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感悟不同年代的青春力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群文阅读
1、解读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特征
学习目标
2、结合创作背景,思考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深层内涵。
2、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
壹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先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是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新诗发展史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梁启超、黄遵宪)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 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
2.胡适《尝试集》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创造社、湖畔诗人、小诗)、
四、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作者简介
昌耀(1936年—2000年),本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祖籍湖南桃源,中国当代诗人,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1954年,发表处女作《你为什么这般倔强——献给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1955年,报名到大西北拓荒。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颠沛于青海垦区二十余年。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对生活与人生的思考很深,作品表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文化大革命”后平反,他仍坚持留在青海,其作品带有青海高原的民风民情和高原气质。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优秀传统,吸取了中国新诗探索的成果,从民间文学和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中得到了许多滋养。
昌耀的诗歌大气豪放,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有着鲜明的个性风格,诗学界有“昌耀体”的说法。代表作有诗歌《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山旅》《意绪》等。
写作背景
中国的 1962 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化为右派,流离至青海),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
任务情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形象,请同学们结合时代特征,寻找书中的那个青春的“我”,探寻青春的价值。
诵读感知,分享交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热烈激情,畅快淋漓
《峨日朵雪峰之侧》内敛冷静,沉缓紧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宏伟壮丽北冰洋奇景
《峨日朵雪峰之侧》苍凉雄厚峨日朵胜景
1、分享交流一下两首诗歌在诵读中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2、描绘一下两首诗呈现的画面感。
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
请你想一想。
这两首诗都出现了“我”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力”,一个是字面上的“力”,表面上的力量,一个是潜藏在深处的力量
寻“我”之力量
贰
朗读诗歌,说说你找出的描写“我”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描写“我”的句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歌号者的形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攀登者的形象
我的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呦!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的探出前额……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
“立”字见精神
“侧”字见精神
“我”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做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立“字写出了我的高大形象,窥视到”我“充实的内心,感受到如沸的激情。
“侧”字从地理位置上点明攀登的是山脊的一侧,暗示攀登之危险,也体现了生命的刚性。诗中的“我”以亲历者的身份,在雪峰之侧感受惊险,是一位处境艰难的攀登者!虽然“我”视角受限,但仍然用于向上攀登,堪称勇士!
对比阅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的形象
所在之处
身份
视角画面
《峨日朵雪峰之侧》
立在地球边上歌号的巨人
处境艰难的攀登者
地球边缘
雪峰之侧
旁观者
亲历者
全面
受限
悟“我”
学习任务二:
参赛同学想选择诗中意象为所选诗歌制作背景图片,向你寻求意见,你会建议她选择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意象
特点
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洪涛
力
在空中怒涌
壮丽
无限的、全身的力量、推到地球
滚滚而来
毁坏、创造、努力
《峨日朵雪峰之侧》
意象
特点
雪峰、落日
石砾
罅隙
崖壁
雄鹰、雪豹
蜘蛛
雄浑、壮美
紧张、危险
威猛、强大
弱小、可怜、默享
思考:
这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两首诗在情感上又有何共通之处呢?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勇敢昂扬、奋发进取的精神,热切向往、执着追求,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峨日朵雪峰之侧》:面对艰难坎坷,坚强不屈,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对青春、生命、力量的赞颂
解读特殊意象:蜘蛛
诗人为何最后为何突然笔触一转,写到了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呢?你读到这句时有什么感受?
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解“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919年9、10月间
《峨日朵雪峰之侧》
1962年8月
1983年7月
想一想:
两首诗的主人公“我”与诗人自身有何关联性?
请结合时代背景与诗人自身经历进行思考。
那些重要的历史时期
反右派斗争
(1957年)
大跃进
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1961年)
改革开放
(1978年)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
五四运动
( 1919年5月4日)
课后作业
1、请试着写一首现代诗歌,投稿至学校朗诵社,作为参赛诗歌。要求:结合时代特征,探究青春的价值,塑造一位新时代“我”的青春形象。(要有你自己设计的意象和想表达的情感)
2、预习《红烛》,找到本首诗歌美在何处;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