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司母戊鼎 B.五铢钱 C.击鼓说唱俑 D.青瓷莲花尊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代表是青铜器,被誉为青铜时代,图一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文明的代表性成就,所以司母戊鼎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五珠钱,是汉武帝时期由中央统一铸造,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三击鼓说唱陶俑是东汉明器,誉为汉代第一俑,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四青瓷莲花尊是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是我国传统青瓷的一种,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商朝司母戊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商周青铜文明成就的相关史实。
2.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万物对立转化,清净无为,无为而治,故选D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德政,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3.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通判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朝中央官职”“掌管监察事”,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国政,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太慰学军务,不常设,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御史大夫,掌群臣奏章,监察百官,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通判,监察地方知州,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三公九卿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公九卿制的相关史实。
4.“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初期,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黄老无为,实行“休养生息”,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维护专制集权,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对外政策推行闭关锁国,阻隔了中国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汉朝统治的相关史实。
5.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材料体现了内迁少数民族归附于西晋,有利于民族交流发展,所以该印文可以用来了解西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故选D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发展,与“农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发展,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发展,与“朝政腐败”无关,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魏晋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
6.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作品是( )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D.《颜氏家庙碑》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天下第一行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东晋时期人物画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的妇女生活状态,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人物画的代表之一,浪漫诗意,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是颜体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笔力雄健,造型丰美, 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国书画艺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中国书画艺术的相关史实。
7.“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材料反映了科举制的( )
A.原因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材料表明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扩大了选官范围和统治基础,有利一维护专制集权统治,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故选D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原因”,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没有涉及科举制的“过程”,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内容”,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科举制的相关史实。
8.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文帝景帝年间,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光武帝年间,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贞观年间形成的治世局面,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盛世”出现于唐朝唐玄宗年间,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贞观之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贞观之治的相关史实。
9.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农述,正确的是( )
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都与农民起义没有关系,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增强国力;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缓解统治危机,富国强兵,两者目的相同,故选B项。
C项:根据所不知识可知,废除井田制度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内容不同,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弱局面,影响不同,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10.“开封城内,到处都有商铺、酒楼,还有晚上交易的夜市。”材料直接反映了北宋( )
A.科技的发展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手工业的兴衰 D.文化教育的进步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开封城内”“商铺、酒楼”“夜市”“北宋”,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铺、酒楼”“夜市”不能反映科技发展,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商铺、酒楼”“夜市”体现了北宋开封城,商品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荣,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铺、酒楼”“夜市”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繁荣,体现不出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铺、酒楼”“夜市”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繁荣,体现不了文化教育的进步,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11.历史社团开展探究式学习,搜集了关汉卿、马致远、白补等人物的资料、该社团研究的主题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小说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关汉卿、马致远、白补等人物的资料”,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篈等,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关汉卿、马致远、白补、郑光祖等,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的代表主要有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吴敬梓等,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曲四大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相关史实。
12.“自强”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自强”“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是1839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兴起,提出“自强”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19世纪末,主张变法图存,维新改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提出扶清灭洋,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13.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长征胜利,保存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国革命的转变创造条件,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14.1927年,为了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掌握革命武装,中国共产党( )
A.促成国共合作 B.领导学生运动
C.发动南昌起义 D.召开遵义会议
【答案】C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27年,为了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掌握革命武装,中国共产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选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第一国共合作最终破裂,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南昌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
15.“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材料描述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答案】A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大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秋,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枣宜会战,粉碎了日军进入四川的企图,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淞沪会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6.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均田免赋 B.减租减息
C.耕者有其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7.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8.下图示①处应填入( )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从严治党 B.生态建设 C.科教兴国 D.民主政治
【答案】D
【知识点】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①对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重大成果,故选D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没有反映“从严治党”,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没有反映“生态建设”,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没有反映“科教兴国”,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
19.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八大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共指导思想,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史实。
20.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故选D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基本统一,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内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发展,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祖国统一的相关史实。
21.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件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颁布《罗马民法大全》,明确规定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标志罗马法的成熟,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件,故选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形成的标志,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的《拿破仑法典》,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立法原则,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民法大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罗马法的相关史实。
