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上 语文园地七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上 语文园地七教案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4 10:3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七教案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七
课型 新授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共 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2.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语文要素是: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2.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感知课文生动的语言。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语要素“积累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教材学习伙伴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归类照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注明出处”等要点其中,“标明出处”的要点,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几个“得”后带补语的例子,引导学生想象例句中描写的情形并照样子写句子,旨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语感,今后能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并正确使用。第二题是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续说这样的句子。
“书写提示”以8个字为例,提示了“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
“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采莲曲》,描写了少女采莲的场景:她们穿着与荷叶颜色一样的裙子,隐入了茂密的荷叶中。人们听到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古诗朗朗上口,富有意境,旨在让学生积累背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学情分析
学生能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但是“归类照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注明出处”等要点其中,“标明出处”有一定难度。在已有学习基础上,很容易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并正确使用。但是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续说这样的句子有一定难度。
课时 第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交流如何做好摘抄,词句段运用,认真读词语,照样子写句子,积累语言。
2.通过诵读,体会古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3.写铅笔字,练习写带有撇捺的字注意写得舒展。
评价任务
1.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2.将“英、及”等八个带撇捺的字写美观大方。
3.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轻轻地,听不见淅沥地响声,像一种湿漉漉地烟雾,轻柔地滋润着大地。春雨过后,太阳出来了,一片晴朗。整个世界像刚洗过似地,特别清爽,空气十分新鲜,呼吸一口,甜丝丝地,像喝了蜜一样。
评析: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雨的惹人喜爱。
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把可爱的草,树木,鸟,兽,虫,鱼都从寒冷的冬天中叫醒了,使得大地恢复了生机。那些野花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
评析: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恢复了生机的大地。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评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段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2.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
摘抄,即从文刊、文件等里阅读,再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板书:摘抄)
4.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5.教师评议,方法指导
第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第二,善于摘抄。
一是摘抄型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
二是提纲型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
三是感想型笔记,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四是评价型笔记,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第三,摘抄注意的问题。
一是摘抄内容分门别类。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二是边摘抄边背诵,尽可能多的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好东西,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
(板书:摘抄分门别类 边抄边背)
6.教师小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摘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逐步形成影响自己一生的日积月累的摘抄好习惯,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培养好读书,勤积累,在不断的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1)
◇小家伙摔得还挺重。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妈妈累得 。
◇ 得 。
(2)指名读前三个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
(3)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把后两个句子写完整。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5)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句子。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太阳光把大地晒得热气腾腾的。
花儿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这片草原辽阔得一眼望不到边。
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老奶奶笑得直不起腰。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第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河流、大海”,这是水域不断变大的过程。
第二句中“月亮”“小桥”共同的特征都是“弯弯的”,如果接着往下说,“小桥的旁边是弯弯的小船”。
(4)朗读积累。
四、书写提示。
板块三:书写提示
1.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些字都有撇和捺)
2.看提示
旁边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提示了撇捺要舒展,才能写得美观)(板书:撇捺要舒展)
3.写一写
(1)先照着上面的笔顺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五、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板书: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采莲曲》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真挚甜美的爱情生活。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健康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阵阵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乱入:杂入、混入。
(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闻歌:听到歌声。
(7)始觉:才知道。
4.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5.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七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采莲曲》
PAGE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