木字旁;“兰花”的“兰”是上下结构;
(3)“强有力”应读qiáng,是强大的意思;“语调”应读diào;指声音的腔调。
故答案为:(1)③;①;(2)烂;栏;兰;(3)qiáng;diào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音形义的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字形,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对字义的选择,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确定。
5. 填空题。
(1)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
(2)写出句子的修辞方法。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
(3)填合适的关联词。
典礼结束后,群众 离开会场, 舞着火把,高呼口号。
(4)升旗的时候, 响起来。每一响都是 门大炮齐发,一共 响。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可以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人多:
【答案】(1)鼓励;勉励
(2)夸张
(3)不是;而是
(4)礼炮;五十四;二十八;人来人往;人山人海
【知识点】近义词;关联词;成语运用;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1)这句中“鼓舞”指鼓动;鼓励;因为欢悦而兴奋,与“鼓励”意思相近;“奋斗”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努力斗争,与“努力”意思相近;
(2)“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这句中“离开会场”与后面的“舞着火把,高呼口号。”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进行作答。
(4)结合课文《开国大典》,“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多的词语,如“人山人海 人来人往”,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词语的理解,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1)鼓励;努力;(2)夸张;(3)不是;而是;(4)礼炮;五十四;二十八;人来人往;人山人海;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群众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修改病句)
(2)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缩句)
(3)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改写成比喻句)
【答案】(1)群众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2)会场上爆发出掌声。
(3)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缩句
【解析】【分析】(1)这句中描述“眼睛”不能用“投向”,应该用“目光”,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修改。
(2)这句缩写时,应该把“一阵排山倒海的”起修饰说明作用的部分去掉,保留句子主干。
(3)这句改写时要结合“战士们”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1)群众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2)会场上爆发出掌声。(3)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7. 课文按照 顺序着重描写了开国大典的五个场面:
⑴毛泽东宣布
⑵
⑶毛泽东宣读
⑷
⑸群众游行
【答案】事情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政府公告;阅兵式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开国大典》相关内容,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首先写“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然后举行“升国旗”仪式;然后毛泽东宣布“政府公告”;随后举行了“阅兵式”;最后是“群众游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事情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政府公告;阅兵式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8.理解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句话中的“两股‘红流’”指的是 。“光明”不仅指 ,而且象征着 。
【答案】两支游行队伍;灯和火把照亮了北京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获得了光明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开国大典》,这句中“红流”指的是两支游行的队伍;“光明”一方面指灯光和火把照亮了整个北京城,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中国人们从此告别黑暗,迎来光明,开始过上幸福的生活。
故答案为:两支游行队伍;灯和火把照亮了北京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获得了光明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9. 填空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吹跃起来。
这句话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 ,“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指的是 。这句话主要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及全中国人民 的心情。
【答案】全中国;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对句子的理解,“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全国上下”;“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指的是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主要描写了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为新中国的成立而高兴而激动的心情。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全中国;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二、阅读
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____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____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____,红旗____,像海上的波浪。