22.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提出进化论观点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法拉第 C.诺贝尔 D.达尔文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提出进化论观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提出机械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拉第,法国物理学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发明炸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著有《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思想,阐述了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性原则,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的相关史实。
23.1871年,日本废除260余藩,设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和县,这个举措(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改变了日本教育方式
C.建立了新式军队 D.开启了大化改新进程
【答案】A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871年”“日本废除260余藩”“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和县”,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日本实施“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废藩置县”,没有涉及“教育方式”,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废藩置县”,没有涉及“新式军队”,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治维新的措施,大化改新是646年,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日本明治维新,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24.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答案】C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十月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25.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关键性技术是( )
A.计算机网络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原子能技术 D.航天技术
【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工程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成果,不是推动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关键技术,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子能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成果,不是推动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关键技术,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航天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成果,不是推动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关键技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信息化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到185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英国商人1876年在上海擅修了中国境内第一条营业铁路,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20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材料五
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
截至2022年12月2日
——摘自《人民日报》(2022.12.03)
(1)依据材料一,指出铁路出现对英国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分析这条铁路出现的背景。
(2)对比材料:中两国铁路发展结果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归纳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概括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征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写出图巾A、B两处所示的铁路线名称及与之出现相关的计划和政策。观察图一、图二,概括我国铁路发展的变化。
(5)依据材料五,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6)结合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
(2)英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中国铁路总里程短
英国政府支持,清政府排斥
(3)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半殖民地化
(4)A:宝成铁路,B:青藏铁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西部大开发
铁路线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
(5)经济全球化,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流动等
(6)外国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中国铁路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解析】【分析】
(1)作用:根据材料一“……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出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背景:根据材料一“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此时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
(2)不同:根据材料二“…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可知英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根据材料二“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由此可知,中国铁路总里程短。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在政府的支持下……”,可得出英国铁路发展得到了英国政府支持;根据材料二中“…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可知清政府排斥铁路建设发展。
(3)目的:根据材料三中“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可得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
特征:根据三中“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铁路受列强控制,呈现半殖民地化。
(4)名称:根据材料四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宝成铁路;根据材料四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为青藏铁路。
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宝成铁路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成果。
政策:青藏铁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时期的成就。
变化:根据材料四图一可知,铁路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比较稀疏;根据材料四图二可知,铁路建设成果突出,形成了密集的铁路网,所以我国铁路线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
(5)趋势:根据材料五“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体现了中国铁路走向国际化,反映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
影响: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中老铁路的开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流动等。
(6)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围绕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结合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外国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中国铁路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铁路的兴起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英国铁路发展的比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而得出答案,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夺取中国铁路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我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新中国铁路建设成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中老铁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运用中国铁路走向国际化的相关信息。
(6)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围绕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结合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7.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存在重大局限。以古希腊史为例,那时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近代世界文明。西欧一方面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将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陆、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岛屿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另一方面,也发动了对亚洲和东方文明的攻击。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摘编自《新的文化使命》、《吉林日报》(2023.06.05)
(1)结合所学,写出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哪一地区?依据材料判断,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哪个时间更具有可信度?说明理由。
(2)概括材料二观点。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术为时间节点,结合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进行论述,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3)针对材料三中划线部分的内容,谈谈你的实际做法。
【答案】(1)爱琴海地区,公元前2000年以前
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局限
(2)观点,论述结合史实,围绕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展开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示例:
观点: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
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阅读、学习多种素材,如文献、书籍等,获取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保护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等,观察、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形成关于中华文明的调查报告,与同学进行交流等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城邦;罗马帝国的兴亡;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
(1)地区: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结合所知识可知,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时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
理由: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可知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局限。
(2)观点:根据材料二中“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是材料二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阐述:依据材料,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术为时间节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言之成理。比如:
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做法:本题具有开放性色彩,解题要依据材料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展开阐述,言之成理即可。比如:
阅读、学习多种素材,如文献、书籍等,获取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保护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等,观察、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形成关于中华文明的调查报告,与同学进行交流等。
故答案为:
(1)爱琴海地区,公元前2000年以前.
