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继续朗读训练,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
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
2.学习比拟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结合老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透过景物去感知情感,了解情景交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感受过哪些城市的冬天?有什么不同之处?
展示:萧红和鲁迅关于冬天的写景片段。
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思考不同城市的冬天的特点,并展示几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作者萧红、鲁迅关于“冬天”的文字,为学生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做铺垫。
读读写写
朗读课文,感知冬天
提问:老舍记录下了“济南的冬天”,他觉得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朗读原文,尝试用一个词进行概括。
让学生学会划分文章部分,了解文章第一段是总起段,是对“济南的冬天”的总概括,特点是“温晴”。
【任务探究一】小组讨论,说说老舍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晴”的?
先对文章有整体把握,梳理出文章的框架图,再进入各段落进行细读分析。
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的小山。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写出了济南城在小山的包围下温晴的特点。
这部分顺便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感知课文,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符号标注,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
【朗读】
∧ 停顿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均可用。若用于有标点处,表示停顿的时间再长些。
︶连读号。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此为参考答案)
第二幅画描绘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黄草,夕阳斜照薄雪,山坡卧着村庄,房顶卧点白雪,写出了小山“秀美”的特点。
第三幅画描写了城外的远山,如同一幅极美的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画,写出了淡雅、素雅的特点。
第四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河水不结冰,还冒着热气;水中水藻绿意正浓,水边垂柳弯腰照影;一片清亮的天上,像块空灵的蓝水晶。红屋顶、黄草山,写出了冬水清澈透明、鲜亮明丽的特点。
同时,注意在分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多采用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等写景手法。
知人论世,了解文常
【任务探究二】结合以下材料,思考老舍为什么认为济南是“理想的境界”?
先展示济南的冬季平均气温图,让学生思考济南的冬天是否真的“温晴”,真的那么理想?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单纯因为气候温暖而赞叹济南,而是与老舍的个人经历有关,随后引入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1918年老舍师范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2、链接材料
材料一(创作高峰期):老舍在济南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先看小说上的收获:1931年夏,完成长篇小说《大明湖》,可惜在寄给上海《小说月报》后毁于日军炮火,后老舍根据记忆又写成中篇小说《月牙儿》,艺术成就足以弥补《大明湖》之憾;1932年长篇政治寓言体小说《猫城记》发表,据说若干年后,老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此小说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3年夏,完成长篇小说《离婚》,广受好评,被称为老舍的“第一本完美的作品”;1934年完成他写得最艰难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短篇小说方面,老舍还写下了《微神》15个短篇收进短篇小说集《赶集》。
材料二(生活舒适安定):从1930年8月到“七七事变”,老舍在山东生活了七年,主要是在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教书。其中在济南生活了四年多,这期间老舍与胡絜青结婚,有了小家庭,并有了爱情结晶———1933年大女儿舒济就出生在济南。
“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
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第二故乡》老舍
由以上材料可知,“济南的冬天”之所以是“理想的境界”,自然在于其本来温晴舒适的气候,但情景交融,更在于老舍对济南绵绵的热爱与留恋之情,才能感知到济南冬天的美。
中心主旨:总体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但同时,也寄予着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与无限热爱之情。
(五)品析语言
通过品味本文的优美语句,了解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先简单复习一下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再引入拟人句。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学习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睡着”“唤醒”运用拟人手法,把山水比成人,具有人的动作——“睡着”和“唤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婴儿,把小山比作“小摇篮”,“可爱”“低声”等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小山围城的特殊地形是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3.(第三题作为作业,测试学生课上的听课效果)。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这里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景色;同时把薄雪拟为人,有感情,会害羞。写出了雪后山景的秀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六、分层作业
1、抄写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字音字形以及字义。
2、完成书上P8 三/3,赏析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你家乡冬天的风景片段,200字左右。