10.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11.这段文字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写出了
12.文中的比喻句写出了
13.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4.“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这句话说明人们来得很早,内心充满
15.“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 的心情。
16.这段文字是按( )叙述的。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答案】10.四面八方;直奔;人的海洋;翻动
11.总分总;人民群众入场时热闹的场面
12.会场上人如潮,旗如海,热闹欢腾的场面。
13.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4.兴奋和期待
15.急切、兴奋
16.A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10.结合课文内容,应该用“四面八方”描述“群众队伍”;“一下火车就____会场”应填“直奔”,意思是直接去做某些事情;“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____”这句中应该填“人的海洋”,说明人很多;“红旗____”应该用“翻动”表述,意思是随风舞动。
故答案为:四面八方;直奔;人的海洋;翻动
11.这句先总写了天安门广场上汇集的人多,接着分别描写人们进入会场的时间和动作,主要描写了群众、工人队伍、铁路工人、郊区的农民等进入会场的情况,最后总写了广场的人多。这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描写了人民群众入场时热闹的场面。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总分总;人民群众入场时热闹的场面
1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____,红旗____,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会场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的景象。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会场上人如潮,旗如海,热闹欢腾的场面。
13.结合这段中的句子,“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这句话是全段的中心句,表达了这段说明的主要意思。
故答案为: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4.“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这句话说明为了参加开国大典,各地群众充满了热情,都希望早一点看到开国大典的盛况。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兴奋和期待
15.“直奔”意思是直接去做某些事情,中途不做其他与目标不相干的事。说明了人们对开国大典的期待和兴奋的心情。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急切、兴奋
16.结合这一段的内容,从“早上六点起”“清早”“五更天”“正午”等词语,这段是围绕“时间顺序”来写的。
故答案为:A
三、课外拓展
17. 搜集开国元勋的故事读一读,并推介给大家。
【答案】一个新生命 1936年,任弼时率部队艰难地行进在四川阿坝草地上,他的夫人陈琮英当时已是十月怀胎。
8月的一天,担任机要秘书的陈琮英感到快要分娩了,急忙跑到附近一家藏民的阁楼前。 当时藏民的阁楼上面住人,下面是羊圈,有一个楼梯,很窄,一般人都不好爬,她更爬不上去,就在羊圈铺了块油布,把孩子生下来了,接生的是傅连障医生。
任弼时夫妇非常高兴,因为当时红军正在长途跋涉中,所以他们给女儿起名远征。可是他们只顾高兴,竟然忘记如是8月的哪一天出生的。陈琮英生下孩子后,没顾上休息就赶去工作,忙着接收机要电报。没有奶水,孩子说不定会饿死。还是朱德总司令在草地上一条水沟里钓起了 几条鱼,炖成鱼汤给陈琮英喝,远征才有了奶水喝。这段草地传奇时传为佳话。行军途中,远征本来是要寄养的,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在长征前18天出生,说好寄养在一个老乡家里, 结果出发前发现老乡门上一把锁,没人,只好背着孩子走了。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之前把湘赣寄养在当地,就让陈琮英很牵挂,远征这才被带上跟着长征。长大后远征还跟父亲开玩笑:”你挺好的嘛, 没把我扔那儿,不然我现在肯定就是藏族姑娘了。”任弼时说:”别谢我了 ,你得好好感谢你贺伯伯,他们家那个要是扔在路上,你也得扔在路了。”
任远征回忆说,红军战士轮流把她背到了延安。后来,于抗战紧张,她被送回湖南老家。抗战胜利后,父母又将她接回延安上小学。
【知识点】推荐介绍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写一写自己阅读的开国元勋的故事。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积累,进行描写作答,结合自己最有感触的开国元勋的故事,进行推荐介绍,进行作答。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开国元勋的故事”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讲述任弼时在长征中克服重重困难养鱼自己孩子的经历,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随堂训练
一、基础
1. 读拼音,写词语。
fā shè xuān gào hùi jí
lóng lóng zhì fú zhèng fǔ
2. 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语。
例:坦 但(但是)
爆
距
帜
阅
3. 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掌声 的声音
地高呼 地上升
舞着 探着
4.按要求填空。
(1) 选择加点字的解释。
开国大典 典范
“典”的解释:①标准,法则。②典故。③典礼。④典范性书籍。
(2)选择合适的字组成词语。
烂 栏 兰
灿 杆 花
(3)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他用强 (qiáng jiàng)有力的语调 (diào tiáo)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5. 填空题。
(1)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
(2)写出句子的修辞方法。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
(3)填合适的关联词。
典礼结束后,群众 离开会场, 舞着火把,高呼口号。
(4)升旗的时候, 响起来。每一响都是 门大炮齐发,一共 响。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可以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人多: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群众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修改病句)
