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实验目录解读 实验管理员培训(课件 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实验目录解读 实验管理员培训(课件 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4 07: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实验目录解读
实验名称: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器材:锥形瓶、带橡皮塞的漏斗、装有水的烧杯、水槽、塑料杯、纸巾、气球、塑料瓶。
实验方法:(1)将带橡皮塞的漏斗插入锥形瓶(密封一定要严),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引导学生分析水为什么漏不下去
(2)水槽内装入约 2/3 的水,将一团纸紧塞在杯底(纸要尽可能塞到杯底),再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引导学生分析:纸团为什么不湿?
(3)将气球放入瓶中,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引导学生分析: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实验现象:
(1)水漏不下去;(2)水不能进入杯子,杯底的纸没有湿;(3)气球只能吹大一点。
实验结论: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也需要占据空间
实验名称:让热气球上升
实验目的:知道热空气向上流动的原理。
实验器材:塑料袋、蜡烛、打火机
实验方法:1.点燃蜡烛,将塑料袋倒扣在火焰上方,2.让塑料袋里充满热空气,待塑料袋膨胀时,松手,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实验现象:塑料袋慢慢的上升。
实验结论:热空气向上流动。
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识别土壤中存在空气、水、腐殖质等重要成分。
实验器材:土壤、烧杯、纸巾、搅拌棒(玻璃棒)、水。
实验方法: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可以看到什么?
2.把土块放入水中,开始可以看到什么?过一会儿又看到什么?
3.搅拌以后,你看到什么 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1)纸巾上有水迹;(2)冒出气泡,土块开始变得松散;(3)水变浑浊,有物质浮在水面上;有土沉在水底,上面的颗粒较细,下面的颗粒较粗.
实验结论:土壤中有水分、空气、沙子、腐殖质等成分。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固体体积的方法。
实验目的: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实验器材:积木、面粉、玉米粉、食盐、玩偶
实验方法:1.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积木,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2.出示两堆体积不一致的面粉、玉米粉粉末,引导学生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装粉末的杯子要透明,便于观察;装粉末时,表面要保持平整;用尺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时,尺子贴在杯子外壁竖直测量,测量时注意零刻度的位置。也可直接在杯外壁画出标记线进行比较
3.出示两只大小差不多的玩偶,引导学生比较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取足量且等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把一个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然后用相同的方法测出另一个玩偶和盐的总体积。通过比较这两个总体积,得出玩偶体积的大小。盐也可以用沙子代替。
实验结论:1.数积木的方法。2.测量杯中的高度或者做标记的方法。3.盐埋法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 对比实验的方法。
实验器材:盐、水(热水)、烧杯。
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与搅拌速度、盐的颗粒大小、水的多少)。
实验方法:1.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2.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盐。
3.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快。
实验现象:热水中的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盐溶解的慢。
实验结论: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实验名称:研究运动和呼吸的关系
实验目的: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三种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实验器材:秒表
实验方法:(1)测量学生安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记录。
(2)测量运动结束时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记录。
(3)休息 3 分钟后,再次测量学生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并 记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运动和呼吸有关系,运动过后,呼吸加快。
次数 运动状态 安静状态 运动结束时 休息3分钟
第一次
第二次
实验名称: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目的: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器材:切开的土豆、切开的萝卜、碘酒、滴管。
实验方法:用滴管将碘酒滴到切开的土豆上,切开的萝卜上,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我们发现碘酒遇到萝卜是棕色或者棕褐色(是碘酒原有的颜色),遇到土豆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说明土豆中含有淀粉。
实验名称:测一测气球的空气是否有质量
实验目的:能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实验器材:铁架台、木棒、绳子、票尾夹、气球、打气筒。
实验方法:1.将细长木棍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借助票尾夹在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满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
2.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慢慢放掉。
3.放手后,观察原来平衡的细长棍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原本平衡的木棍,将放掉其中一个气球的空气后,变得不平衡了。
实验结论:这说明了空气有质量的。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名称:记录电子天平测皮球里空气的重量
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测量,证明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从而改变空气没有质量的错误认识。
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皮球、打气筒。
实验方法:1.调整好电子天平,测量打气前皮球的质量,并记录。2.给皮球打气 20 下,调整好电子天平,测量打气后皮球的质量,并记录。3.给皮球打气 40 下,调整好电子天平,再测量打气后皮球的质量,并记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空气越多,质量越大。
打气前 打气20下 打气40下
实验名称:让纸蛇转动
实验目的:借助实验,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实验器材:纸蛇、蜡烛、火柴、铁架台