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局限。
(2)观点: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
论述: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做法:阅读、学习多种素材,如文献、书籍等,获取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保护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等,观察、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形成关于中华文明的调查报告,与同学进行交流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希腊文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相关史实。
(2)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试题,主要考查了西欧势力的全世界性扩张。解答本题要依据材料,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术为时间节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言之成理。
(3)本题具有开放性色彩,解题要依据材料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展开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1 / 1吉林省长春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司母戊鼎 B.五铢钱 C.击鼓说唱俑 D.青瓷莲花尊
2.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通判
4.“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5.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
6.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作品是( )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D.《颜氏家庙碑》
7.“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材料反映了科举制的( )
A.原因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8.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农述,正确的是( )
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10.“开封城内,到处都有商铺、酒楼,还有晚上交易的夜市。”材料直接反映了北宋( )
A.科技的发展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手工业的兴衰 D.文化教育的进步
11.历史社团开展探究式学习,搜集了关汉卿、马致远、白补等人物的资料、该社团研究的主题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小说
12.“自强”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3.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
14.1927年,为了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掌握革命武装,中国共产党( )
A.促成国共合作 B.领导学生运动
C.发动南昌起义 D.召开遵义会议
15.“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材料描述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16.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均田免赋 B.减租减息
C.耕者有其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经济特区的建立
18.下图示①处应填入( )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从严治党 B.生态建设 C.科教兴国 D.民主政治
19.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八大
20.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1.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件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22.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提出进化论观点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法拉第 C.诺贝尔 D.达尔文
23.1871年,日本废除260余藩,设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和县,这个举措(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改变了日本教育方式
C.建立了新式军队 D.开启了大化改新进程
24.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25.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关键性技术是( )
A.计算机网络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原子能技术 D.航天技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到185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英国商人1876年在上海擅修了中国境内第一条营业铁路,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20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材料五
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
截至2022年12月2日
——摘自《人民日报》(2022.12.03)
(1)依据材料一,指出铁路出现对英国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分析这条铁路出现的背景。
(2)对比材料:中两国铁路发展结果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归纳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概括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征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写出图巾A、B两处所示的铁路线名称及与之出现相关的计划和政策。观察图一、图二,概括我国铁路发展的变化。
(5)依据材料五,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6)结合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27.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存在重大局限。以古希腊史为例,那时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近代世界文明。西欧一方面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将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陆、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岛屿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另一方面,也发动了对亚洲和东方文明的攻击。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摘编自《新的文化使命》、《吉林日报》(2023.06.05)
(1)结合所学,写出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哪一地区?依据材料判断,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哪个时间更具有可信度?说明理由。
(2)概括材料二观点。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术为时间节点,结合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进行论述,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3)针对材料三中划线部分的内容,谈谈你的实际做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代表是青铜器,被誉为青铜时代,图一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文明的代表性成就,所以司母戊鼎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五珠钱,是汉武帝时期由中央统一铸造,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三击鼓说唱陶俑是东汉明器,誉为汉代第一俑,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四青瓷莲花尊是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是我国传统青瓷的一种,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商朝司母戊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商周青铜文明成就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万物对立转化,清净无为,无为而治,故选D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德政,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朝中央官职”“掌管监察事”,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国政,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太慰学军务,不常设,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御史大夫,掌群臣奏章,监察百官,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通判,监察地方知州,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三公九卿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公九卿制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初期,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黄老无为,实行“休养生息”,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维护专制集权,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对外政策推行闭关锁国,阻隔了中国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汉朝统治的相关史实。
5.【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材料体现了内迁少数民族归附于西晋,有利于民族交流发展,所以该印文可以用来了解西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故选D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发展,与“农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发展,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发展,与“朝政腐败”无关,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魏晋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天下第一行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东晋时期人物画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的妇女生活状态,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人物画的代表之一,浪漫诗意,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是颜体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笔力雄健,造型丰美, 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国书画艺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中国书画艺术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材料表明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扩大了选官范围和统治基础,有利一维护专制集权统治,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故选D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原因”,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没有涉及科举制的“过程”,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内容”,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科举制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文帝景帝年间,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光武帝年间,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贞观年间形成的治世局面,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盛世”出现于唐朝唐玄宗年间,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贞观之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贞观之治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都与农民起义没有关系,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增强国力;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缓解统治危机,富国强兵,两者目的相同,故选B项。
