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考点讲解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考点讲解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09: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考点精讲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
【主题关键词】
青春因——担当、责任、奋斗、理想、勤劳、奉献、诚实、善良——而激扬
【字词积累】
《沁园春·长沙》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哦,香雪》
昂首阔步: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百合花》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考点梳理】
考点1:关于词
①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乐府”、“诗余”、“琴趣”等,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雪”等。
③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
④阕:词的一段叫一阕。词一般分上下阙,也可以称为上下片,上片一般叙事或者写景,而下片大多议论抒情.《沁园春长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
⑤词流派: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
四大旗帜:李清照-“闺语”;柳永-“情长”; 晏殊-“别恨”;李煜-“愁宗”
风格特点:婉转含蓄之意,内容侧重儿女情长。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
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豪放派题材广阔。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考点2:诗歌的抒情方法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不要任何“附着物”,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借古伤己、对比衬托、用典故等。
①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②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③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④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⑤借古讽今: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 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写阿房宫的奢靡。  
⑥对比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⑦用典故,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考点3: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指作家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
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二)常见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和平。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途多舛、对死者的怀念。
7、时间类:
破晓:初现希望时段。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人民的摧残。 深夜:愁思怀旧。
8、场景类: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9、日月类:
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10、其他类: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追慕古人、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联系)。
(三)与意象意境有关的咏物诗答题思路:
首先是理解诗歌的意思,分析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形象,联系作者写作背景来分析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对比衬托等。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理解咏物诗的要点。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 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就算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 ,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考点4:小说人物的作用:
(一)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都是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揭示主旨。有时着墨不多的人物恰恰是主人公。
1、对情节产生推动作用;
2、对主题的作用:
①通过塑造主要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
②通过主要形象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的不公;
③借助主要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二)次要人物的作用
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我”在小说往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就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情节的。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或者造成情节陡转,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
3、一般来说“我”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有时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为群体人物,揭示主题,增加艺术感染力;有时,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三)线索人物作用
思路: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
①在“人物形象”方面会对主人公起对比、衬托、衬托突出作用;
②在“情节”方面起线索作用,以他的所见、所闻串起小说内容,使小说更具真实感;
③在“主旨”方面经常是借助线索人物的感触,揭示主旨。
示例:《百合花》中“我”是一个什么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
1、故事的叙述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效果)。
2、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线索作用)。
3、小说由“我”的所见所感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情节的作用)。
考点5: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环境方面】
②烘托人物纯洁美好的品格,一般情况下,还有象征作用,物的存在往往是某种品质的象征;【人物方面】
③为下文作铺垫;【情节结构】
④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情节结构)
示例:1.百合花被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1串联情节;2象征小通讯员、小媳妇的美好品质及形象;3象征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
2. 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明确:表层含义:指代的是被子上新媳妇亲手绣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
深层含义: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作用:①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和相关情节线索;
②以“百合花”的纯白来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
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考点6:概括、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一)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示例:《百合花》中“衣肩上的破洞”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每一次的原句,并分析其起到什么作用。
3.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简而言之, 就是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4.从分析环境入手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有时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 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 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示例:《百合花》中两处景物的描写(雨后庄家、月夜战争图)起到怎样的作用?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不止一个,要求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之间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 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注意:
1、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
2、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技法
1、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确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
3、重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4、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概括人物性格常用术语
1、勤劳、 朴实 、善良、真诚、执着、顽强、守信、踏实、谨慎、从容淡定、乐观开朗
2、自私、虚伪、贪婪、卑鄙、趋炎附势、见风使舵、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心胸狭窄、爱慕虚荣
3、聪明、机智、精明、干练、伶俐
4、热心体贴、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5、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心、有上进心、
6、粗鲁、无耻、损人利己
考点7:何为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考点8: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近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自然生动之感。《孔乙己》《最后一课》中的“我”,而且“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 和亲切感。用于物——起拟人化的作用(小说类文本阅读)语言生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对话空间,富有新鲜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抒情。能直接展现传主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应现实、灵活、自由,信息量大(人物传记阅读)
考点9:叙述顺序
记叙顺序的种类及作用。
1.顺序:层次分明,情理谐调,文章气势贯通;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人物、事件的
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
2.倒叙:造成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主题。
与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3.插叙:插入与文章情节或人物相关的情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的了解;这种中断或停止,使读者感到张弛有度,活泼轻松;更加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主题。展开重要事件,或对重要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提供重要的背景材料。
4.补叙:使文章更加完整,生动形象。
第一单元知识考点整理如上,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将考点融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呢?《单元设计与指导》中是这样设计的:以小说组《百合花》《哦,香雪》为例,【问题探究】部分,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给文章拟定小标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读文章,并且对文章进行分层梳理,才能确定不同层次的分界点,是学生熟悉文本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