(2)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缩句)
(3)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改写成比喻句)
7. 课文按照 顺序着重描写了开国大典的五个场面:
⑴毛泽东宣布
⑵
⑶毛泽东宣读
⑷
⑸群众游行
8.理解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句话中的“两股‘红流’”指的是 。“光明”不仅指 ,而且象征着 。
9. 填空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吹跃起来。
这句话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 ,“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指的是 。这句话主要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及全中国人民 的心情。
二、阅读
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____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____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____,红旗____,像海上的波浪。
10.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11.这段文字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写出了
12.文中的比喻句写出了
13.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4.“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这句话说明人们来得很早,内心充满
15.“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 的心情。
16.这段文字是按( )叙述的。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三、课外拓展
17. 搜集开国元勋的故事读一读,并推介给大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发射;宣告;汇集;隆隆;制服;政府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发射”的“射”是身字旁,右边是“寸”;“宣告”的“宣”是宝盖头,上下结构;“汇集”的“集”上面是隹,下面是“木”;“隆隆”都是耳刀旁,左右结构;“制服”的“服”是月字旁,左右结构;“政府”的“府”是广字头,里面是“付”;
故答案为:发射;宣告;汇集;隆隆;制服;政府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
2.【答案】瀑(瀑布);拒(拒绝);织(织布);悦(喜悦)
【知识点】部首与偏旁;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爆”换成三点水,可以组“瀑布”;“距”换成提手旁,可以组“拒绝”;“帜”换成绞丝旁,可以组“织布”;“阅”换成竖心旁,可以组“喜悦”;
故答案为:瀑(瀑布);拒(拒绝);织(织布);悦(喜悦)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以及词语字形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汉字的学习积累,对汉字偏旁进行正确的替换改写,结合新字字义进行组词,做出正确解答。
3.【答案】热烈;雄伟;不断;缓慢;火把;身子
【知识点】词语搭配
【解析】【分析】描述“掌声”可以用“热烈的”;描述“声音”可以用“雄伟的”;描述“高呼”可以用“激动地”;描述“上升”可以用“缓慢地”;“舞着”可以用来描述“火把”,“探着”可以用来描述“身子”,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搭配和运用。
故答案为:热烈;雄伟;不断;缓慢;火把;身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认真读完全部题目,结合词语的意思确定怎样搭配合适。作答完成后要认真读一读,仔细检查有没有更合适的搭配,即可顺利作答。
4.【答案】(1)③;①
(2)烂;栏;兰
(3)qiáng;diào
【知识点】字义;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1)“开国大典”指国家成立的重大典礼,“典”是“典礼”的意思;“典范”指标准的示范,“典”是指标准,法则。
(2)“灿烂”的“烂”是火字旁,右边是“兰”;“栏杆”的“栏”是木字旁;“兰花”的“兰”是上下结构;
(3)“强有力”应读qiáng,是强大的意思;“语调”应读diào;指声音的腔调。
故答案为:(1)③;①;(2)烂;栏;兰;(3)qiáng;diào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音形义的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字形,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对字义的选择,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确定。
5.【答案】(1)鼓励;勉励
(2)夸张
(3)不是;而是
(4)礼炮;五十四;二十八;人来人往;人山人海
【知识点】近义词;关联词;成语运用;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1)这句中“鼓舞”指鼓动;鼓励;因为欢悦而兴奋,与“鼓励”意思相近;“奋斗”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努力斗争,与“努力”意思相近;
(2)“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这句中“离开会场”与后面的“舞着火把,高呼口号。”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进行作答。
(4)结合课文《开国大典》,“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多的词语,如“人山人海 人来人往”,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词语的理解,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1)鼓励;努力;(2)夸张;(3)不是;而是;(4)礼炮;五十四;二十八;人来人往;人山人海;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6.【答案】(1)群众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2)会场上爆发出掌声。
(3)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缩句
【解析】【分析】(1)这句中描述“眼睛”不能用“投向”,应该用“目光”,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修改。
(2)这句缩写时,应该把“一阵排山倒海的”起修饰说明作用的部分去掉,保留句子主干。
