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一章A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题1分,11∽15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D B C C C D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A A D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6、(1)玻璃棒;(2) 试管夹;(3)试管;(4)烧杯
17、(1)千米;(2)升;(3)米;(4)米3
18、B;1.35
19、-22;38
20、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程;最小刻度;放在水平桌面上;凹液面的最底处;10;44
21、(1)靠近;(2)远离;远离
22、37;甲;37.6;小米测体温时在体温计示数还未稳定时就取出读数了(或医生在使用体温计前未甩)
23、5.00;2.0;偏大;偏大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4、(1)小丽;(2)①选择精密仪器;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3)5.20
25、(1)末温;(2)1.9;(3)未用同一只热水瓶
26、(1)自行车车胎为什么瘪了?(2)车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其中车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的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的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3)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
四、解答题(共3小题,27、28小题每空2分,29小题8分,共26分)
27、(1)液体热胀冷缩;(2)D;(3)D;(4)40.4℃
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水的真实温度是40℃,用这支温度计测量这杯水的温度40÷℃+2℃=40.4℃。
28、(1)A、B、E;(2)C、F;(3)D、G;(4)H;(5)Ⅰ
29、157
解:3.14×(10÷2)2×(6-4)=3.14×25×2=3.14×50=157(立方厘米)。答:这块石头的体积大约是157立方厘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培优测评卷
七上第一章A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题1分,11∽15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火箭升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迁徙
【答案】B
【解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
【分析】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景观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详解】雨后彩虹,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是大自然的运作自发形成的,属于自然现象;火箭发射,是指运载火箭升空,是人为创造的,不属于自然现象;流星划破夜空,是大自然的运作自发形成的,属于自然现象;大雁南飞,是鸟类的迁徙现象,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属于自然现象。故选B。
2、实验室内有一些危险品存放于特别指定的地点,危险品的容器外有相应的警告标志。图中警告标志表示有毒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常见危险警告标志的图形符号与名称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危险品标志,难度不大,解这类题时,首先要知道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图示表示有毒品标志,故A符合题意;B、图示表示具有腐蚀品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C、图示表示当心爆炸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D、图示易燃物的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下列仪器的用途错误的是(▲)
A、试管是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 B、停表可以测量时间间隔
C、酒精灯是实验室常见的热源 D、药匙主要用于取用少量液体药品
【答案】D
【解析】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解答该题。
【分析】本题考查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留心观察就可做好此题。
【详解】A、试管是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正确;B、停表可以测量时间间隔,正确;C、酒精灯是实验室常见的热源,正确;D、药匙主要用于取用粉末状药品,错误。故选:D。
4、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1.8米=1.8×1000=1800毫米 B、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C、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D、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答案】B
【解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分析】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时,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即可;同时对某些物理量的单位的由来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可借助于物理公式去理解。
【详解】A、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A错误;B、换算进率及过程正确。故B正确;C、“1. 8米×1000”得到的单位不是毫米,故C错误;D、“1.8米×1000毫米”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D错误。故选B。
5、不借助仪器凭眼睛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
B、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C、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D、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答案】C
【解析】(1)显微镜能看到物质的细微部分;(2)天文望远镜能观察到更远的天体;(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使用仪器的观察,结果不一定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了仪器的使用的特点,在平时的观察中,通过仪器的使用,能得到更好的观察结果。
【详解】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观察指纹时更清晰,故A正确;B、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物体的细微部分,可扩大观察范围,故B正确;C、使用仪器能扩大观察范围,但看到的并不一定正确,故C错误;D、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远处的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故D正确。故选:C。
6、如图所示,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应用火柴引燃酒精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①正确,②错误;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7、如图所示,在图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都对
【答案】C
【解析】对刻度尺读数时,要先确定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分析】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注意事项,是一道基础题,要掌握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方法。
