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琵琶行》是高教版国家规划新教材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一篇课文。《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诗。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词优美,尤其是对音乐的描绘,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三、学情分析:从知识能力方面来看,中职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薄弱,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他们学习地积极性;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职高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和角度。
2.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3.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和角度
2.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变化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六、教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七、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唐宣宗吊唁白居易的诗中写到:“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其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就是指白居易的两大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历来,人们对《琵琶行》也抱以极高的评价。特别是正文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纵观整个诗坛,可谓无出其右。这首诗歌如何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琵琶行》,走近白居易,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王朝由盛转衰地时代。年轻时因战乱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民间疾苦有较多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多次上书针砭时弊。在诗歌创作上,与元稹一起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继承现实主义的传统,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2.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歌、行、引本来是古代乐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统称“歌行体”。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富于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本诗是一首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背景: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
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4.梳理结构,把握脉络:
(1)浔阳江头夜送客(2)江上聆听琵琶曲(3)歌女倾诉身世苦(4)同病相怜伤迁谪(5)重闻琵琶青衫湿。
5.小序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序言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写作目的,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感伤的感情基调。
6.全文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诗人用哪两句话将两个形象联系在了一起?
两个人物:诗人和琵琶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眼)
(三)合作探究
1.分析诗中几次写到演奏琵琶曲?
明确:三次
第一次:浔阳江头夜送客(暗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音乐之美)
第二次:江上聆听琵琶曲(明写详写)
第三次:重闻琵琶青衫湿(明写略写)
2.诗歌中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和角度?
明确:第一,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第二,巧用叠词、联绵词描写音乐,用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叠词,幽咽、间关等联绵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第三,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正侧结合),正面描写: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侧面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正文第二段音乐的描写和诗歌的主题表达有什么联系?
明确:音乐的变化有三个层次。
第一乐段: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第二乐段: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第三乐段:铁骑突出,高亢激越。
音乐的情感性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表演者表演时的抒情张力和轻重缓急的力度和节奏感,都是人物情感的一种传递和宣泄。因此,音乐的三个乐段的变化代表了歌女充满快乐和苦痛的人生三个阶段。
人生际遇的变化:
年少成名,意气风发——惨遭变故,处境悲惨——控诉呐喊
4.为什么诗人会和一个从未谋面的歌妓产生共鸣呢?
明确:
琵琶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琵琶女自述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老色衰嫁作商人妇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的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5.分析琵琶女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妓们的悲惨命运。
6.为何青衫湿?
伤琵琶女:乐声引发情感共鸣,同情琵琶女之泪。
伤己:今昔对比的落差,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7.归纳主旨: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人生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四)拓展延伸:听一首音乐,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