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月迹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1:2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月迹 年 级 五年级
课 时 1课时 备 课 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月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上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教学目标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略读课文《月迹》是实施“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策略的重要环节。 散文中,作者的行文流畅而有特色,作家紧扣“找寻月亮的足迹”描写了“屋中月、院中月、河中月、眼中月、天上月”,段与段之间是借“"奶奶”睿智的语言自然而然地衔接的,也正是在“奶奶”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对月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散文中,作者的遣词造句体现了文字之美。那些有意思的儿化音、那些叠词不但具有音律美,而且体现了孩童的活泼与对月亮的亲近。那些由月亮引发的感受与想象写得十分细腻生动。 散文中,作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孩子们找寻的“月”也不再是纯的自然的明月,它已经成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家想告诉读者只有通过不懈的找寻、感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与幸福。 针对这样的篇幅长、文字美、意蕴深的文章,如何开展略读教学,本案例作了很好的探索。 重难点分析: 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将月亮在竹窗帘儿上的变化以及将孩子们赏月的细腻感受写出来的。 难点:体会奶奶说“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这个月亮到底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默读课文了解月亮足迹出现在哪些地方,欣赏月亮的变化美。 2.在朗读中引导儿童在想象中体儿化音、实景+感受的语言风格,感受文字的细腻与动人之处。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深邃。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复习本单元课文,想象文字描绘了哪些美好的画面。 2.预习、朗读本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喜欢月亮吗?有一位现代作家叫贾平凹,也喜欢赏月,还写了一篇文章,叫《月迹》。(板书课题)迹可以怎么组词?月迹就是? 二、单元感知,明确学法。 1.这是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知道这一单元还有哪些课文吗? 2.在这个单元中有写竹林、枫树,有描绘春日的彩霞、秋天的归雁,又或是写榕树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中不同的情景,谁愿意读读前两课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简单说说感受? 3.动静之间各有其趣,所以编者说:“四时景物皆成趣”说的多好呀。 4.“四时景物皆成趣”同样的,月亮也是有动有静颇具情趣的。读过这篇课文吗?如果请你在课题前加一个词概括课文写了什么,你会加什么词?【板书:找寻】 5.童年的贾平凹小名叫平娃,中秋的夜晚他和伙伴们一起寻找月亮的足迹,欣赏到许多美好动人的画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课题上有个星号。 6.我们可以怎样学习这种略读课文呢?课题下有学习指导,哪位同学可以大声地读一读?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做好几件事?(找——体会——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本课教学置身于单元整体中,引导学生回顾精读所学,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指导略读课文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将“知”向“行”转化。) 三、一找:了解月之迹。 1.迅速默读课文,找月亮的足迹、找有趣的动态、静态描述,必要时可以勾画。 2.平娃找到月亮的足迹了吗,按顺序说说 【板书:屋里、院里、水中、眼中、天上】 3.月亮竟有这么多,平娃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呀,谁带着他找月亮的?奶奶都是怎么说的呀? 4.很睿智的奶奶,每到平娃他们的寻找发生了困顿,奶奶总能三言两语引导他们,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找月亮。 (设计意图:从“找寻”切入,本课学习正是一次饶有趣味的找寻之旅,找寻月亮的踪迹,找寻作家的细腻动人的描写,找寻学习略读课文感悟生活的方法。) 四、二找:体会月之趣。 1.月亮是美的,动静相宜,哪一段描述给你印象比较深?按顺序交流。 2.穿衣镜上的那个月亮很有趣,这是动态还是静态的描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趣在何处? (1)出场有趣: ▽月亮怎么进来的呢? 你有“溜”进什么地方的时候吗?既然是溜进来一定要动作轻盈,避免打扰人。 ▽“悄没声儿”这个字怎么读?款款地悄没声儿溜进来,写出了月亮的动态,指导朗读。 (2)变化有趣: ▽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叫“满盈”、“亏了”?月亮的盈亏变化写得多细腻啊,月亮就像一个调皮而羞涩的孩子。谁愿意读? (3)这段话在朗读的时候,也与众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你找到哪些儿化音? ▽儿化音在北方话中比较常见,读到最后一个字时舌头很自然地打个卷就能读出这个词的韵味。指导朗读“悄没声儿”、“竹帘格儿”、“尘影儿”、“慢慢儿”等词语。 ▽贾平凹是北方人说话多有儿化,这些儿化音给他的描述带来了许多生趣,指导学生来比较着读,体会儿化音的妙处。 小结:儿化音能流露孩子对月亮的喜爱、亲近。这就是作者对月亮动态变化的细腻动人的描写,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充分考虑到单元主题、文体特点、写作风格,寻找到一个“教学点”,以此为例,指导学生深入学习。) 3.全文还有哪段细腻生动的描述给你印象也比较深?继续交流。 (1)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这是静态还是动态描写?如玉的月色,婆娑的树影,相映成趣。 (2)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月桂树下看月亮,平娃有很有意思的感受,谁找到了读一读?“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头发梢上真的有袅袅的气息吗?一个“好像”、一个“似乎”写出了平娃陶醉在这安静祥和的月色中了。谁读? (3)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净沙上的月光使人沉醉。读一读。 (设计意图: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略读课教学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中,很多情况下,略读就是自主性的泛读。”此环节教师紧扣“细腻生动的描述” 引导学生精心读书,充分交流,主动积极地学习。) 五、三找:感悟月之理。 1.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着那光辉,耳畔回响着奶奶说的话:“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月亮没有走,是每个人的,它会是谁的? 2.月亮还会是谁的?诗人刘禹锡在洞庭湖上找到了它,他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欧阳修在婀娜的柳树梢边找到了它,他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有谁找到了月亮呢? 3.出示:“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只要你愿意,怎么做,你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月亮?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月亮。【板书:发现】 把月亮珍藏在心中,心中有情,用心感悟,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月亮,以及和月亮一样美好的东西。【板书:心中 感悟】 4.出示:“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课文读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这才是作家贾平凹想告诉我们的——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去吧,去追寻、去发现、去用心体会,你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月亮,还会找到——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把它珍藏在心中。 (设计意图: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意图,贾平凹所写的“屋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最后都是为引出“心中月”作的铺垫。教师通过“谁找到了月亮?”“怎样找才能找到月亮?”“找到的仅仅是月亮吗?”三连问,巧妙地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悟到文章蕴含的深邃的道理。)
板书设计 24*、月迹 屋中 院里 找寻 水边 拥有属于自己的“月亮” 天上 眼里 发现 美好的事物 心中 感悟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课件
教学反思 1.在单元整体中学——体现了单元目标下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第七单元的的精读课文承载着“初步体会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教学目标,从《古诗三首》“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到《四季之美》“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动态美”再到《鸟的天堂》“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静态与动态,体会动静之美,对比朗读体会怎样灵活运用为写作服务。而略读课文《月迹》则是实施“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策略的重要环节。 在精读课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通过朗读感受静态动态给人的不同感受后,略读课文《月迹》教师要做什么?教师引导儿童根据课题下的学习导读“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进行学习;鼓励学生按照“找出描写月亮的足迹,判断动态静态”、“选出描写的有趣之处,体会动静之美”、“通过朗读感受月亮动态静态描述给作者带来哪些细腻动人的感受”。略读课文是精读的补充与延伸,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单元目标,引导学生相对独立地开展主题交流,主动将“知”向“行”进行转化。 2.用充分的朗读学——引导儿童关注文字之美,上出了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是一种字里行间蕴含的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思维意趣。本节课的设计将研究点聚焦到“研究描写月亮在穿衣镜上的变化这段话在朗读时的与众不同”,引导儿童研究儿化音的妙处。应该说,作家的行文大到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小到小小的叠词、准确的动词使用等,无处不美,但是一堂课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只引导儿童体会儿化音的妙处,向少要多,一课一得,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引发儿童深度思考——本课的教学设计水到渠成地使儿童领悟到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 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其实无论是描写穿衣镜上月亮的变化也好,写院中头顶上的月亮与疏疏落落的桂枝相映成趣,还是写孩子们在小河的上湾、下湾奔跑,眼中盛上盈盈的月也好,都是为最后一小段文字做铺垫的——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教师通过“谁找到了月亮?”“怎样找才能找到月亮?”“找到的仅仅是月亮吗?”三连问,巧妙地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悟到文章蕴含的深邃的道理——只要我们去追寻、去发现、去用心体会,就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月亮,还会找到像月亮一样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