【详解】对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由图示可知,丙的读数方法是正确的。故选C。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略
9、实验室里的量筒常常做得细而高,而不做成矮而粗的形状,这主要是为了(▲)
A、美观、好看 B、提高稳度 C、便于操作 D、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答案】D
【解析】从量筒的特点(刻度均匀)和刻度线的距离上来考虑,可做出选择。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的分析能力,量筒是常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是我们必须熟知的。
【详解】量筒的示数是均匀的,做得细而高,表示体积的刻度线间隔较大,可以更快、更准确的读数,提高测量的精确度。故选D。
10、用“小方格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不占有整个小方格就不算入该物体面积
B、只要占有小方格就应算入该物体面积
C、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叶片的真实面积
D、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
【答案】D
【解析】用“小方格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时,按不足半个小方格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粗略统计出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分析】本题考查了粗略测量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方法,属于基础性题目。
【详解】AB、用“小方格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时,按不足半个小方格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故AB错误;C、用“小方格法”只能粗略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所以用这种方法不能测出叶片的真实面积,故C错误;D、在用“小方格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时,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故D正确。故选D。
1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答案】B
【解析】【分析】对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需要借助其他器材。用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中间长度代替了圆柱体的直径,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详解】A、刻度尺容易发生倾斜,这样测量出的数值不准确,故A错误;B、因为是测量圆柱体的直径,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圆柱体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用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中间的长度代替了圆柱体的直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用末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减去起始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即可得出圆柱体的直径。故B正确;C、不能确定圆柱体直径的位置,且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故C错误;D、方法正确,但是刻度尺的起始端或末端没有对准一个整数刻度线,所以不是最佳测量方法,故D错误。故选:B。
12、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 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测和假设 C、制定计划 D、获得事实与证据
【答案】D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而不是提出问题,故选项错误。B、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而不是建立猜测和假设,故选项错误。C、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而不是制定计划,故选项错误。D、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故选项正确。故选:D。
13、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A、肯定大于15毫升 B、肯定小于15毫升
C、肯定等于15毫升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毫升
【答案】A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分析】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详解】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5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15mL。故选A。
14、如图所示,下列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1、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等多种温度计供我们选择,但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了解测温仪的相关特点,便于更好的使用。
【分析】该题需要学生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即可正确解答。
【详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竖直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触容器的四壁和底部;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眼睛的视线与温度计的柱面相平。四个选项中,选项B温度计接触了容器底部;选项C温度计倾斜了;选项D读数时视线不是与最高液面水平高度。故选:A。
15、一量筒中原有50毫升水,现在往里面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A、6厘米3 B、18厘米3 C、12厘米3 D、24厘米3
【答案】D
【解析】设木块的体积为V,木块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求出水的体积,已知量筒中被吸入木块后的体积和放入木块后的体积,可以得到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进一步得到木块的总体积。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
【详解】设木块的体积为V,木块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即V吸=V;因此水的体积变为50-V。木块一半浸入水中,木块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56mL- (50mL-V) =V,所以木块的体积V=24cm3。故D正确。故选:D。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6、按下列要求将仪器名称填在横线上:
(1)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的仪器是 ▲ 。
(2)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
(3)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 。
(4)用于配制溶液和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 。
【答案】(1)玻璃棒;(2) 试管夹;(3)试管;(4)烧杯
【解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
【分析】本题对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各种性能进行了综合考查,难度系数小。
