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4:3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陈氏“家风”的内涵,体会魏晋风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难点:理解陈氏家风的内涵及“家风”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云:“家是天下之本”。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的学习,感受到了东晋谢家“和睦”“高雅”的家风,这也正是谢家人才辈出的原因。这节课我们先用一个小故事,来认识一个新的家庭。(引入“陈太丘诣荀朗陵”的故事)
材料一: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世说新语·德行》
译文:陈寔准备拜访荀淑,由于家境贫困,出门没有什么仆人跟从,只是叫大儿子元方驾车,小儿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马车的后面,孙子陈群的年纪还小,就和祖父陈寔一起坐在车里。就这样,他们出门访友去了。
到了荀家之后,荀淑让三儿子荀靖站在门口迎接客人,让六儿子荀爽在饭桌上劝酒,剩下的六个儿子端菜上饭。孙子荀彧的年纪也还小,便被荀淑抱着,坐在祖父的膝盖前。
就在陈、荀两家相聚的这一天晚上,当时的太史发现天象有变化,赶紧向皇帝报告说:“有才德的人向着东边去了。”
师补充:陈太丘其实叫陈寔,因为做过太丘长,所以人称陈太丘。就好比大诗人韩愈是昌黎人,就称韩昌黎,柳宗元是河东人,就称柳河东。用地名来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也是当时的一种文化特征。
陈太丘的大儿子陈纪,字元方;陈太丘还有一个小儿子陈谌,字季方。陈太丘这一家三父子被东汉时期的人们称之为陈氏三君。
二、了解作者作品
作品:《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世说新语》原书8 卷,今本作3 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 篇,本文选自“方正”一门。
作者:刘义庆(公元403--444 年)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朗读
【初读: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如:尊君在不(fǒu)
能准确断句。
分角色挑战朗读。
【再读:感知内容】
1.虽然元方入门不顾,但故事并未结束。
傍晚,陈太丘回到了家,他径直走进了厅堂坐了下来,管家也随他走了进来,并向陈太丘汇报了今天陈太丘离开后所发生的事情……
任务一:请你以管家的身份向陈太丘复述这件事。(要求1.用现代汉语。2.绘声绘色)
大人,
哪位管家来汇报?
小组合作:
(1)积累重点字词,感受古今区别。①期:约定②去:离开③乃:才④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⑤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⑥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⑦引:牵,拉⑧顾:回头看
方法指导:
(2)借助书下注释读懂大意,可适当将“期、去、顾”的含义与成语联系起来,理解古今语言的一脉相承。对于“尊君、君、家君”这类称呼的用法,可参考书后补白的表格,尝试使用。
过渡语:假如我们本着更严谨的态度看看有没有不贴合书上文字的地方?
预设:舍、委的区别
相、乃
加强语气:则、就是哉
古今异义:去离开前往
一字多义:顾、三顾茅庐
敬辞谦辞,课本31页
省略句
师归纳:这些都是文言中的常见的现象,请大家用一分钟时间把刚才讲的文言现象和重点字词整理在书上。(设计意图:通过复述了解故事内容,并理清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及重要文言现象,引导学生感受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表达的差别。)
2、陈太丘听了管家的汇报后半晌没有开口,管家此时不知如何是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大人,您看这事,需不需要小的派人备些厚礼到您友人府上登门道个歉啊!”
陈太丘沉思了片刻,说道:“你帮我把元方喊进来,我要和他聊一聊“……
任务二:陈太丘会对元方说什么?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给父子两设计一组对话。并以小组的形式上来演一演,向大家呈现这对关门父子之间的对话。
(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优化这一段对话,并准备好表演。)
预设:肯定元方:聪慧勇敢,知礼守礼,方正率性
陈太丘因为他朋友约定时间没如约而至,他就走了,他不会因为朋友的官职比他大,或者朋友情谊而继续等他,他非常守信,你不来,我就走,在陈太丘心中,他自己有行为处事的一套原则。
小结: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才7岁的元方就如此懂理识义,肯定离不开父亲的教导和家风的熏陶啊!陈太丘的言传身教让陈元方也成为有礼有原则的方正之人。(板书:家风)
PPT展示: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家族成员的精神风貌和整体气质。
四、走进整本书,了解魏晋风骨
刘义庆将《世说新语》里的故事进行了分类,共36个篇章。《咏雪》划分为《言语》篇,而把这篇划分进《方正》篇,那么何为方正?其实书后的思考探究中也给出了方正的解释,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通过刚才对课文的演绎,你知道故事当中谁是方正之人?友人是什么人?
预设:元方是方正之人,他据理力争地为父亲辩白,说话做事知礼守礼。
陈太丘也是方正之人,他按时到达,守时守信。当遇到朋友迟到时就果断离去,行为处事有原则。
友人一开始也是有礼有节,后来再经过元方的辩驳以后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觉惭愧还下车拉元方的手来示好,说明他也态度诚恳、知错就改。知礼守节是方正之人,能接纳自己的错误并知错就改更是难得的方正之人。
看来当时的方正率性不仅仅是陈家的家风,友人也是如此。
PPT展示: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真名士自风流”。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责。——百度百科
翻开《世说新语》,你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现在,我们来看魏晋两个小故事,大家比一比,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有没有这些人的影子?
(屏显原文,与译文)
故事链接1: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篇
译文:王子猷住在山阴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过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返身而走。有人问其中的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而来,现在兴致尽了就回去,何必一定要见戴安道?”
故事链接2: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世说新语》《方正》篇
译文:南阳的宗世林,和魏武帝曹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很看不上曹操的为人,不愿和曹操结交。曹操做了司空后,总揽朝政大权,特地委婉地问宗世林:“你看我现在可以和你结交了吗?”宗世林回答:“我如松柏的志气依然在。”宗世林因为逆曹操而被疏远,官位和他的德行并不匹配。然而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在他的座前行跪拜礼。他受到的礼遇就是这样。
师明确:在常人眼里,大雪天半夜去找朋友,又不进门,有点傻气。但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行为被当时人推崇,是率性自由的名士风范。王子猷的率性而为,在陈元方身上有所体现。陈元方怒慰友人,人家道歉他也不理,“入门不顾”,有名士之风。陈元方像王子猷一样率真任性。
宗世林不因曹操位高权重而惧怕,坚持自己的交友之道。
曹丕曹植不因父亲不喜欢这个人而轻视他,仍对德行高尚的宗世林十分尊敬。这些就是魏晋风度——率真、方正、潇洒、怪诞!
原来元方的方正守理、率真洒脱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风范,更是魏晋整个时代的行为准则和审美倾向熏陶出来的,可以说元方是家族和时代孕育出来的。
刚才我们有些同学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有些欠妥,有些失礼,甚至有些同学认为应该去道歉。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是我们不方正,而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同。当时的魏晋社会动荡,当时的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他们率真任诞。而当今的社会安定和平,我们继承了传统的方正风骨的同时,又发展了圆融文化,这是文化的发展,也是时代的进步。当然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仍应该坚守原则,保持我们的方正之骨。要外圆内方!
五、课堂结语:
同学们,《世说新语》是我国的文化经典之一,它刻画了个性鲜明的各色人物,记录了引人入胜的奇闻异事。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翻开《世说新语》,读更多的故事,认识更多的或方正或率真或潇洒的奇人名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