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件(共2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件(共2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0:3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素养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 诵读这首词,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
3. 感受苏轼旷达洒脱、豁达坚忍、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4. 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个人成就?
仕途经历?
作者简介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王士祯更将其与李白、曹植并称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的“三大仙才”。
一贬再贬的人生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题目解说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揭示该词所写的是词人游览赤壁,追念古人。
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苏轼只是借题发挥。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后所作。
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刺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结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和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遂作词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
第一次先学后教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时间:2分钟。
检查:随机抽查。
第二次先学后教
翻译诗歌,并进行赏析。
时间:5分钟。
检查:随机抽查。
课文探究
思考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出词人独立于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
译文:滚滚长江水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
思考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周郎赤壁”为后文写周瑜埋下伏笔。
译文:旧时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
思考3: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
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用“雪”比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
从写景角度上,由高到低,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立体画面。
译文:陡峭纷乱的石壁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将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思考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全词中是一句过渡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 承接上文景色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的“风流人物”,又为下阙周瑜的出场造势,作了铺垫。
思考5:作者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下阙重在怀古。塑造周瑜的形象,在写赤壁之战之前插入小乔初嫁,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衬出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艳羡。
译文: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那时小乔刚刚嫁给他,他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思考6:“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描绘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有什么用意?
明确:写出了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
“羽扇纶巾”,儒将装束,以形写出人物的神。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译文: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便被烧得灰飞烟灭。
写此,在于抒发词人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
从而引发自己未能一展抱负的伤感。
思考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一句由遥想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实际的冲突之后,作者只能徒生感慨、自笑多情。
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华发早生,与周瑜的年少得志、意气风发形成鲜明对比。
译文:如今我神游于当年的古战场,应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早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思考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贬抑之后的自我宽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体味这言近旨远的词句,一位胸怀宽广、善于自解、自宽、豁达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译文:人生在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中的明月吧。
第三次先学后教
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时间:3分钟。
检查:随机抽查。
深入探究
1. 本词可谓借奇景抒豪情,借历史咏愁怀。试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①借景抒情。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时越古今,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对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②借史咏怀。词的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
周瑜年轻有为,而词人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苏轼怀周郎,实为抒发其壮志难酬之叹。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史事、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词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
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及对功业早成的周瑜的仰慕之情,
抒发了年岁将老、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
来达到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感慨兴衰、寄托哀思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
当堂检测
独立高效地完成检测。
时间:5分钟。
检查:随机抽查。
课堂训练
1.下面六句均摘自宋词,按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 ①③⑥/②④⑤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③④/②⑤⑥ D. ①③⑤⑥/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⑥为婉约派词句,②④⑤为豪放派词句。
2.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苏轼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词人把目光从江水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儒将风度,表现了周瑜从容自若,沉着指挥,大败曹军的英雄气概。
答案:C
解析: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是为了以美人烘托英雄,映衬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并非为了突出小乔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