【详解】(1)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的仪器是玻璃棒;(2)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3)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试管;(4)用于配制溶液和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故答案为:(1)玻璃棒;(2) 试管夹;(3)试管;(4)烧杯。
17、请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1)我国长江的长度约为6300 ▲ 。
(2)饮水机用的一桶水的体积大约是19 ▲ 。
(3)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3.2 ▲ 。
(4)电冰箱的总容量大约为0.175 ▲ 。
【答案】(1)千米;(2)升;(3)米;(4)米3
【解析】【分析】【详解】略
18、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 (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 ▲ 厘米。
【答案】B;1.35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读数。
【详解】解答时要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忘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知B视线正确。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值是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1.35cm(1.34∽1.39cm均可),物体的长度是1.35cm。故答案为:B;1.35
19、温度计(甲)的读数是 ▲ ℃,(乙)的读数是 ▲ ℃。
【答案】-22;38
【解析】【分析】【详解】由图知:在两只温度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1℃,即两只温度计的分度值都为1℃;其中,甲温度计的示数向下是增大的,所以是零下,此时的示数为-22℃;乙温度计的示数向上是增大的,所以是零上,为38℃。故答案为:-22;38。
20、量筒的用途是 ▲ ,测量前:要看清它的 ▲ 和 ▲ ;量筒必须 ▲ ,视线要跟 ▲ 保持水平;实验室量取7毫升水,应选用 ▲ 毫升的量筒;如图中量筒内液体的读数是 ▲ 毫升。
【答案】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程;最小刻度;放在水平桌面上;凹液面的最底处;10;44
【解析】根据量筒的用途、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熟记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
【详解】量筒的用途是量取液体的体积;测量前:要看清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实验室量取7毫升水,应选用10毫升的量筒;由图可知量筒内液体的读数是44mL。故答案为: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程;最小刻度;放在水平桌面上;凹液面的最底处;10;44。
21、如图所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
(1)方法一:让放大镜 ▲ 观察的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放大镜尽量 ▲ 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用放大镜观察一些较小的物体时,适当地将放大镜 ▲ 物体,可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
【答案】(1)靠近;(2)远离;远离
【解析】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另一种方法是将放大镜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放大镜之下(靠近放大镜,然后沿着肉眼与放大镜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物体,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分析】本题考查了放大镜是使用方法,属于基础题,比较简单。
【详解】放大镜是凸透镜,应当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像与物体同侧;(1)方法一:物体不动,让放大镜慢慢靠近观察的物体,直至图象大而清晰;(2)方法二:放大镜尽量远离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象大而清晰;凸透镜成放大虚像时,物距越接近焦距,所成虚像越大,所以用放大镜观察一些较小的物体时,适当地将放大镜远离物体,可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故答案为:(1)靠近;(2)远离;远离。
22、小米感觉身体不舒服,好像发烧了,她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 ▲ ℃,她在家里找到两支温度计(如图所示),但不知用哪支,你认为小米应该选用 ▲ (选填“甲”或“乙”)温度计。小米现在的体温如图所示,则现在小米的体温是 ▲ ℃。为慎重起见,小米到小区门口的医务室做进一步检查,医生却告知她的体温为38.5℃,造成两次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
【答案】37;甲;37.6;小米测体温时在体温计示数还未稳定时就取出读数了(或医生在使用体温计前未甩)
【解析】正常成年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不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温度计、刻度尺的使用,它们是初中物理中常见的测量仪器,要熟练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详解】健康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左右;所以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由图可知,甲为体温计,乙为实验温度计,所以测量体温应该选择甲温度计,图甲中体温计1℃又分成10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0.1℃,其所示温度为37.6℃。造成两次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小米测体温时在体温计示数还未稳定时就取出读数了(或医生在使用体温计前未甩)。故答案为:37;甲;37.6;小米测体温时在体温计示数还未稳定时就取出读数了(或医生在使用体温计前未甩)。
23、如图所示,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5圈,25圈的总长度是 ▲ 厘米,细铜丝的直径是 ▲ 毫米;若由于疏忽,在数铜丝匝数时少数了一匝,则测量的结果将 ▲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若在绕线时铜丝之间有间隙,则测得的结果将 ▲ 。
【答案】5.00;2.0;偏大;偏大
【解析】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③测量结果准确与否,取决于线圈长度的测量结果是否准确、线圈圈数是否准确。
【分析】此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以多求少--累积法,类似的还有测量邮票的厚度,邮票的质量等,都属于间接测量。
【详解】①刻度尺上的分度值位1mm;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宽度为L=15.00cm-10.00cm=5.00cm;②铜丝的直径为d===0.20cm=2.0mm;③若由于疏忽,在数铜丝匝数时少了一匝,n偏小,根据d=知,测量的结果将偏大;若在绕线时铜丝之间有间隙,L偏大,根据d=知,测得结果将偏大。故答案为:5.00;2.0;偏大;偏大。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4、在“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时,小可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
小可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小军说:“我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小红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小丽说:只能减小实验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1)你同意 ▲ 同学的观点;
(2)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尽量减小误差 说出两种即可:
① ▲ ;
② ▲ 。
(3)如图所示,是小丽同学在实验中所测量的数据,现请你填写测量结果:图中这段铅笔的长度应是 ▲ 厘米。
