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人教七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2
3
4
5
1
随堂练习
2023中考真题演练
61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治世局面的出现;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难点
重点
新课引入
三号墓共出土随葬器物千余件:简牍610支,兵器38件,漆器316件,木俑104件,竹笥50个,博具1套,刷子2件,铜镜2件,角镜1件,角梳2件,角篦2件,木梳2件,木篦2件,环首铁削1件,三角形纹陶熏炉2件。
二号墓出土的文物名单:墓主的三颗印章,漆器,约200件,陶器(根据残片估计出约有9件),以及部分武器。
一号墓共计出土了千余件文物:漆器184件,竹木器,竹简,印章,陶器,金属品,木俑162个,乐器,大量动植物标本。
猜一猜,哪一个是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墓?
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长沙国丞相利仓及其妻儿下葬时间,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2.为什么地位更高的长沙国丞相利仓的陪藏品不及其妻儿?
3.结合书本分析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原因。
西汉的建立
新知学习
1.建立: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西汉前期皇帝谱系:
西汉小档案
朝代名
建立者
建立 时间
都城
西汉
刘邦
公元前
202年
长安
汉高祖
惠帝
文帝
景帝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原因:秦的暴政,长期战乱造成的。
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链接课本P55——材料研读
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汉高祖刘
(前256—前195)
汉文帝刘恒
(前202年—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
(前188年—前141年)
休养生息政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2.定义:
材料: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辩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下·高帝记第一下》(第1册)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结合课本和材料概括刘邦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经济,稳定统治?
(2)影响: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内容及影响:
(1)内容
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回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②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中子,庶出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 。
根据以下材料总结文帝、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材料一:十三年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谷子)盛,皇后亲农桑奉祭服,其具礼仪。”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记第四》
(第1册)1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材料二: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67)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
1.措施:
材料三: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记第四》
(第1册)1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材料四:汉文帝就命令他的大臣进行刑制改革,主要是废除肉刑。改革的措施是把黥刑即墨刑改为“城旦舂”,城旦舂指派男子修筑长城、女子淘米;将劓刑改成“笞三百”,将“斩左趾”改为“笞五百”。这样,肉刑以劳作刑和鞭打替代了。
——王 恺:《民主与法制时报》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②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成为“文景之治”。
如何理解文景之治?
秦朝二世而亡,而汉朝经过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编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这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1)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关注民生。
(2)政府的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并具有延续性。
思考探究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链接课本P56——课后活动
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两家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课堂小结
西汉的建立
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背景:社会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措施:①解甲归田,释奴为民;
②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作用: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措施:①注重农业,三十税一;②以德化民;③勤俭治国
作用: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随堂练习
1.(2022·广西)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A.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C
2.(2022·湖南益阳)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
A. 社会政治清明 B. 经济恢复发展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农民负担沉重
B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3.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据此可知,汉文帝( )
A. 加紧对农民控制 B.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C. 实施了严刑苛法 D. 维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4.(2022·北京)《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
①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②《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③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④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D
B
5.(2022·四川泸州)《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 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A
1.(2023年湖南省怀化市)战国时期的屈原和西汉时期的某一人物先后流寓湖南,他们写出了大量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反映出忧国忧民、不懈探索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开启了湖湘文化的源头。这一人物是( )
A.贾谊 B.魏源 C.周敦颐 D.曾国藩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汉文帝时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流寓湖南,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A项正确;魏源是湖南邵阳人,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周敦颐是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理学派开山鼻祖”,曾国藩是清朝湖南长沙人,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均与“西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十分贫困,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提倡节俭,废除一些严刑峻法等,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文景之治”局面,B项正确;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排除A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可知,汉武帝通过教育和入仕途径传播儒家思想,无形中儒家思想被接受和认可,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说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A项正确;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过于绝对,排除BC项;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