(3)这句改写时要结合“战士们”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1)群众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2)会场上爆发出掌声。(3)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7.【答案】事情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政府公告;阅兵式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开国大典》相关内容,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首先写“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然后举行“升国旗”仪式;然后毛泽东宣布“政府公告”;随后举行了“阅兵式”;最后是“群众游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事情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政府公告;阅兵式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8.【答案】两支游行队伍;灯和火把照亮了北京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获得了光明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开国大典》,这句中“红流”指的是两支游行的队伍;“光明”一方面指灯光和火把照亮了整个北京城,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中国人们从此告别黑暗,迎来光明,开始过上幸福的生活。
故答案为:两支游行队伍;灯和火把照亮了北京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获得了光明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9.【答案】全中国;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对句子的理解,“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全国上下”;“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指的是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主要描写了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为新中国的成立而高兴而激动的心情。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全中国;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答案】10.四面八方;直奔;人的海洋;翻动
11.总分总;人民群众入场时热闹的场面
12.会场上人如潮,旗如海,热闹欢腾的场面。
13.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4.兴奋和期待
15.急切、兴奋
16.A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10.结合课文内容,应该用“四面八方”描述“群众队伍”;“一下火车就____会场”应填“直奔”,意思是直接去做某些事情;“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____”这句中应该填“人的海洋”,说明人很多;“红旗____”应该用“翻动”表述,意思是随风舞动。
故答案为:四面八方;直奔;人的海洋;翻动
11.这句先总写了天安门广场上汇集的人多,接着分别描写人们进入会场的时间和动作,主要描写了群众、工人队伍、铁路工人、郊区的农民等进入会场的情况,最后总写了广场的人多。这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描写了人民群众入场时热闹的场面。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总分总;人民群众入场时热闹的场面
1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____,红旗____,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会场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的景象。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会场上人如潮,旗如海,热闹欢腾的场面。
13.结合这段中的句子,“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这句话是全段的中心句,表达了这段说明的主要意思。
故答案为: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4.“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这句话说明为了参加开国大典,各地群众充满了热情,都希望早一点看到开国大典的盛况。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兴奋和期待
15.“直奔”意思是直接去做某些事情,中途不做其他与目标不相干的事。说明了人们对开国大典的期待和兴奋的心情。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急切、兴奋
16.结合这一段的内容,从“早上六点起”“清早”“五更天”“正午”等词语,这段是围绕“时间顺序”来写的。
故答案为:A
17.【答案】一个新生命 1936年,任弼时率部队艰难地行进在四川阿坝草地上,他的夫人陈琮英当时已是十月怀胎。
8月的一天,担任机要秘书的陈琮英感到快要分娩了,急忙跑到附近一家藏民的阁楼前。 当时藏民的阁楼上面住人,下面是羊圈,有一个楼梯,很窄,一般人都不好爬,她更爬不上去,就在羊圈铺了块油布,把孩子生下来了,接生的是傅连障医生。
任弼时夫妇非常高兴,因为当时红军正在长途跋涉中,所以他们给女儿起名远征。可是他们只顾高兴,竟然忘记如是8月的哪一天出生的。陈琮英生下孩子后,没顾上休息就赶去工作,忙着接收机要电报。没有奶水,孩子说不定会饿死。还是朱德总司令在草地上一条水沟里钓起了 几条鱼,炖成鱼汤给陈琮英喝,远征才有了奶水喝。这段草地传奇时传为佳话。行军途中,远征本来是要寄养的,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在长征前18天出生,说好寄养在一个老乡家里, 结果出发前发现老乡门上一把锁,没人,只好背着孩子走了。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之前把湘赣寄养在当地,就让陈琮英很牵挂,远征这才被带上跟着长征。长大后远征还跟父亲开玩笑:”你挺好的嘛, 没把我扔那儿,不然我现在肯定就是藏族姑娘了。”任弼时说:”别谢我了 ,你得好好感谢你贺伯伯,他们家那个要是扔在路上,你也得扔在路了。”
任远征回忆说,红军战士轮流把她背到了延安。后来,于抗战紧张,她被送回湖南老家。抗战胜利后,父母又将她接回延安上小学。
【知识点】推荐介绍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写一写自己阅读的开国元勋的故事。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积累,进行描写作答,结合自己最有感触的开国元勋的故事,进行推荐介绍,进行作答。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开国元勋的故事”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讲述任弼时在长征中克服重重困难养鱼自己孩子的经历,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