【答案】(1)小丽;(2)①选择精密仪器;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3)5.20
【解析】(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选用精密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是绝对不能消除的。(2)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由图可知,铅笔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铅笔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铅笔的长度。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提高测量的精确度。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问题,是一道基础题,一定要掌握常用测量器材的使用与读数方法。
【详解】(1)(2)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可以采用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所以小丽的说法正确,其他说法不正确。(3)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铅笔的长度是19.20cm-14.00cm=5.20cm;故答案为:(1)小丽;(2)①选择精密仪器;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3)5.20。
25、为了探究热水瓶盛水量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关系,某实验小组用规格和保温性能完全相同的热水瓶(容积均为2L),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他们在7个热水瓶中装入不同水量但初温相同的热水,经过相同时间,测量各个热水瓶中的水温,并根据所得数据经计算绘出图的图像。
(1)该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盛水量、初温和 ▲ ;
(2)由图像可知,本次实验中保温瓶的盛水量为 ▲ 时,保温效果最好。
(3)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 。
【答案】(1)末温;(2)1.9;(3)未用同一只热水瓶
【解析】(1)根据盛水量和温度差的变化曲线,实验必须记录盛水量和温度差,测出末温和初温才能得出温度差。(2)欲知保温效果最好的,必须找出温差最小的点,根据图象可看出。(3)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让保温瓶内装入温度相同、不同质量的热水,比较保温瓶的保温效果与其盛水量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热量公式的灵活运用和将实际情景转化为物理量的变化的能力。
【详解】(1)由上图可知,图象是盛水量和温度差的变化曲线,记录测出了初温,因此必须测出末温,才能求得温度差。(2)由图象可知,实验记录了7个热水瓶的保温记录,可以发现,保温瓶的盛水量为1.9L时,温度差最小(12.5℃)。(3)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未用同一只热水瓶。故答案为:(1)末温;(2)1.9;(3)未用同一只热水瓶。
26、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昨天还是好好的,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他应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
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 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了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
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
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中,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泡,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 。
(2)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 ▲ 。
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 ▲ 。
哪一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 ▲ 。
(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
【答案】(1)自行车车胎为什么瘪了?(2)车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其中车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的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的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3)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
【解析】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小明探究的问题是自行车车胎为什么瘪了?(2)小明根据对对自行车的常识了解和经验4个假设,车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其中车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的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的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故答案为:(1)自行车车胎为什么瘪了?(2)车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其中车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的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的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3)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
四、解答题(共3小题,27、28小题每空2分,29小题8分,共26分)
27、很多学校都采取晨检,没有红外线测温仪器的学校都普遍使用普通体温计给学生测量体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计是利用 ▲ 的原理制成的。
(2)体温计和一般温度计构造有所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选填序号)。
A、体温计能准确到0.1℃
B、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显示人体的温度
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
D、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3)有位同学测量体温示数为38℃,他没有甩就给小林同学测体温,测得的示数仍是38℃,则小林同学的体温 ▲ (选填序号)。
A、一定等于38℃ B、一定低于38℃ C、可能高于38℃ D、一定不高于38℃
(4)有一支温度计,当它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管内水银面的位置在刻度2℃处,放在沸水中(标准大气压)水银面的位置在刻度98℃处。已知某杯水的真实温度是40℃,那么用这支温度计测量这杯水的温度是 ▲ 。
【答案】(1)液体热胀冷缩;(2)D;(3)D;(4)40.4℃
【解析】(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3)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有三个:一是量程不同,由于体温计是测量人体的温度,所以测量范围是35℃∽42℃;二是它的分度值不同,一般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的分度值是0.1℃;三是它的构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遇热液柱可以通过缩口上升,遇冷液柱会在缩口处断开而不能自行下降,使用之前必须用手向下甩,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分析】此题考查了体温计的制作原理、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考试经常考到的知识点。