实验方法:1.用卡纸剪一条纸蛇,用一根棉线穿过纸蛇的头部的小孔。
2.点燃一支蜡烛,将纸蛇悬挂在火焰上方约10厘米处,调整纸蛇的方向,使纸蛇转动。
3.观察到纸蛇转动后,熄灭蜡烛。
实验现象:蜡烛点燃后纸蛇会转动起来。
实验结论:这是因为火焰上方的空气受热向上流动,带动纸蛇转动起来了。
实验名称:研究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实验器材:水槽、冷、热水、集气瓶、玻璃片、线香、火柴。
实验方法:1.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取出。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4. 重复步骤 1-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实验现象:热瓶中的烟向上流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
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再上升,如此循环流动,使冷瓶和热瓶都充满了烟雾,冷、热瓶对调后,烟雾基本还在上方的热瓶里。
实验结论:热空气向上流动。
实验名称:比较砂质土、黏土和壤土的不同
实验目的:能用“捻一捻”“握一握”“搓一搓”等方法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
实验器材:沙质土、粘质土、壤土、培养皿、水、滤杯、滤纸、量杯。
实验方法:1.用手捻一捻三种土壤,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分别在三种土壤中和点水,用手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3.分别在三种土壤中加点水搓一搓,比较哪一种能够搓成条。
4.分别在三个滤杯底部垫上过滤纸,装入同样多的土,压实,再倒 进同样多的水 10ML,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1.粘质土颗粒细,沙土颗粒粗。2.黏土容易成团,壤土较易成团,沙土不易成团。3.粘质土容易搓成条,而且弯折不断,壤土也能搓成条,但是容易折断,沙质土不容易搓成条。4.粘质土渗水慢,沙质土渗水快,说明粘质土渗水性差,沙质土渗水性最好,壤土渗水性中等。
实验结论: 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特点。
实验名称: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知道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
实验器材:一盆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一盆无植被覆盖的土壤、小木块、塑料盘、喷水壶。
实验方法:1.取两块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没有,分别放入一段垫高的塑料中。
2.往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
4.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实验现象:往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无植被覆盖的土壤流失的土多,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流失的土很少。无植被覆盖的土壤积水有些浑浊,泥沙多,有植被覆盖的土壤积水比较清澈,泥沙少。
实验结论:植物能够很好的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实验名称:探究不同液体的性质
实验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认识到液体之间存在不同。
实验器材:油、水、牛奶、蜂蜜、液体流速板、滴管。
实验方法:1.观察油、水、牛奶、蜂蜜的颜色。2.依次把装有几种液体的杯到鼻下一定的距离,扇闻气味。
3.在四个杯子后面放一个不透明的白色物体比较下他们的透明度。4.在流速板的凹槽处各滴3-5滴液体,同时让液体流下,比较一下他们的粘稠度。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不同的液体,他们的性质不同。
性质 液体 油 水 牛奶 蜂蜜
颜色 黄色 无色 白色 琥珀色
气味 油味 无气味 奶香味 香甜味
透明度 透明 透明 不透明 半透明
黏稠度 较黏稠 不黏稠 少黏稠 很黏稠
实验名称: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解释,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减少的规律。
实验器材:天平(电子天平)、黄豆、绿豆、玉米粉,烧杯、量筒。
实验方法:1.用天平(电子天平)量取一定量的黄豆、绿豆、玉米粉(各 30-50 克),将它们混合到一起,测量它们的质量,比较它们混合后质量的变化(混合前后质量不变)。
2.用量筒分别量取20毫升的玉米粉、黄豆、绿豆,然后把三者混合并观察,比较混合前后三者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
实验现象:1.三种固体混合前共计( )克,混合后共计( )克。
2.三种固体混合前共计( )毫升,混合后共计( )毫升。
实验结论:1.不同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2.不同固体颗粒大小不同,导致颗粒之间的空隙也不同,混合后,小颗粒固体可以占据大颗粒固体之间的空隙,从而导致混合后体积发生改变。
实验名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实验目的: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
实验器材:黄豆、绿豆、玉米粉、木屑、铁屑、红糖、沙子、培养皿、手持筛子、磁铁、水、烧杯。
实验方法:1.在分离固体混合物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对混合物进行观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离?
2.出示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用孔径不同的筛子来分离。)
3..出示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用磁铁分离/沉水法分离)
4.出示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水溶解和蒸发分离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不同。
混合物 黄豆、绿豆和玉米粉 木屑和铁屑 红糖和沙子
分离方法
实验名称: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盐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认识到物质能溶解于水的量有一定限度。
实验器材:食盐、2g 量勺、搅拌棒、烧杯、水。
实验方法:1.准备一个装有100毫升的烧杯,每次用量勺加相同质量的盐。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
2.当盐溶解的慢时,要一点一点的加,当盐无法溶解时,停止加盐,并计算向这杯水中加了多少勺盐,(一勺是2克,有几勺*2)就是100毫升水中溶解的盐的量。
实验现象:100毫升水能溶解()克食盐。
实验结论: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实验名称: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不同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器材:保鲜袋、澄清石灰水。
实验方法:1.收集空气,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变化。2.收集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实验现象:收集的空气不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呼出的气体中因为含有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容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不同的,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容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年级下册的实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