C项:根据所不知识可知,废除井田制度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内容不同,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弱局面,影响不同,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开封城内”“商铺、酒楼”“夜市”“北宋”,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铺、酒楼”“夜市”不能反映科技发展,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商铺、酒楼”“夜市”体现了北宋开封城,商品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荣,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铺、酒楼”“夜市”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繁荣,体现不出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铺、酒楼”“夜市”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繁荣,体现不了文化教育的进步,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关汉卿、马致远、白补等人物的资料”,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篈等,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关汉卿、马致远、白补、郑光祖等,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的代表主要有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吴敬梓等,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曲四大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自强”“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是1839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兴起,提出“自强”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19世纪末,主张变法图存,维新改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提出扶清灭洋,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长征胜利,保存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国革命的转变创造条件,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27年,为了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掌握革命武装,中国共产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选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第一国共合作最终破裂,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南昌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大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秋,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枣宜会战,粉碎了日军进入四川的企图,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淞沪会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知识点】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①对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重大成果,故选D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没有反映“从严治党”,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没有反映“生态建设”,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没有反映“科教兴国”,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共指导思想,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故选D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基本统一,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内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发展,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祖国统一的相关史实。
21.【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颁布《罗马民法大全》,明确规定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标志罗马法的成熟,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件,故选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形成的标志,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的《拿破仑法典》,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立法原则,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民法大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罗马法的相关史实。
22.【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提出进化论观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提出机械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拉第,法国物理学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发明炸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著有《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思想,阐述了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性原则,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的相关史实。
23.【答案】A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871年”“日本废除260余藩”“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和县”,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日本实施“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废藩置县”,没有涉及“教育方式”,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废藩置县”,没有涉及“新式军队”,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治维新的措施,大化改新是646年,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日本明治维新,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24.【答案】C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十月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25.【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工程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成果,不是推动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关键技术,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子能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成果,不是推动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关键技术,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航天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成果,不是推动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关键技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信息化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相关史实。
26.【答案】(1)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
(2)英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中国铁路总里程短
英国政府支持,清政府排斥
(3)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半殖民地化
(4)A:宝成铁路,B:青藏铁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西部大开发
铁路线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
(5)经济全球化,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流动等
(6)外国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中国铁路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解析】【分析】
(1)作用:根据材料一“……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出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背景:根据材料一“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此时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
(2)不同:根据材料二“…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可知英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根据材料二“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由此可知,中国铁路总里程短。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在政府的支持下……”,可得出英国铁路发展得到了英国政府支持;根据材料二中“…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可知清政府排斥铁路建设发展。
(3)目的:根据材料三中“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可得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
特征:根据三中“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铁路受列强控制,呈现半殖民地化。
(4)名称:根据材料四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宝成铁路;根据材料四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为青藏铁路。
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宝成铁路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成果。
政策:青藏铁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时期的成就。
变化:根据材料四图一可知,铁路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比较稀疏;根据材料四图二可知,铁路建设成果突出,形成了密集的铁路网,所以我国铁路线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
(5)趋势:根据材料五“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体现了中国铁路走向国际化,反映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
影响: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中老铁路的开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流动等。
(6)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围绕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结合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外国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中国铁路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铁路的兴起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英国铁路发展的比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而得出答案,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夺取中国铁路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我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新中国铁路建设成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中老铁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运用中国铁路走向国际化的相关信息。
(6)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围绕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结合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7.【答案】(1)爱琴海地区,公元前2000年以前
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局限
(2)观点,论述结合史实,围绕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展开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示例:
观点: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
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阅读、学习多种素材,如文献、书籍等,获取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保护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等,观察、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形成关于中华文明的调查报告,与同学进行交流等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城邦;罗马帝国的兴亡;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
(1)地区: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结合所知识可知,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时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
理由: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可知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局限。
(2)观点:根据材料二中“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是材料二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阐述:依据材料,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术为时间节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言之成理。比如:
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做法:本题具有开放性色彩,解题要依据材料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展开阐述,言之成理即可。比如:
阅读、学习多种素材,如文献、书籍等,获取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保护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等,观察、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形成关于中华文明的调查报告,与同学进行交流等。
故答案为:
(1)爱琴海地区,公元前2000年以前.
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局限。
(2)观点: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
论述: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做法:阅读、学习多种素材,如文献、书籍等,获取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保护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等,观察、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形成关于中华文明的调查报告,与同学进行交流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希腊文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相关史实。
(2)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试题,主要考查了西欧势力的全世界性扩张。解答本题要依据材料,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术为时间节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言之成理。
(3)本题具有开放性色彩,解题要依据材料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展开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