【详解】(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2)体温计能准确到0.1℃,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显示人体的温度,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不能用体温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故选项D错误。(3)有位同学没有甩,直接用一只示数为38℃的体温计,测量小林同学的体温,若这位同学的体温低于38℃,玻璃管中的水银柱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若这位同学的体温高于38℃,玻璃管中的水银上升,显示的是实际的体温值。而此时测得的示数仍为38℃,则可推知小林同学的体温可能等于38℃,也可能低于38℃。故选项D正确。(4)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水的真实温度是40℃,用这支温度计测量这杯水的温度40÷℃+2℃=40.4℃。故答案为:(1)液体热胀冷缩;(2)D;(3)D;(4)40.4℃。
28、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B、小华和小明跳到海水里游泳,感到海水比沙子凉快;C、小华对小明说,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 D、小明说,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E、傍晚他们俩来到海边,仔细感觉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F、小明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G、小华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H、小华和小明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值;Ⅰ、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体验的有 ▲ 。 (2)属于提出问题的有 ▲ 。
(3)属于假设的有 ▲ 。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 ▲ 。
(5)属于结论的有 ▲ 。
【答案】(1)A、B、E;(2)C、F;(3)D、G;(4)H;(5)Ⅰ
【解析】【分析】【详解】(1)A.只是小华和小明对沙子的温度较高的一种感觉体验,应属于对生活的体验;B.只是小华和小明对海水和沙子的冷热程度不同的一种感觉,应属于对生活的体验;E.这种说法是对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作出实际测量进一步体验了海水和沙子温度的高低的不同,应属于对生活的体验。故答案为:A、B、E;(2)C.这种说法是对海水和沙子的温度的高低作出提问,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提出问题环节;F.这种说法是对海水和沙子不同时间的温度作出提问,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提出问题环节。故答案为:C、F;(3)D.这种说法是对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作出猜测,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故答案为:D、G;(4)H.这种说法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海水和沙子的温度随吸(放)热量的变化而变化作出实验,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环节。故答案为:H;(5)I.这是通过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环节。故答案为:I。故答案为:(1)A、B、E;(2)C、F;(3)D、G;(4)H;(5)Ⅰ。
29、如图所示,笑笑为了测量出一块石头的体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了一个实验:
(1)在一个底面内直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水,量得水面的高度是4厘米。
(2)将石头放入水中后,量得水面的高度是6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
【答案】157
【解析】由题意得:石头的体积等于上升的水的体积,利用圆柱体积=底面积×高计算即可。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运用,关键是明确石头的体积等于上升的水的体积。
【详解】解:3.14×(10÷2)2×(6-4)=3.14×25×2=3.14×50=157(立方厘米)。答:这块石头的体积大约是157立方厘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培优测评卷
七上第一章A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题1分,11∽15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火箭升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迁徙
2、实验室内有一些危险品存放于特别指定的地点,危险品的容器外有相应的警告标志。图中警告标志表示有毒的是(▲)
A B C D
3、下列仪器的用途错误的是(▲)
A、试管是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 B、停表可以测量时间间隔
C、酒精灯是实验室常见的热源 D、药匙主要用于取用少量液体药品
4、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1.8米=1.8×1000=1800毫米 B、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C、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D、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5、不借助仪器凭眼睛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
B、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C、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D、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6、如图所示,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如图所示,在图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都对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9、实验室里的量筒常常做得细而高,而不做成矮而粗的形状,这主要是为了(▲)
A、美观、好看 B、提高稳度 C、便于操作 D、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10、用“小方格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不占有整个小方格就不算入该物体面积
B、只要占有小方格就应算入该物体面积
C、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叶片的真实面积
D、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
1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12、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 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测和假设 C、制定计划 D、获得事实与证据
13、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A、肯定大于15毫升 B、肯定小于15毫升
C、肯定等于15毫升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毫升
14、如图所示,下列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正确的是(▲)
A B C D
15、一量筒中原有50毫升水,现在往里面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A、6厘米3 B、18厘米3 C、12厘米3 D、24厘米3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6、按下列要求将仪器名称填在横线上:
(1)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的仪器是 ▲ 。
