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0:3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古往今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或者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安康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或者为了自己的同胞能享受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他们无一不是用切实的行动甚或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齐桓晋文之事》,跟着孟子走进那个时代的家国天下。
导入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文本研读


第一章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王道”,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讲学著述,直到去世。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善论。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封建时代士人的处世准则。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了解孟子
评价
1.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班固
2.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林语堂
3.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冯友兰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社会分工的伦理问题)
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
了解《孟子》
文学常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体现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其中的论辩文,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春秋五霸
齐桓公,尊王攘夷。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晋文公,会盟天下 姬姓,名重耳,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秦穆公,独霸西戎 嬴姓,赵氏,名任好,是缪氏先祖,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问鼎中原 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侣,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春秋大义
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解题
《齐桓晋文之事》
①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
②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第二章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注意停顿,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读准读音
王(wàng) 胡龁(hé) 便嬖(pián bì)
觳(hú) 觫(sù) 褊(biǎn)
恶(wū) 挟(xié) 度(duó)
莅(lì) 惛(hūn ) 盍(hé)
畜(xù) 赡(shàn) 豚(tún)
彘(zhì) 庠(xiáng)序 颁(bān )
文化常识
豚:小猪。彘:大猪。
舆薪:一车薪柴。
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
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
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文章思路
1.梳理文本主要内容,概括文本的层次内容。
答案: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主要说齐宣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非不能”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问题探究
2.孟子是怎么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保民而王”的
答案:第一步:岔开话题,转谈王道。第二步:以羊易牛,以例引导;推恩,指明方向。第三步:引出“大欲”,“缘木而求鱼”指出危害。第四步:以战为喻,主张施仁。第五步: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层层深入
发端——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对答——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
追问——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对答——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追问——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对答——曰:"可。"
霸道
王道
“以羊易牛”事例——肯定齐宣王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条件(事例)
“百姓皆以王为爱“——为齐宣王辩解,进入谈话情境。
“牛羊何择焉” ——为百姓辩解
取譬设喻——不能与不为(比喻)
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大欲的危害(反面)
“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具体措施
因势利导,措辞委婉
层层递进,论点明确
3.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为什么
答案: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问题探究
【思考5】孟子提出如何施行王道
①“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为国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背向,只有人和,才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
②“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
技法总结
1.说理取譬设喻,生动形象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如“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2.气势浩然,逻辑严密
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这次谈话中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宣扬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明晰主旨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