(2)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
(3)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 。
(4)用于配制溶液和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 。
17、请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1)我国长江的长度约为6300 ▲ 。
(2)饮水机用的一桶水的体积大约是19 ▲ 。
(3)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3.2 ▲ 。
(4)电冰箱的总容量大约为0.175 ▲ 。
18、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 (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 ▲ 厘米。
19、温度计(甲)的读数是 ▲ ℃,(乙)的读数是 ▲ ℃。
20、量筒的用途是 ▲ ,测量前:要看清它的 ▲ 和 ▲ ;量筒必须 ▲ ,视线要跟 ▲ 保持水平;实验室量取7毫升水,应选用 ▲ 毫升的量筒;如图中量筒内液体的读数是 ▲ 毫升。
21、如图所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
(1)方法一:让放大镜 ▲ 观察的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放大镜尽量 ▲ 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用放大镜观察一些较小的物体时,适当地将放大镜 ▲ 物体,可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
22、小米感觉身体不舒服,好像发烧了,她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 ▲ ℃,她在家里找到两支温度计(如图所示),但不知用哪支,你认为小米应该选用 ▲ (选填“甲”或“乙”)温度计。小米现在的体温如图所示,则现在小米的体温是 ▲ ℃。为慎重起见,小米到小区门口的医务室做进一步检查,医生却告知她的体温为38.5℃,造成两次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
23、如图所示,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5圈,25圈的总长度是 ▲ 厘米,细铜丝的直径是 ▲ 毫米;若由于疏忽,在数铜丝匝数时少数了一匝,则测量的结果将 ▲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若在绕线时铜丝之间有间隙,则测得的结果将 ▲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4、在“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时,小可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
小可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小军说:“我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小红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小丽说:只能减小实验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1)你同意 ▲ 同学的观点;
(2)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尽量减小误差 说出两种即可:
① ▲ ;
② ▲ 。
(3)如图所示,是小丽同学在实验中所测量的数据,现请你填写测量结果:图中这段铅笔的长度应是 ▲ 厘米。
25、为了探究热水瓶盛水量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关系,某实验小组用规格和保温性能完全相同的热水瓶(容积均为2L),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他们在7个热水瓶中装入不同水量但初温相同的热水,经过相同时间,测量各个热水瓶中的水温,并根据所得数据经计算绘出图的图像。
(1)该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盛水量、初温和 ▲ ;
(2)由图像可知,本次实验中保温瓶的盛水量为 ▲ 时,保温效果最好。
(3)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 。
26、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昨天还是好好的,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他应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
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 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了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
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
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中,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泡,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 。
(2)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 ▲ 。
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 ▲ 。
哪一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 ▲ 。
(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
四、解答题(共3小题,27、28小题每空2分,29小题8分,共26分)
27、很多学校都采取晨检,没有红外线测温仪器的学校都普遍使用普通体温计给学生测量体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计是利用 ▲ 的原理制成的。
(2)体温计和一般温度计构造有所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选填序号)。
A、体温计能准确到0.1℃
B、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显示人体的温度
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
D、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3)有位同学测量体温示数为38℃,他没有甩就给小林同学测体温,测得的示数仍是38℃,则小林同学的体温 ▲ (选填序号)。
A、一定等于38℃ B、一定低于38℃ C、可能高于38℃ D、一定不高于38℃
(4)有一支温度计,当它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管内水银面的位置在刻度2℃处,放在沸水中(标准大气压)水银面的位置在刻度98℃处。已知某杯水的真实温度是40℃,那么用这支温度计测量这杯水的温度是 ▲ 。
28、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B、小华和小明跳到海水里游泳,感到海水比沙子凉快;C、小华对小明说,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 D、小明说,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E、傍晚他们俩来到海边,仔细感觉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F、小明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G、小华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H、小华和小明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值;Ⅰ、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体验的有 ▲ 。 (2)属于提出问题的有 ▲ 。
(3)属于假设的有 ▲ 。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 ▲ 。
(5)属于结论的有 ▲ 。
29、如图所示,笑笑为了测量出一块石头的体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了一个实验:
(1)在一个底面内直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水,量得水面的高度是4厘米。
(2)将石头放入水中后,量得水面的高度是6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